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1819|回复: 1

[论汕尾] 铁肩担天下 热血写春秋(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5 14: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2-12-15 15:19 编辑

                                         铁肩担天下  热血写春秋(1)

             ——纪念辛亥革命元勋陈炯明将军诞辰144周年(1878—2022)      

                                  陈治赠   2022年12月15日

       陈炯明将军,清光绪三年、丁丑岁十二月十一日(1878年1月13日)诞生于广东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古称海丰县优埔约白町村)亦农亦商小康家庭。乳名“捷”、字“赞之”。三岁时丧父,改名“炯明”、字“月楼”。入读广东法政学堂自号“竞存”,曾用笔名“陆安”。以陈炯明、号竞存问鼎清未民初,威震环宇,叱咤近代风云。

        一、沉浮身世。

      祖父陈翰香,是在祖宗遗下的土地以耕为主的自耕农民。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繁荣的江南经济为这个家庭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农闲在乡间收购鸭蛋运销于惠州、香港,並在香港开设“翰盛蛋行”,属于亦农亦商的新型小康农民家庭。

      父名陈暄(号曦庭),在家务农,寒窗苦读。就在陈炯明出世这一天,科考发榜,考中秀才,可谓双喜临门。陈翰香欣然命笔,为长房长孙取名“捷”,按辈序号“赞之”。

      1880年春夏之交,陈炯明3岁。陈暄一病不起,撒手西归。陈翰香即将长孙乳名“捷”更名炯明,字月楼。同时,不惜重金,从梅陇陈家村抱来一命中注定“日后能理家”的男婴,取名炯晖,交儿媳杨氏哺养,为陈炯明之弟。

      1883年春(陈炯明5岁),陈翰香出资在白町村陈姓祖祠办起了私塾,陈炯明及本村3姓10多名儿童拜孔子,读“人之初、性本善” ,接受中国的传统启蒙 。

      1884年11月,陈翰香举家迁居海丰县城高田社博约街。陈炯明(6岁)入读县城最有名的学堂“黄氏家塾”(现寨仔埔海城第三小学),师从恩师黄鸣岗。

      1885年年底,陈翰香旧伤复发不治辞世。经济支柱骤然倾折。家道从此中落。中国社会又增加了一户不幸的家庭。时年,陈炯明(7岁)、弟陈炯晖(4岁)、小叔陈开庭(3岁)。生活的重担落在继祖母叶氏、母亲杨氏肩上,婆媳二人日间替人推磨舂米,夜间替人缝补,一家五口相依为命。偏偏祸不单行,第二年年底,叶氏病逝。杨氏以中国妇女特有的贤良美德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含辛茹苦,用柔弱的双肩,支撑这个酸楚的家庭。

      杨氏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常常饿着肚子出去做工。陈炯明疼心母亲忍饥劳作,经常空腹上学,母子俩在饥寒交迫之中常为了一口清粥互相互让,在四邻中传为佳话,引为示范。幼小的陈炯明聪明好学,勤奋读书,举止斯文又深懂孝道,令老师黄鸣岗由衷赞叹。经常留这位穷学生在家中午餐,免除学杂费,提供纸、笔、墨。在黄氏家塾,陈炯明结识学友马育航,二人意气相投,遂成莫逆之交。马育航的祖父马逢藩是县城有名的举人,平生乐施好善,独具慧眼疼惜陈炯明。让陈炯明与马育航一起在县城万寿寺寄宿,生活由马家负责,并请来拳师,教练武习。从此,陈炯明更加专心致志勤奋读书。

        二、初试锋芒。

       甲午战败留下的屈辱,尤如一把利剑,深深地扎在华夏子孙的心坎上。1895年,17岁的陈炯明在万寿寺组织马育航等热血青年,互相研习时事,开始探索、思考救国救民的途经,在为国家、民族、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人生旅途上,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掀起了变法维新的冲天飓风,强烈震撼祖国万里河山。1898年,戊戍六君子血染菜市口,戊戍维新变成了戊戍悲剧。20岁的陈炯明将居家称为“博约书房”,与马育航、钟秀南、陈演生等同学青年开始讨论新的政治运动。这一年(戊戌科),陈炯明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秀才。

      1899年,北方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21岁的陈炯明“怦然心动,己起救国之思”,萌发了武装推翻清政权的思想。在县城郊区田心村办小农场,藉以为集同学少年讨论理想抱负,在这里谈理想论抱负,互相研习兵学,己备有用。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神圣的首都变成了强盗的乐园、屠杀中国人的屠场。民族蒙羞,举国泣血。10月,海陆丰三点会首领、绿林豪杰洪亚重在公平墟大樟山水湄坑集结绿林好汉揭竿起义失败,首级被悬于县城北门示众。陈炯明领衔与县府交涉,迫使县府当天将洪亚重首级由善堂送回公平归葬。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行径到了高峰。庚子之辱,辛丑之恨,深深地剌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茫茫大世界,何处是神州?23岁的陈炯明愤清廷之腐败,遂蓄意谋图民主革命,与马育航等奔走于惠州、潮州、嘉应州(今梅州)各属之间,联络有志之士。结识了张友仁等一批惠州英杰。

