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58|回复: 1

[民生] 社会观察/沧海桑田:40年来乡下人与城市人巨变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9 10: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蔡善明   清明节回老家祭祖,看到儿时的伙伴们一个个开着轿车,行驶在乡村不太宽阔的道路上,有价值几万元的,也有十几万元的,甚至有几十万元的轿车夹在其中,浩浩荡荡地涌向面貌依旧的村里。从身上时尚的衣着,到满面春风的自信表情,都足以表明这些曾经是村子里种庄稼的主人,如今都已经变成了老家的客人,或者说,这些曾经的乡下人,现在已经是自豪的城市人了。

     我也是自小从这个叫蔡东庄的村子里走出去的乡下人,对乡下人的记忆可谓是刻苦铭心。儿时印象中的乡下人,一个个老实巴交的,一年四季的农田耕作,既是他们工作的全部,也是他们生活希望的全部,“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乡下人世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儿时印象中的城市人,象是生活在“天堂”里,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对于乡下人来说只能是一个梦。谁家有个城里的亲戚都有一种自豪感,甚至可以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作为找媳妇的“加分”条件。
     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人和城里人象是两个世界的人。
    乡下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传代的,上代是种地的,其子女基本上都只能守在黄土地里,偶有城里招工名额,也只有与干部(哪怕是大队干部)沾亲带故的人才有机会,平头百姓家想都甭想。

     城市人基本上也是传代的。计划经济年代,一切都是计划分配的。父母是城里人,子女也必然享受一切计划分配的福利,当然也包括分配工作。

      乡下和城里是两个世界,乡下人和城里人也自然成了两个等级的人;前者永远走不出田间地头,尽管有勤劳的双手,和城里人一样的聪明才智,由于是乡下人的身份、农业户口,就只能在黄土地里刨食吃;后者则心安理得地躺在城市的“安乐椅”上,即使四肢不勤,才智平平,由于有个城里人身份、非农业户口,就可以坐享其成,等着国家提供的“皇粮”。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体制,阻碍了多少农家子女的理想之梦,同时也宠坏了多少城里的骄子们。

历史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和农村的隔墙逐步被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开,乡下人应城市建设发展的召唤,应声而入,大显身手。或做工、或做小买卖,哪里需要哪里上,哪里有活哪里干。城里人找工作“挑肥捡瘦,”,乡下人给钱就干;城里人讲究上下班,乡下人做生意起早贪黑地干。正是“不挑剔”的择业理念,使成千上万没有什么技能的乡下人找到了工作,在城里立住了脚,扎下了根;也正是由于乡下人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才使他们能在城里“拾遗补缺”,找到自己的定位,于是卖菜的,摆地摊,做泥瓦工、搞装潢、开手工作坊等都可以成为乡下人在城里生存的饭碗,甚至做家政、当保姆也行。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乡下人忙碌奋斗的身影。于是,当城里大多数人还在留念体制内的“铁饭碗”时,或者在为挑选工作,或者为单位破产失去工作而发愁时,这些乡下人已在城里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在合肥城隍庙,安徽大市场、东方商城、周谷堆批发市场等地的成功商人们,绝大多数都是地道的乡下人,当年或在安庆路上摆地摊,或在坝上街、中菜市等农家产品市场卖菜起家,现如今都已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甚至比城里人还城里人,不仅有了城市户口,还住上了洋房、开起了豪车、用上了保姆。这些人的身上已难觅当年乡下人的痕迹。

相比之下,很多久居城里的老城市人,由于企业破产,失去了依存的“饭碗”,背着曾经的“优越感”包袱,放不下“城市人”的架子,脏活累活不想干,轻松工作又难找,于是一个个成了城市里的“闲人”,乐于吃低保,安于生活现状,实际上成了城里的“边缘人”。和那些曾经的乡下人,现在的新城市人相比,似乎调换了位置。也有的老城市人为了生计,只能放下身段,给曾经的乡下人、现在的私企老板打工。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曾经是一家商店的经理,由于企业倒闭下岗;曾经在该店租柜台做小买卖的一个承租人现在成了私营老板。念及当年经理的关照,照顾性地招聘下岗的经理当了一名员工。“经理”虽觉尴尬,但为了生计,也只能领情而委身低就。真是世事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历史早已翻过新的一页,如今的乡下人已不见当初的生活踪迹。儿时的伙伴们早已融入了现代化的都市,不仅有了一份城市的工作,甚至有的人已当上了“老板”;同时还有一份颇丰的家产,当初进城时在城郊外搭建的一片片简陋的住宅,随着城市的扩建发展,都已陆续置换成了高楼大厦,多数家庭已拥有两套以上的住宅,令多少“老城市人”们望楼兴叹!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们在老家还有一处闲置的老宅和并不需要自己耕种的“责任田”。随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施行,这又将是他们永久的资产。既享受了城市发展的成果,又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红利。这使多少早年离开乡村投身城市工作的人们,后悔当初“少小离家”的选择。

     当年引以自豪的城里人中,有不少人则是另一番景象。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由国家大包大揽的“奶酪”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下岗”和吃“低保”,在很多乡下打工的农民兄弟都已住上崭新的城市楼房时,一些工人“老大哥”们任旧住在当年分配的“福利房”,在繁华的都市里显得如此的扎眼、尴尬。

     历史的车轮不可能倒转,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乡下人转为城市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下的乡村、城市已形成联动发展,乡下人和城市人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儿时记忆的乡下人、城市人都已成为历史。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当下,顺应形势,适应社会,找准各自的位置,丢掉过去的包袱,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作   者   简    介

蔡善明,安徽合肥市人,1956年出生。早年在部队从事过宣传教育工作。转业地方后,在政府机关从事管理工作。接触过新闻媒体,受熏文学作品,偶有作品见报端或刊物。




楼主热帖
[便民信息] 求职行政经理或总助
[便民信息] 深汕合作区京瑞保安公司招保安、后勤主管、会
[便民信息] 深汕合作区京瑞保安公司招保安、后勤主管、会
[便民信息] 深汕合作区京瑞保安公司长期招保安
[便民信息] 深汕合作区京瑞保安公司长期招保安
[便民信息] 京瑞招保安

发表于 2017-6-2 17: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有一句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还有一句话叫:爱拼才会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