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塑造学生的行为方式,是一个“知”和“行”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过程。
“知”是对思政课所授理论的认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政治导向性、价值引领性、现实指向性等特征;“行”是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一定认知指导下,践行思政课理论要求的实际行动,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多样性等特征。
“知”具有政治性和理论性。思政课要引领学生树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并将理论性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思政课有很强的学理性,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政课传授的理论知识,教师必须讲清楚相关知识点。如讲授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就需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抽象化,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界定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否则,学生就难以理解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历史性特点,就难以认同在此基础上阐述的科学的人生观。
教师如果简单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觉得是在“唱高调”,很难真正信服,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抽丝剥茧,透彻讲解相关知识点,学生才能理解得精准,才有可能以知促行。知行本相生,真知方能力行。没有对理论的真正理解,就不可能有认同,更不可能自觉践行。
因此,教师要重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重视对思政课教材中知识点的归纳、梳理、升华,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运用,最终让学生对思政课所传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形成全面深化的理性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正是思政课担负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