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40|回复: 16

[楹联] 春景(初试对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8 13:17:10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景
                       
                           许保俊
mmexport1470631327959_mh1470633210788.jpg
mmexport1470631308877_mh1470633074333.jpg
mmexport1470631321036_mh1470632925913.jpg
mmexport1470631315575_mh1470632775119.jpg
mmexport1470631337652_mh1470632546142.jpg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晚游红草高新区
[文化天地] 口占一联
[文化天地] 题红草三和小学校外之春景联
[文化天地] 春晚书怀
[文化天地] 桑梓秋晚
[文化天地] 菜园之美

发表于 2016-8-8 14:06:16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14:14:17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谢谢双飞燕欣赏,厚爱!秋祺!
发表于 2016-8-8 14: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欣赏
发表于 2016-8-8 14: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别平仄可酌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14:18:44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飞哥雅鉴!
发表于 2016-8-8 20: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0:22:29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飞哥的厚爱。
发表于 2016-8-8 23: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学天使 于 2016-8-9 00:15 编辑

许兄初试对联,自当鼓励一个!但有一点意见我在这里冒昧提出,望许兄不要见怪。关于许兄的“两岸桃花润山远,一池烟雨滋草长”一联,下句的“烟雨滋草长”不好,“烟雨”是带有一种朦胧性和暂时性的描述物象,“滋草长”有一个动作过程,并且指向性很具体,如此搭配,未免有些牵强,而且“烟雨”的意象表意也不适合用“滋”字,“春雨”可用“滋”,但“烟雨”用“滋”就会使人觉得别扭。另外,“一池烟雨滋草长”的句律“仄平平仄平仄平”也是错的,对不上上句“两岸桃花润山远”的句律“仄仄平平仄平仄”,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格律诗中特定格式的问题。许兄且看这两个对联的例子:

1、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2、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许兄也许会问,为什么五言联句“平平仄平仄”对应的律句不是“仄仄平仄平”而是“仄仄仄平平”,又为什么七言联句“仄仄平平仄平仄”对应的律句不是“平平仄仄平仄平”而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这里用一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我建议许兄现在不要忙于尝试创作对联,可以先从格律诗的格律入手,了解一下诗词中基本律句的平仄情况。因为对联的平仄(尤其是五、七言联句)基本上是从格律诗的平仄脱化而来的,会驾驭格律诗的平仄格律的人,自然就能自如地运用好对联的平仄格律。



【注】五言律句“平平仄平仄”和七言律句“仄平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经常出现的特定格律句式,即特定格式,它们后面对接的律句分别是“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注意:红色字的位置表示可平可仄。)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07:18:24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尊兄正腕,我感激万分,今后吾加强对格律方面知识学习,注意措词炼字。还望方家赐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问好!
发表于 2016-8-9 11: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养眼的。多谢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1: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怎样制作的呢?请教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1: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约在江南 发表于 2016-8-9 07:18
感谢尊兄正腕,我感激万分,今后吾加强对格律方面知识学习,注意措词炼字。还望方家赐教。听君一席话,胜读 ...

的确。张先生很有水平。读他的诗歌读久了,有进步。很感谢他
发表于 2016-8-9 11: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天使 发表于 2016-8-8 23:47
许兄初试对联,自当鼓励一个!但有一点意见我在这里冒昧提出,望许兄不要见怪。关于许兄的“两岸桃花润山远 ...

拜读了,不愧是教师专家
发表于 2016-8-9 12: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学天使 于 2016-8-9 12:14 编辑
相约在江南 发表于 2016-8-9 07:18
感谢尊兄正腕,我感激万分,今后吾加强对格律方面知识学习,注意措词炼字。还望方家赐教。听君一席话,胜读 ...


许兄,希望我这个帖子的内容对你认识格律诗的特定格式有所帮助(帖子引自文学天使的网易博客,博客地址http://zhangchengzhan520.blog.163.com/)。


略谈格律诗中的两种特定句式


——【汉典论坛 · 诗词曲赋】    主帖:[闲谈] 略谈格律诗中的两种特定句式    (发帖:张承展)    发表于 2011-10-21  14:05:30

主帖内容:
      
       在五、七言格律诗中,有两种拗句较为特别,它们是“平平仄平仄”和“仄平平仄平仄”(红色字的位置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据格律学,五言律句“平平仄仄”的第三、第四字的平仄若互相对调,变为拗句“平平仄平仄”,那么它的对句就不须再救,依然是“仄仄平平”,而不是“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是自拗自救,是五言格律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定的格律句式,被前代诗人们广泛用之。不过,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律句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字,不再可平可仄。兹举一些例子:

