楼主: 河柳子

[地方志] 海丰姓氏文化初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6: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底,元军势如破竹地攻入福建省福安,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扶着年幼的端宗皇帝登上御舟离开三山,从海面经广东潮州府进入惠州府海丰县甲子门。元军统帅伯颜欲对南宋皇室斩草除根,故对端宗的南宋小朝廷穷追不舍。

    当年,南宋端宗皇帝离开福安三山之时,很多老百姓携家带眷跟随朝廷航迁的方向,逃避战乱,预先将尖米粉做成“粿”作干粮充饥。因没有好鱼好肉或菜类作佐料,这种粿品后来被称为“白食粿”。到了一百余年后的明朝时期,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为纪念南宋抗元的民族情操,为不忘先祖的艰难,将“白食粿”作为思今抚昔和勉励后人团结创业的“标帜”。在除夕日(三十夜),以一盘“白食粿”和肴馔拜祭祖先,合家围炉晚餐时,必吃“白食粿”,以象征“团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饮食文化的进步,人们在制作“白食粿”的过程中演变为“菜包粿”了。数百年来,海丰很多姓氏家族在除夕日遵循做“白食粿”或“菜包粿”习俗。上埔村黎氏家族则世代相沿至今。西门黎厝乡黎氏昔日也是除夕日要做“菜包粿”的风俗,这些粿品成为一种传统的美食文化。【后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11: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8-13 11:05 编辑

     景炎二年(1277)正月,南宋行朝离开甲子门到达海丰石塘都的东溪(即现可塘镇宋溪头村东侧),因被一片平原堵去水路,无法前进。于是,宋军和海丰百姓动手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后人称为宋溪)。是年夏月,南宋小朝廷近十万人(一说是数万人)乘坐千余艘航船(多数是大船),浩浩荡荡从“东溪”经“宋溪”过“西溪”,绕鹿境山南面的鹿境溪进入“三江”,驻跸在“丽江下游”,丽江下游即现长沙高速公路桥至后门港一带。因时值台风季节,正好在丽江浦休养。

    先是,景炎二年(1277)正月,文天祥移屯漳州龙岩县,三月至广东梅州,五月入江西赣州会昌县,大力宣传抗元救国运动,平除贼乱,安定民心,收复各地州县。六月初三,文天祥在江西雩都打了一场胜仗,给南宋朝廷增点光彩,大振军心。文天祥又到福建汀州府诛斩假冒“南宋天子”的黄从。

    这时候,南宋行朝接到文天祥胜利的快讯,经陆秀夫、张世杰的研究之后,向皇上奏请,端宗皇帝传旨设立“御宴”,君臣们十万人在丽江下游为文天祥举行隆重庆功大会,欢天喜地,鼓乐笙歌,以振大宋威仪。

   是时,身任惠州府儒学职官的黎玉甫当然与其他官员们也前来海丰丽江朝驾赴宴,大家交杯饮得醉熏熏,可惜当时文天祥仍在江西过着戎马的艰难生活,没有享受庆功会。这次“御宴”可说是南宋最后的一次“喜宴”了,也是海丰有史以来最大型的盛会。

    次年(公元1278)四月,因台风作怪,十一岁的端宗皇帝在船上跌下海面溺水受惊,太医对治疗“溺水受惊”的病症可说是首例,没有临床经验,翻遍医书也找不到药方,也就没有回天之力了。四月十六日,端宗皇帝立下遗诏,由御弟继位。四月十七日,年刚八岁的赵昺(世称帝昺)登基当上南宋最后一代皇帝,改国号为祥兴元年(1278)。【后续】
发表于 2016-8-13 19:32:56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很有地方特色
发表于 2016-8-13 19:33:55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丰有黄、陈、林、李、吴、周、张、郑、邱等110多个姓氏,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其源远流长的氏族文化中,我们最常见的离不开姓氏对联了。在
发表于 2016-8-13 19:34:28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末年的抗元战争,明清两朝的战争和贼乱等原因,迫使江西、福建、浙江和本省潮州、梅州等地的人口陆续迁入海丰。同时,也有移居台湾和海外定居。
发表于 2016-8-13 19:35:04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濂溪世泽,姬水家声。  濂溪世泽,江海家声。
      汝南世泽,姬水家声。  汝南世泽,福海家声。
发表于 2016-8-13 19:35:49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穷处 发表于 2016-7-21 15:29
期待下回

同感。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21: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8-18 21:40 编辑

    话说,满腔热血孤军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 1282)于景炎二年(1277)九月,因在江西永丰县空坑败战后。于十一月,他率领残部屯兵在惠州府南岭(现紫金县),完全与朝廷失去了联系。

