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619|回复: 0

[少数民族] 从“两个离不开”到“三个离不开” ——试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新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8 15: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两个离不开”到“三个离不开” ——试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新发展


《中共党史研究》 马惠兰


    从80年代初,我们党确立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思想。1998年夏天江泽民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强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方面的新发展,也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民族状况相结合的体现,更是我们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重视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体现。


  一、党的民族团结思想的发展

  无论是“两个离不开”,还是“三个离不开”,归根到底是指民族间的团结问题。所谓民族团结,是指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各民族间的团结,即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相互支持,联合奋斗。


  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和坚持民族团结。


  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页。)1957年,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并且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我们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基础”(注: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3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又特别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意义。”1981年7月6日,中央书记处在讨论新疆工作问题时又讲到:“新疆的汉族干部要明确确立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的各项工作搞不好;如果汉族干部认为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也可以,少数民族干部认为离开了汉族干部也可以,都是错误的,危险的。”同年10月进一步指出:“我们中央书记处最近讨论民族问题有一个观点,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汉族离开了少数民族不行,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也不行。这个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注:转引自姜勇:《“两个离不开”思想再认识》,《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版),1990年第4期。 )这可以说是党中央“两个离不开”思想较早的完整表述。“两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在当时是我党结合新疆具体情况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应达到的程度的一种高度概括。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中遭到破环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亟待修复,各少数民族地区百废待兴,必须同心协力,进行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对于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那以后,关于“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和说法便开始见诸于党的报刊、文件和大众舆论中。邓小平认为,“两个离不开”“观点正确,很好,大家都这样想问题,处理问题就好了”(注:转引自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见199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两个离不开”的民族团结思想。1990年江泽民在内蒙古视察时就讲到:“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基本保证。”(注:《江泽民总书记在我区视察》,见1990年10月1日《内蒙古日报》。)1992 年李鹏在《做好民族工作,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注:见《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汇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李瑞环也指出:“任何一个人, 如果他自以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爱国主义者,那么他就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各民族的团结。”(注:《新形势下的民族和宗教问题》,见《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汇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1998年7月, 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期间,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论断。


  显然,在“两个离不开”和“三个离不开”思想中,“两个离不开”是“三个离不开”思想提出的基础,“三个离不开”是它的发展与完善。“两个离不开”的侧重点在于强调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它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密切相关的。从时间上说,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党对民族地区工作的重点,是消除历史上汉族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压迫所造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尽快改变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远远地落后于汉族地区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状况,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提倡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帮助。 这一工作因出现了1959~1976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而延长。其中“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又使得在我国解放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信任关系遭到了严重破坏,这就是80年代初期党提出“两个离不开”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在“两个离不开”思想已牢固确立,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相适应,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后提出的。这时候,不只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也进一步增强,经济文化上的互补性更加明显,此时为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更广泛地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有了“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在“三个离不开”思想中,不但一如既往地强调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又补充指出了各少数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所以说,“两个离不开”是基础,“三个离不开”是对“两个离不开”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从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三个离不开”思想也是对党和国家长期实行和坚持的民族团结思想的肯定、继承,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三个离不开”思想更符合我国国情

  “三个离不开”思想概括起来,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各民族人民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在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它是从全局的高度对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精辟阐述。这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发得出的结论,反映了我国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特别是经过数十年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发展, 中华56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关系的牢固程度。


  政治上,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就形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族是依靠这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融入周边各少数民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是以这种向心力不断向中原地区、中央王朝集聚,从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拓展和巩固祖国边疆,发展本民族或逐渐自然地融合于汉族之中。这种凝聚与向心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因素之一。在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各族人民为改变自己与祖国的命运,进行了无数次民族联合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中,就有十几个民族成分参加)。尽管这些努力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特别是缺乏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政党的领导而失败了,但共同的遭遇促使中华各民族对民族关系与民族联合、团结有了进一步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以后,各族人民纷纷汇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摆脱共同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为着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结成强大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各少数民族涌现出了像马骏、马本斋、邓恩铭、关向应、向警予、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等杰出的革命领导人,更为重要的是各族民众的觉醒和汇入革命洪流。正是这种深厚的爱国情感,使得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有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可以说,新中国的建立,本身就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结果。新中国建立后,各族人民为改变旧中国留给我们的一穷二白的局面(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而团结一心,求同存异,共同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遭受了挫折,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携手并肩,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主义关系。