1、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移舟泊烟渚”(平平仄平仄),对句是“日暮客愁新”(依然是“仄仄平平”);
2、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遥怜故园菊”(平平仄平仄),对句是“应傍战场开”(依然是“仄仄平平”);
3、刘禹锡《秋风引》中的“朝来入庭树”(平平仄平仄),对句是“孤客最先闻”(依然是“仄仄平平”);
4、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情人怨遥夜”(平平仄平仄),对句是“竟夕起相思”(依然是“仄仄平平”);
5、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无人信高洁”(平平仄平仄),对句是“谁为表予心”(依然是“仄仄平平”);
6、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中的“明朝望乡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应见陇头梅”(依然是“仄仄平平”);
7、李白《赠孟浩然》中的“红颜弃轩冕”(平平仄平仄),对句是“白首卧松云”(依然是“仄仄平平”);
8、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平平仄平仄),对句是“万里送行舟”(依然是“仄仄平平”);
9、杜甫《月夜》中的“何时倚虚幌”(平平仄平仄),对句是“双照泪痕干”(依然是“仄仄平平”);
10、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凉风起天末”(平平仄平仄),对句是“君子意如何”(依然是“仄仄平平”);
11、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平平仄平仄),对句是“日色冷青松”(依然是“仄仄平平”);
12、钱起《送僧归日本》中的“惟怜一灯影”(平平仄平仄),对句是“万里眼中明”(依然是“仄仄平平”);
13、李商隐《蝉》中的“烦君最相警”(平平仄平仄),对句是“我亦举家清”(依然是“仄仄平平”);
14、杜荀鹤《春宫怨》中的“年年越溪女”(平平仄平仄),对句是“相忆采芙蓉”(依然是“仄仄平平”)。

       可见,前人已把“平平仄平仄”视为常规句式,并大量采用。它可以直接替用“平平仄仄”,是五言格律诗中的特定句式。

       同样道理,七言律句“平平仄仄”的第五、第六字的平仄若互相对调,变为拗句“仄平平仄平仄”,那么它的对句也不须再救,依然是“仄仄平平”,而不是“平平仄仄平仄平”。也就是说,“仄平平仄平仄”是自拗自救,已被古代的诗人们奉为特定的格律句式,并被广泛用之。但是有一点仍然必须注意,“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律句的第三字不再可平可仄,必须是平声字。如: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随君直到夜郎西”(仍然是“仄仄平平”);
2、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为君谈笑静胡沙”(仍然是“仄仄平平”);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落花时节又逢君”(仍然是“仄仄平平”);
4、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中的“千载琵琶作胡语”(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分明怨恨曲中论”(仍然是“仄仄平平”);
5、王之涣《出塞》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仍然是“仄仄平平”);
6、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还应说着远行人”(仍然是“仄仄平平”);
7、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中的“行到中庭数花朵”(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蜻蜓飞上玉搔头”(仍然是“仄仄平平”);
8、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中的“妆罢低声问夫婿”(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画眉深浅入时无”(仍然是“仄仄平平”);
9、杜牧《金谷园》中的“日暮东风怨啼鸟”(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落花犹似坠楼人”(仍然是“仄仄平平”);
10、李商隐《无题》中的“直道相思了无益”(仄平平仄平仄),对句是“未妨惆怅是清狂”(仍然是“仄仄平平”)。

       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仄平平仄平仄”作为一个常规句式,可直接替用“平平仄仄”,它是七言格律诗中的特定句式。

       本人写格律诗(包括排律)也常常运用“平平仄平仄”和“仄平平仄平仄”这两种特定的格律句式。

张承展  2011年10月21日下午


(第2楼我的跟帖)
        也有个别的五言格律诗,律句“平平仄仄”不是用“平平仄平仄”替换,而是转变为更拗的
句式——“仄平仄平仄”。如杜甫的《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但比起特定律句“平平仄平仄”来,“仄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在唐朝诗人的格律诗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是少之又少,本人也极少使用。另外,在七言格律诗中,“仄仄仄平仄平仄”的句式则几乎不见。


(第7楼我的跟帖)
        这就是制定格律的人圆通的地方了,既确立“平平仄仄”为正格,又给予灵活变通,使“仄平平仄平仄”从最初为人们接受,到盛行不衰,最后成为常规的格律句式,给作诗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拓展了他们的发挥空间。如果说,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一对格律句式中要运用到对仗,为了以辞达意兼对仗工整,或是出于其它原因,恰好出句“平平仄仄”的第五字要用“仄声字”,而第六字却要用“平声字”,那么,就可以直接换用“仄平平仄平仄”(关键是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

        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的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其中“数行”对“几封”,已经很工整,妙之极!因为我们知道,数词除了“零、三、千、双、孤、单、全”等是“平声字”以外,其它的都是读“仄声”。这一联中却以“数”对“几”(出句与对句同位置的仄声字对仄声字),“行”对“封”(出句与对句同位置的平声字对平声字),既达到了作者本人满意地表达诗意的目的,又可以给出句与对句同位置的平仄做出妥善协调,避免了非要拘泥于“平仄”对“仄平”不可的死板格式(“数行”对“几封”,刚好是“仄平”对“仄平”),这难道不巧妙灵活吗?