    景炎三年(1278)戊寅二月,文天祥移军离开南岭,三月到达海丰县驻在丽江浦达二个多月。当时,文天祥移向海丰的目的是要寻找皇帝行朝,随征保驾,集中力量,商讨一致抗元大计。到了海丰,听说行朝早已向西出发了。于是派杜浒等十几名将士化装成老百姓,从沿海线向西寻访皇帝车驾。这时候已是祥兴元年(1278)戊寅六月,文天祥从陆路辗转而来,只好在丽江浦搭营休养兵马,备购粮食和船只,以便出海。是年八月,文天祥和五、六千将士驻军在船澳(现惠东县稔山镇大亚湾亚婆角北岸),当他要求进入行朝却被丞相陆秀夫等拒绝。同年九月,驻在船澳的宋军发生严重的瘟疫,死亡了数百人。十一月,文天祥从船澳移师向东沿着现在汕尾、捷胜、碣石的海面航行,进屯潮州府潮阳县,继续坚持战斗。忽然接到刺探可靠的军事情况,元兵大军已侵略到漳州和泉州了,势不可当,很快就要侵到广东之境,十万火急。

    祥兴元年(1278)戊寅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带着兵将五千人从潮阳走陆路移进海丰。为什么他退兵之路要选择海丰呢?因福建省已被元兵占领,江西省大部分城池土地也被元兵所占,只有海丰才是退路。又因为文天祥的二弟文璧任惠州知府,加上海丰的老百姓有抗元的民族感情。所以,文天祥带领五千将士直奔惠州府的海丰县。这是他第二次到达海丰,行程五天,于公元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海丰五坡岭,宋军刚要吃午饭的时候,元虏前锋张弘正率带骑兵五百,凶猛追到五坡岭,宋军在仓惶中溃散,展开生死战斗。是时,文天祥在五坡岭欲自尽殉国,未果,他却被元兵俘执。这就后人所敬仰的“一饭千秋留史迹,五坡正气纪文公”的一段历史。【后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21: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8-18 21:40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08: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8-20 08:50 编辑

      公元1278景炎三年,惠州府知府文璧(文天祥之弟)已宣布将惠州城投降元朝了,自己当上临江总管的官职。这时候,胸怀坚贞不屈的黎玉甫以民族气概和忠孝精神,毅然解下衣冠,辞去惠州府的教授职位,以严正态度拒绝元朝的封官许愿,带着远从莆田逃难至惠州的亲属们踏上回乡的路途......在那连天烽火的年代,莆田早被元兵所占,欲返家乡亦是徒然。作为南宋遗官的玉甫公此时此刻多么愤痛。他毕竟在惠州府为官二三年了,也可以说了解到人情风俗和地理环境。于是,选择海丰县为栖身安居的决策,在台清这一胜地建基立业,购置田地山塘20顷(即2千亩),自寓不食周粟之意,过着渔耕樵牧的生活。

      台清乡环山临水,北面是将军山,龙脉真有气势,东面是赤岸溪,环绕的小溪涧接通其溪,平原是开垦良田的好地方,算是“渔米之乡”吧。于是,黎玉甫成为莆田开基海丰的黎姓始祖了。如今台清乡的前厅村便是当年玉甫公落担发迹地,族人们世代不忘始祖的忠孝传家和艰难创业的恩泽。【后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08: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8-21 08:54 编辑


    南宋景炎三年(1278),黎玉甫偕家眷定居台清乡前厅村后,经历几代人的勤奋开垦,土地逐渐扩大范围,黎氏的人丁和经济也稍有发展。之后,在台清乡陆续建起了北坑、新村、山园、巷口、下围、和平、山腰、下寨、渡头等自然村。这些村庄有的以地形、有的以建筑物而取名。

     至明代开始,黎氏的经济和人口逐渐发展了。于成化初年,黎氏家族在泌涛园购买土地,创建了海丰黎氏太祖祠和堂。该祠坐北向南,风水式山墙,抬梁式梁架,面阔五间21.8米,进深二配一天井25.35米,建筑面积552.6平方米。后殿梁架结构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石柱上镌刻有几副对联,该祠整体建筑和梁上木雕原貌较好。清代至民国时期多次重修。

     解放后,因形势的需要,黎氏太祖祠被作为名东乡政府(后称名东大队)榨油加工厂,现被城东镇中心小学使用。这座经历了533年风雨沧桑的古祠宇,居然保存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和清代重修的工艺精华,对研究海丰古代对联书法和建筑工艺都具有一定价值。据了解,该祠将列为海丰县核定文物保护单位。【后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09: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8-22 09:04 编辑


      乾隆十九年(1754),台清黎应奇建筑了一座规模宏观的和平围,俗称“寨内”。该围寨坐北向南,广三路,中路面阔五间宽23.3米,进深三进六天井31.7米,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祠内中殿中间悬挂一块清代“进士匾”,两边各有九间侧厝,侧厝和祠堂之间夹着一条青云巷,宽2米,这种建筑格式俗称“九包五”。该祠有一特色是两庑之间为天井,天井两旁庑廊,庑廊外为小天井,风火式山墙,2米以上用灰砖砌成。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1998年续修。该建筑是海丰清代典型的古民居之一,对于研究古代海丰古民居有着一定的实物意义。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清乾隆初年,黎氏第十六世黎钦相漂洋过海到台湾。但是,黎钦相在台湾中港后庄登陆之后下落不明。他的大弟弟黎钦宰随着也渡海到台湾寻找失去音讯的大哥,在台南登陆。即现今在台南白河镇,其子孙世代在白河镇生息繁衍。