      1904年,藉中国的教育改革的强劲春风,海丰速成师范学堂应运而生。26岁的陈炯明入读速成师范学堂。师从有强烈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爱国学者江侠庵。新式的学习环境,新式的教学内容,使陈炯明的思想有了新的飞跃。

      1906年,陈炯明在田心村小农场,与马育航、陈演生、钟秀南、陈达生、陈瑞棠(振亭)、黄凤伦等30多位热血青年成立“正气社”。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征途上,又增添一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民间组织。是年7月,陈炯明考取广东法政学堂,拜抗日英雄丘逢甲为师,结识与革命志士朱执信。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教育。年底,陈炯明利用寒假回家的机会,召集“正气社”马育航、钟秀南、钟景棠、陈演生、陈月波、陈达生、陈觉民、陈瑞棠(号振亭)、马镜如、马伯超、陈春魁、陈宗岳、林斗文、罗荣光、黄杰群、马那雄等的50多名成员,在五坡岭的方饭亭结盟缔约,迎着凛冽寒风,庄严立誓为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奋斗终身。誓约有“弘扬正气,立公为国,舍生取义,救民水火”等内容。从此,再也没有回头。

      1907年5月间,时为广东法政学堂学生,29岁的陈炯明领衔纠举渔肉百姓的贪官、时任惠州知府陈召(兆)棠。这是当时震动南粤大地的一件壮举。陈炯明因此名扬南粤,成为街谈巷议的英雄。

      1908年7月,31岁的陈炯明以品学兼优的甲等成绩从法政学堂毕业。婉辞在穗高薪舒适职业,义无反顾回到海丰,联络县内各青年组织,在田心村小农场成立“海丰同盟会”,任会长,人数约600人。

       1909年6月6日,海丰同盟会借县城黄氏会宗祠为活动地点,创办海丰同盟会机关报、海丰县历史上第一份新型日报——《海丰自治报》。陈炯明任主笔,笔名陆安。马育航、钟景棠、钟秀南、陈演生、陈达生、林晋亭分任撰选。大张旗鼓宣扬地方自治,还政于民,激励人民起来当家作主。宣扬民族革命,揭露清廷丧权辱国、官场腐败丑闻。每逢有盗劫案发生,《海丰自治报》以“不均产之害”为题,剖释社会病源。10月间,陈炯明将小农场改为“戒烟局”,动员各姓氏宗亲会,将瘾君子送到“戒烟局”,由瘾君子的亲属自己管理。瘾君子边劳动边戒烟。并组织陈月波、陈演生等整顿育婴堂,清理县仓。将一个死气沉沉的海丰,搅动得沸沸扬扬,生机勃勃。陈炯明的声誉众望所归。

      三、披甲上阵。

     1909年7月,全国各省开始了谘议局议员的选举。8月,陈炯明在海丰当选为广东省谘议局议员。10月12日,陈炯明带着父老乡亲的殷切厚望,带着母亲和妻儿的祝福,从汕尾码头搭船往香港转道广州,参加省谘议局成立大会。陈炯明高票当选为谘议局常驻委员、谘议局法律委员会委员长。陈炯明执 “不聚财”、“不二色”二枚石质私章赴任。登上近代历史舞台,踏上救国救民的伟大征途。

     同年11月8日,广东谘议局第1次常年会举行第2次全体会议。陈炯明一马当先,提交了谘议局开局的第1份议案:“定期一律禁绝赌赙”!一读全体通过。谘议局即交两广总督袁树勋,请照陈炯明的提案在全省施行。记者迅速将这一消息传遍广东全省,轰动全国。近代广东,有二个永垂青史的大事件,一个是林则徐禁烟,一个是陈炯明禁赌。

     至1910年11月12日,谘议局通过议案共计49件。陈炯明单独提出及领衔联署提出、并获谘议局通过的议案有34件,占总议案的70 %。广东谘议局的实验活动有声有色,走在全国前列。陈炯明发挥了核心作用,成为决定广东政治方向的杰出代表。

     1909年12月至1910年2月,陈炯明参与赵声、倪映典策谋广州新军起义。赵声、倪映典担任起义正副总指挥。拟定起义成功,由谘议局推举丘逢甲、陈炯明分别任临时民政长官。陈炯明以谘议局议员的身份租来大东门外一住所,作为藏械之用。在海陆丰志士组织敢死队,自任敢死队队长。

     1910年1月间,丘逢甲、陈炯明等三名广东谘议局代表赴香港乘船赴沪,出席1月16日在上海召开16个省谘议局“请愿国会代表团茶话会”准备赴京请愿,要求政府速颁《议院法》和《选举法》。朱执信写了一封短信,请陈炯明到港转交给黄兴,介绍他们相识。陈炯明、黄兴首次会面。一见如故,彻夜长谈。