        又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五》的颈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我想,杜甫在写这一联之前肯定考虑到了“伊吕”和“萧曹”(“平仄”对“平平”)这一对仗词语在诗句中的安插问题,人名对人名,而且与表达的诗意非常切合,不能更改,那么怎么把这两个平仄不对称而又具有对偶性的词语安排到颈联的出句和对句中呢?于是,“仄平平仄平仄”这一特定律句给了他帮忙,使他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一对格律句式中抽离开来,从而运用自己的文才造出了这一对不同寻常、饶有韵致的诗句。这一联他若不是信手拈来,至少也应该是运用自如了。

        也许这就是“仄平平仄平仄”的妙趣所在吧!当然,它的妙趣还远远不止这两点。想必我们从格律诗的特定句式“仄平平仄平仄”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逐渐地发现、挖掘到它的更多妙用之处!它之所以大行其道,是不无道理的。


(第42楼我的跟帖)
“平平仄平仄”和“仄平平仄平仄”不是由于平声前移所产生的,而是由于基本格律句式“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的平仄对调位置而形成的(我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故不赘述)。而且,“平平仄平仄”和“仄平平仄平仄”也不只限于五七言绝句的第三句和五七言律诗的第七句。兹举一些五言律绝的诗句为例说明:

1、用于五绝第一句:“移舟泊烟渚”(孟浩然《宿建德江》);“游人五陵去”(孟浩然《送朱大入秦》);“蔬畦绕茅屋”(韩维《城西书事》)。
2、用于五绝第三句:“曾为大梁客”(王昌龄《答武陵田太守》);“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朝来入庭树”(刘禹锡《秋风引》)。
3、用于五律第一句:“凉风起天末”(杜甫《天末怀李白》);“他乡复行役”(杜甫《别房太尉墓》);“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4、用于五律第三句:“情人怨遥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红颜弃轩冕”(李白《赠孟浩然》);“遥怜小儿女”(杜甫《月夜》)。
5、用于五律第五句:“泉声咽危石”(王维《过香积寺》);“开轩面场圃”(孟浩然《过故人庄》);“长江一帆远”(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6、用于五律第七句:“今看两楹奠”(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无为在歧路”(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人信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

        七言律绝的例句在这里省略不举。由此可见,无论是五七言绝句中的第一、第三句,还是五七言律诗中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句,只要作者根据实际情况有需要,皆可灵活运用“平平仄平仄”与“仄平平仄平仄”这两种常规律句。


(第51楼我的跟帖)
        啸吴兄说的“仄平仄平仄”的句式在五言律绝中是比较少见的,较之“平平仄平仄”,平仄不够协和优美,但既存在,这里就举数例简要地说明一下吧!如:

1、贺知章的五绝《题袁氏别业》:“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2、孟浩然的五绝《访袁拾遗不遇》:“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3、孟浩然的五律《过故人庄》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4、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可见,“仄平仄平仄”的对句接的是“仄仄仄平平”或“平仄仄平平”,在古人的作品中,可能更多的是以“平仄仄平平”来与“仄平仄平仄”对接。


(第56楼风雨狂客的跟帖)
        楼主举例很好,可惜拘于形式,如果能从音律阐明才更好,本质一些——很想听到这方面天籁。
因为七言诗从五言出,所举两个形式,其实还是一个。王力称之为“锦鲤翻波”。其实还真有另外一个形式,就是“太白醉酒(中仄平仄平)”,如孟浩然尤其喜用此类句字,例如:

        八月湖水平—《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首聯起句
        北闕休上書—《歲暮歸終南山》詩首聯起句
        卜築因自然—《冬至後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詩首聯起句
        相去千里餘—《送盧少府使入秦》詩首聯對句
        起視江月斜—《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國輔》詩頸聯對句

再如李山甫【别墅】:
        此地可求息,开门足野情。窗明雨初歇,日落风更清。
        苍藓槎根匝,碧烟水面生。玩奇心自乐,暑月听蝉声。

        窗明雨初歇,日落风更清。——前:锦鲤翻波;后:太白醉酒。即便唐人,颔联颈联,单用锦鲤翻波,大约都不懂音律。这两种形式,应该说还是老孟高手。——供参考!(附注:“碧烟水面生”句犯孤平老孟格律诗出律的很多,不能奉其为格律的典范。)




发表于 2016-8-10 21: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陵源 发表于 2016-8-9 11:20
拜读了,不愧是教师专家

您过奖了,我既不是教师,也不是专家。顺祝秋祺!
发表于 2016-8-10 21:42:12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应该不要拘束于死规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