  从经济上看,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相当稳固的。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各民族由于居住地区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经济方式比较单一,如汉族主要以农业为主,而少数民族中有些以畜牧业为主,有些以狩猎、采集或捕鱼为主,这样,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生活用品方面的经济交换关系。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相继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民族间经济方式的差别依然存在,经济上依然有互补性,商品交换的条件和必要性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及生产的社会化,都要求人们彻底改变几千年来封建制度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进行广泛的协作和分工,这样才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发挥更大的效益。于是在一些汉族与少数民族或不同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尤其是城镇的企业中,出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以此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联合与协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今天,各民族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资源丰富,可是如何才能使这种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人们一直讨论的一个问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民族间的协作,而经济优势对于资源优势的依赖决定了它需要各民族间协作,从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互补性来说,也决定了我国各民族间相互离不开的关系。


  从文化上来说,我国各民族有着相近或相似的文化起源,并按照自己民族的特点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各民族的文化也开始相互交流、融合,有了更多的共性,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族交往的加深,民族间的文化交往必然会向广度与深层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必将为其他的民族所了解、借鉴和吸收。从这一点来说,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各民族的文化既保留自己的特点优点,又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性,都成为社会主义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各族人民,进一步加强联系和团结,也就更是十分必要的了。



 三、“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保障

  “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确立有利于各民族间团结的加强,是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保障。江泽民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注:江泽民:《加强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前进》,《人民日报》1992年1月16日。)可见,民族团结就是要达到以团结促发展的目的,这个目的说起来就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也正是“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新时期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


  什么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呢?“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衡量各民族全面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它首先是指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民族素质的提高,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文化素质等;其次是指各民族人口、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高度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指各民族自身所具有的优点与特点的充分发扬。”(注:田孟清:《各民族共同繁荣初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版),1992年第1期。)可以看出,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首先是做为个体的每一个民族在各项社会事业上的发展和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它还指做为社会整体上的不同族体所结成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提高--从这两层含义上来说,民族的团结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民族之间团结了,才能造就一个安定祥和的发展环境。各民族间团结了,人们才能把全部力量用于发展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来上来。在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各民族经济的发展繁荣,只有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了,才会有上层建筑的稳固和发展。而民族地区的经济应如何发展,也是人们讨论已久的一个话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开放力度,发展边境贸易,发展旅游事业;结合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等等。这一切都有赖于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有赖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没有民族之间的团结,就没有一切。而和平、宽松的政治环境也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只有国家发展了,各民族才能真正地发展;只有国家富强了,也才有各民族的富强。各民族之间团结了,也才能更好地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才能使得各民族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先进民族地区在了解的基础上诚心诚意地帮助后进民族地区,这种帮助表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而后进民族地区也可以在了解信任的基础上接受先进民族地区的帮助,并以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如资源优势)来支持先进民族地区的继续发展。


  当然,各民族的繁荣最终要靠各民族的自身发展和提高。认识和树立其他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发展的那种开放进取观念,借鉴其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吸取其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只有各民族之间牢固地树立了以“三个离不开”为特征的真正广泛的民族团结思想,有了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有了民族间在平等、团结基础之上的互相帮助、互相借鉴,才能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又能反过来促进民族间的平等团结,这是相辅相成的。


  四、“三个离不开”思想的重要意义

  首先,“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确立,应该是对过去近50年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措施和政策,而且这些措施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国国情相结合而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50年社会主义的实践检验,确实是惟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各项自治权利的落实,其他各项政策的配合实施,使得我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从生产力极端落后走向今天的初步繁荣,从很多民族根本不知彼此发展到今天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平等、团结、合作、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经受住了80~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考验,与世界上其他某些解体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建国以来几十年间各民族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使得各民族人民已意识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重要意义,有了维护相互间团结的自觉性。今天党中央郑重确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实际上是对过去50年民族关系发展的一种肯定,是在良好的现实情况基础上的一种理论的升华。


  其次,“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表明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团结思想的成熟,也表明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视。如前所述,我们党的每一代领导人在民族理论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新的贡献,而“三个离不开”思想正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民族团结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极为重视的一种表现。我们党不但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为解决新时期民族问题,还制定了很多具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各少数民族地区近几十年的发展繁荣,正是贯彻这些方针、政策的极好证明。另外,《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也已提上日程。这一法律的核心仍然是国家的统一,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共同繁荣,“三个离不开”思想将贯穿其中。


  再次,“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确立,对于今后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回顾建国50年来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发展进步是主流,但也应当看到,个别历史时期的某些错误方针、路线对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也是很深的。在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各少数民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的情况,一定能有所改变。在这种时候认真贯彻党中央“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关系的建立、发展、完善,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从“两个离不开”到“三个离不开” ——试论
[文化天地] 【民族基本知识】四个认同
[文化天地] 【民族基本知识】三个离不开
[文化天地] 【民族基本知识】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
[文化天地] 珞巴族
[文化天地] 赫哲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