     早在1909年10月,黄兴、胡汉民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胡汉民任支部长。因胡汉民转赴越南,同盟会南方支部有名无实。黄兴坦诚目前处境艰难,燃眉之急就是食宿问题。陈炯明即向弟弟陈炯晖“借”千余元,解决黄兴等的眼前困难。又设“乐群书报社”,委托邹鲁主持,作为联络党人之机关。据胡汉民回忆:黄兴大为感动,视陈炯明为知己,从此,“克强尤喜引为计事”。陈炯明与黄兴并肩,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匆促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陈炯明遭通缉逃亡香港,加入了由刘师复组织的“支那暗杀团”。

     1910年3月间,因清广东当局定性广州新军起义为“兵变”,丘逢甲力保,陈炯明重返谘议局。5月中旬及6月7日,在谘议局召开的全体会议上,陈炯明一再重申定期一律禁赌的决心。11月28日,广东民间假座文澜书院召开第一次公众大会,成立“禁赌总会”,会上群情沸腾,异口同声支持陈炯明。12月初,广东禁赌总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办“救亡报”,陈炯明提议定名《可报》,1911年1月,陈炯明主编《可报》(试刊)发行。邹鲁负责出版发行。同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一),全省各地大小赌馆一关门,禁赌胜利。这一日被定为广东禁赌纪念日。

      1911年1月18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跑马地35号成立广州起义统筹部。黄兴为部长,赵声任副部长,策谋起义。由赵声任起义总指挥,黄兴任副总指挥。统筹部下设秘书、调度、交通、储备、编制、出纳、调查、总务八个课。陈炯明任编制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胡汉民任秘书课长,因在南洋筹款,由陈炯明代理秘书课长,一身三职。统筹部在广州设立秘密联络点38处,各不相知,以防泄漏。大多由陈炯明以谘议员身份作保。据日后《民生日报》评论称:“省城之布置,陈炯明先生为最多,因省中租房非得亲信保人不能出租。当时陈先生为谘议局议员,是以外人不疑”。陈炯明个人又设机关8处:司后街陈公馆、莲塘街12号、仙湖街始平书院、大东门、第七甫《可报》报馆、谘议局、仙羊街祥云里、司后街。其中《可报》报馆、谘议局,是起义的藏械之所。统筹部初步决定:组织一支400人的敢死队,其中,陈炯明负责组织海陆籍敢死队100人,自任队长。

      因吴玉章在日本、安南购买的军火未至;南洋同盟会员、独行侠温生才,在谘议局门外行剌广州左都统署理将军孚琦,引起当局的警觉,下令全城戒严,调兵遣将,严加防范,打乱了起义计划等种种原因。起义时间一连变改4次。起义队伍分别3次撤离广州城内,从800余众减存百余人。

      同年 4月27日下午,谭人凤向陈炯明传达总指挥赵声关于起义改期28日的命令。陈炯明赶赴仙湖街始平书院,通知负责夺、守南大门的胡毅生起义改期。集结在南大门外待命的主力来自海陆丰,有钟秀南、陈敬岳、陈炯光等30多人。一夕数变的起义日期,令人眼花缭乱。胡毅生担心语言不通,无法解释清楚,请陈炯明代为传达。人命关天,陈炯明不敢犹豫,奔赴南大门传达起义改期的命令。当日下午5时30分(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据此又称为三·二九起义),黄兴拒绝执行起义改期的命令,独自率城内仅有百余人的队伍发动起义。当城内枪声四起,城门关闭,当局重兵防守。陈炯明无法进城接应。

      黄兴率百余义军从小东营出发,一路枪杀警察,扑向两广总督署,陷入李准亲兵大队包围。黄兴战至孤身一人,化装脱身,在徐宗汉等护送下至港。起义失败。是役,起义军战死者49人,被捕后遭杀害者37人,共牺牲86人。经善堂出面交涉,潘达微、高剑父(同为广州法芳女校图画老师,善堂义工)奔走呼吁,清广东当局同意亲属认领烈士遗体。有14名烈士遗体被认领归葬。无人认领的72位烈士遗体,经确认姓名籍贯后,5月2日,由善堂出面收殓葬于城郊红花岗。1911年12月,陈炯明主政南粤时下令将红花岗改称黄花岗,辟为烈士墓园,将广州 “三·二九起义”正式定名为“黄花岗起义”,勒名树碑,隆重公祭。解放后,人民政府发给由毛泽东主席签名的烈士证书,其中有现海丰县联安镇霞埔村志士陈潮。埋葬于此的英灵称为黄花岗72烈士,传颂至今。

     同年 4月30日,陈炯明与马育航、钟秀南、陈敬岳等率残兵败将乘盐船撤离广州赴香港。陈炯明抵港后,一边重返刘师复的“支那暗杀团”。并介绍马育航、陈敬岳、钟秀南加入。一边策谋新的武装起义。

图为陈炯明将军铜像 [ 位于海丰县文天祥公园。2012年1月19日上午8时(辛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敬立、揭幕 ]。

微信图片_20221215123351.jpg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探讨一个常识性的认知话题
[三唯论点] 官宣!镇江取消118个道路停车泊位停车收费
[三唯论点] 为海丰教育说句公道话
[三唯论点] 时评:汕尾城区公共道路停车收费,合法吗?
[三唯论点] 闲聊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
[三唯论点] 热烈祝贺海丰县第二届妈祖巡安布福盛典功德圆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8 00: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多谢网友们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