       乾隆十八年(1753),黎钦相的三弟黎钦明,带着老婆小孩以及堂弟远离家乡,乘风破浪,登陆于台湾新竹辖下三堡吞宵湾(今苗栗通霄北势窝),并在此立足居住务农,钦宰和钦明兄弟成为海丰黎氏的开台始祖。

      道光八年(1828),黎钦明的第五个儿子黎宗兴,带着老婆和两个儿子、媳妇,迁移到新竹辖下竹南一堡后庄山下居住,并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建造黎氏家祠,也就是现在的头份山下“黎屋”。海丰黎氏先祖人口播迁台湾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创建于台湾的黎氏祖祠,也有154年的历史了。

      民国十一年(1922)五月,分支台湾的黎氏族人曾回海丰参加黎氏太祖祠重光典礼。迨至1990年5月,台湾黎维熙带领14位族亲回台清乡寻亲谒祭祖,1991年农历廿五日,台湾怡诚公司董事长黎焕堂族亲等又回乡谒祖和参观台清等地。台湾黎氏族亲们多次回乡,加深了他们对大陆的饮水思源和家乡的浓厚感情。【后续】

发表于 2016-8-31 1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如此
发表于 2016-8-31 11: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逢 发表于 2016-8-7 15:58
没有。你能够解释吗

有一些已经失去历史传承了,解释不了
发表于 2016-8-31 11: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柳子 发表于 2016-8-8 09:41
千百年来,第逢春节各处祠宇门傍贴上艳红的对联。内容大都以各自姓氏联语为主,这种蕴藏着姓氏密码的 ...

很不错
发表于 2016-8-31 11: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Fy丶堕落丬 发表于 2016-8-8 14:38
“三仁”是指林韬,林披,林昌三兄弟,而林披有九个儿子,称“九牧”,在唐代是同事担任九个刺使,占据了 ...

厉害。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21: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黎氏在清代时期的人口和经济虽然比明代有了明显的增进,由于家族分支全县或海外各地,加上当是的社会动乱,海盗和山寇经常抢掠,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为了保卫家族的安宁,重视武风的现象油然而生,并且通过练武以从科举功名上取得仕途,更是荣宗耀祖的妙策。在清乾隆版《海丰县志》和其族谱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黎氏的先祖居然名占武科比文科人物的多出几倍,其中有;

    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黎宗翰以武贡生的身份参加广东乡试武场考试,他发挥黎氏传统的武技和遵循国家规定的武术,大显身手取得全省第二名武举人(亚元),足见海丰人的武术优势和深厚的功夫。得功名,黎宗翰不仅为海丰争光,更重要的是为黎氏的荣宗耀祖取得功名。三年后,又出了一位武举人黎际会(字亮辰),他于1693年参加癸酉科全省乡试考取第十一名武举人。

     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黎继昌在全省乡试考上第一名武举人(解元)。在18年期间,海丰黎氏竟然出了三个杰出武举人。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和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先后又有黎际泰和黎民铎考上武举人。

     乾隆十九年(1708),台湾的社会治安混乱,常有盗贼骚扰通宵、新埔、白沙屯等,地方人士请求黎钦明的第四子黎宗连,在台湾新埔设立“京兆武馆”,传授武术,以保一方安宁,由是可见海丰武术传播于台湾。

    道光元年(1821)辛巳科,黎梦连参加全省乡试考上武举人。之后,他愤志勤练,精通十八般武器的高超技艺,抱着远大的愿望,在家族教育基金帮助和宗亲们的激励下,于道光九年(1829)已丑科,他上京参加全国武举人“会试”,考取全国第36名武进士。在接受道光皇帝的面试(殿试),获取第三甲第四名武进士出身。黎梦连被朝廷皇恩钦点为“卫守府”的职务,相当现在的军分区正厅级武官,享受正六品的待遇。当年,任主考官的礼部尚书耆英、监考官的兵部尚书那清安、王宗诚三位钦差大臣为黎梦连题写“进士”的功名额。【后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21: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清代的283年历史中,海陆丰人考上武进士的仅有四名,即嘉庆甲戌(1814)科的吴占,嘉庆丁丑(1817)科的颜廷光,道光癸未(1823)科的黄智略,道光己丑(1829)科的黎梦连。在1814年至1829年的十六年之间,海丰居然出了名震全国武场会试的四位武进士,其中黎氏占了一位。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黎丹青考取广东乡试第二十三武举人。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黎遇雄又考上武举人。清末,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黎逢时,他在道光年间考上秀才。咸丰初年,海陆丰等地暴发农民战争,土匪抢劫四乡,黎逢时公竭力排难解纷,只身执棍巡视将军山等处。为保一方安宁,当年海丰知县梁凤辉(江西萍乡举人)嘉奖黎逢时的功劳。

    从台清乡分支关后村的黎氏家族也很兴起重文修武的风气,清朝时期。涌现了诸如黎梓英、武术名师黎建都、黎池(俗称池师)、黎乃锦等。【后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