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7143|回复: 0

[议政] 做官学包拯,天下无贪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31 07:06:11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祝贺,但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众人纷纷上前劝慰。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

包拯一生有两任夫人一个小妾。原配夫人李氏,结婚没多久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第二任夫人董氏,在包拯34岁那年,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包繶。

包繶长到19岁的时候,包拯给她娶了个媳妇,叫崔氏,俩人生了个大胖小子,可把包拯给乐坏了。

可惜,包繶在2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紧接着,他和崔氏生的儿子也夭折了,包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欲绝。

转眼就是包拯的60大寿了,在古代,60大寿可是非常隆重的,虽然有很多的朋友,同僚过来庆贺,宴席上想着自己还没有一个后人,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

惊喜来得如此突然,对于这个突然降临的孩子,包拯也傻眼了,这哪儿出来的儿子,怎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原来,包拯有个小妾孙氏,是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按照惯例,做了包拯的小妾。虽然是小妾,但是她脾气还不好,经常和包拯闹别扭,再加上包拯在失去长子后想着自己年事已高,很有可能以后也不会有孩子了,便将孙氏打发回了家让她去改嫁。

到了娘家,孙氏却发现怀孕了。这孙氏也是个犟脾气,死活不愿意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

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听说了,赶紧跑到孙氏娘家,好吃好喝的伺候,让她把孩子生下来,然后自己接走了,就是为了能给包家留一条血脉。

1058年,包拯六十大寿,崔氏认为时机成熟,便将孙氏之事实情相告,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老来得子,包拯欣喜若狂,在场宾客见此情形,纷纷向包拯贺喜,称包家不仅后继有人,还有个好儿媳。包拯看着儿媳和怀中的儿子,感动地泪流满面。

对于这个孩子包拯十分的珍重,取名包绶。但是包拯他一生十分痛恨权贵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所以对于包绶的官场,自然也是没有过多干涉。

包绶虽然出生了,但是此时的包拯年事已高,在包绶五岁的那年,包拯便离世了。

对于这个清官的离开,宋仁宗是十分的伤心,他亲自来吊唁包拯,看到这个五岁的孩子打扮贫寒,看到包拯家徒四壁的情形,十分的感慨。

于是便赏赐了包家许多财务,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一职。为包绶的未来成长也是做了很多工作。

葬礼结束后,包绶便跟着亲人回到了合肥,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在他八岁的那年赶上宋朝的盛典祭祀,又被官升一级成了八品官员。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刚正不阿的包拯,他的孩子包绶也遗传了父亲的优点,虽然从小便是八品官员,但他深知这是父亲包拯的余荫,所以一生都在向父亲看齐。并且以父亲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发愤图强,从他的身上,能够看到包拯的影子。

随着包绶的成年,嫂子崔氏开始为他着手亲事,包绶的第一位妻子,嫁过来没多久便病逝了,后来,崔氏又帮他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

从小便是八品官员,再加上包绶严于律己,勤奋刻苦,他的仕途自然是一帆风顺。先是晋升为国子监丞,后来又是宣德郎、通直郎,汝州通判等,他继承了他父亲为民服务,殚精竭虑的优点。

不管身处何处,总是能够造福一方百姓,为百姓着想,所以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只要在他离开的时候,当地的百姓纷纷出门送行,送给他的东西,一个马车都装不下。

就在包绶的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崇宁四年,宋徽宗任命包绶为潭州通判,在包绶去上任的途中,不幸感染了疾病离世了。

当地的百姓不认识他,为了确认他的身份,便打开了他的包裹,除了一些简单的衣服和任命的文书外,便只剩下区区四十六文钱了。

包绶过世时,儿女均未成人,一家老小只有依靠官府和姑丈文效接济度日,甚至无法将包绶的遗骸从黄州运回合肥,直到16年后,包耆年、包景年都已成家立业,经济稍有少转,才把父亲包绶的棺骨从湖北运回,葬入合肥大兴集的包氏大茔之中。

包绶和文氏的合葬墓紧邻在包公墓的左下侧,棺木直接埋入土里,与平民葬式没有两样,随葬品大都是随身携带的日用品,如果没有墓志铭,谁知在此长眠的是包公的次子?

1973年4月,合肥大兴集包绶墓出土的几件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方带有碎锭残墨的石砚,石砚长17厘米、宽10.8厘米、高2厘米,长方形的砚台水池却是椭圆形的,造型十分精美,底部还斜刻着瓦形图案,于高雅之中显出几分古朴,因为这方砚台,证实了当年包公去端州任知府,卸任时的“不持一砚归”却有其事。

五岁做官,八岁晋级,后来迎娶了宰相的女儿的人,他的一生却过得如此清贫,实在是令人动容。虽然包绶物质上很匮乏,但是他的精神却很充实,他找到了自己人生意义,那便是全心全意地为百姓服务,真正的无愧于自己是包拯的孩子。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提高教师待遇,多些雨点,少来雷声
[三唯论点] 重建乡村先进文化,非常迫切
[三唯论点] 生从自然中来,死回自然中去
[三唯论点] 汕尾对标深圳,唱响特区、老区的“双城记”
[三唯论点] 读医辛苦、规培太抠、求职太倦,谁还去读医呢
[三唯论点] 年轻干部要谦虚一点、多一些实际磨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