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3|回复: 0

[文学] 【谈诗.讲古】(李实二三事/黄锦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8 15: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希:
谈诗.讲古

人世谁能识淡交
肯垂青眼到蓬茅
苍苔露重和烟踏
白板云封带月敲
汲水欲烹茶灶冷
提壸去买酒钱高
知君勘破斯文味
空口闲谈过一遭
一一明李实(李石洲)
此七律诗逐句简解之:人世间有谁能知晓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呢?宁愿不辞偏僻怀着友善和真诚、来到我的草舍。友人走在布满青苔和雾气浓重的路径、云雾月色朦胧交融之夜敲响了简陋的木门板。想烧茶水待客却没有柴火,想拿酒壶去买酒却身无分文!我知道被看破穷酸相,此一见只能空谈了。
这是一首友人来访后写了一首诗给李石洲,李石洲用和韵的形式回应的《与友人酬和诗》。
此诗有景:荒凉的路径布满青苔。夜色露重,简陋的草舍被地上的雾气和天空的云月交融笼罩着。
此诗有情:友人真善的在夜时探访一个穷途潦倒的人,连口茶水都没喝却惺惺相惜,真乃君子之交。品味此诗,一个秀才的穷酸相和友情跃然纸上。
此诗,是一幅情景人物的山水画呢!

李石洲何人?又有何事何故?
<一>

若希:
明朝时期,沿海防线设有四大军事要塞,分别是山东的威海卫,天津卫,广东虎门卫和广东碣石卫。
话说广东有一海防名城称碣石卫,碣石卫南面有一荒芜海岛称南关,南关内海边有一座庙称关帝庙,关帝庙里有一个读书人称李实李石洲。李石洲就在关帝庙里陪伴着关公爷,日以捕鱼为生计,夜伴关公读经书。
李石洲何以单身委屈于此?原来大有缘由。
李石洲,公元1497年即411年前、诞生于碣石李姓人家,兄弟有八,他排老二,家境极贫寒。李石洲幼时聪明伶俐,6岁时起就熟读诗词,少年始读经史,诸子百家,时常与文人谈天论地,对答如流,且写得一手好书法。奈何家贫如洗,常常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李石洲只能边谋温饱边读书。
说起李石洲,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日,饥肠辘辘的李石洲想讨口食物充饥,来到碣石北关城外一处寺庙,称永兴寺,见寺内供奉着观音佛,寺中和尚不少。
单表这永兴寺,相传有一口铜钟,敲时钟声绵延三十里,余音袅袅。寺里更有一只公鸡,啼报时辰极准,每当雄鸡一唱,众和尚闻鸡晨起,诵经礼佛,从未延误,被尊为神鸡。碣石旧时八景诗句“永兴古寺钟声响”,就指此寺。
再说这李石洲,进入寺内,见和尚所诵经书毛笔字难看且错漏不少,便指出其纰漏,引得众和尚不满,喝斥着要将李石洲赶走。这吵声引起寺里主持注意,便要求李石洲道明。李石洲指着经书一一道出,又索笔墨纸张随意写了几行字。寺里主持一看直呼“妙哉善哉”。便与李石洲约定:每日抄写经书,不计银两只供素餐。
从此,李石洲便在永兴寺安顿下来。
且慢为李石洲宽慰,以为从此李石洲时来运转。奈何这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偏遇顶头风。劫运来时,神佛难渡。

<二>

若希:
李石洲三餐有了着落,自此抄写经书妙笔生花,又学贯古今,时常与主持谈经论道,天地人无所不涉。少年如此学识,世上稀少,故深得寺里主持偏爱,成为寺里的座上宾。却引起众和尚不满,嫉妒心在众和尚中滋生。这寺庙,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卖乖取巧者不少,大家都混着过时日。这李石洲初来乍到却如此受器重,和尚们今后如何在寺里安身?
这一天,李石洲家里有事,遂向主持请假。
第二天晌午,寺里主持一觉醒来,发现日上三竿,已误了早课。从僧房走到佛堂,空空如也!看众和尚也个个趴床睡大觉。主持一时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怪哉?平常大家闻鸡起早,今早怎么鸡未啼鼓未响?唤起和尚问个缘故,众和尚都说鸡没啼,以为尚早。
神鸡事大!没有神鸡报更,这早课、诵经、礼佛,岂不耽误?众和尚急忙寻找公鸡,寻遍寺里寺外,连续二天却连根鸡毛都找不到。

众和尚怀疑起李石洲来,认为他请假是假,偷鸡是真。不然为何一告假鸡即失去踪影?
三天后,李石洲回寺,众和尚便责问为何偷了寺里神鸡?李石洲极力否认。奈何众口一词,李石洲浑身是嘴也难证清白。
此事让主持左右为难,虽不相信李石洲有偷鸡之举,但众和尚又一口咬定,难免生疑:寺庙一直平安无事,偏偏李石洲来后出了事端?
闹到最后,有和尚提议:说李石洲偷鸡没有人脏俱获可证,但神鸡确系李石洲来寺后、告假期间所失。这样吧,由李石洲亲自“拔圣杯”请寺里神佛判断。
来到佛厅,众和尚列两边,众眼盯着李石洲。李石洲诉说被诬偷鸡之冤。言罢这圣杯从手中一掷落地,生硬硬险把李石洲气死!圣杯所示,是李石洲把鸡偷了。
李石洲起身,指着永兴寺发誓:“他日我若青云得志,非把你永兴寺拆了不可!”遂头也不回离开永兴寺。
真谓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古时今日,莫不如是。

李石洲寻寻觅觅,最终辗转来到城南外一处荒岛安身。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日以捕鱼为生计,夜伴关公读经书”。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南关庙发愤图强的事迹,在庙后边的柿饼石上竖石碑“御史李石洲读书处”,纪念其悬梁刺股般的幸苦学涯。
<三>

若希:
这寺里公鸡失踪得无痕无影,究竟何缘由?众里寻它千百度,那鸡却在一一一
原来,不知是和尚看管不周、还是贪吃,这公鸡闲来无事,趁着和尚诵经,无人看管便来厨房寻食,跳上竹笼啄米碎。却不料竹笼翻倒,把公鸡扣在竹笼里。这公鸡倒也自在,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在竹笼里躺平,三夜三日默不作声。
和尚欺人,神佛枉断,你这短命公鸡,也学会仗势欺人了?那怕你第二三天啼叫一声,也不至被逐寺门、毁我李石洲清名。
李石洲离开永兴寺后,伙房取竹笼淘米做饭时,才发现公鸡趴在那里迷糊着。

也许是神佛觉得李石洲若在永兴寺抄写经书,久必丧志,遁入空门影响前程,于是不得已而为之。若无顿悟之慧根,此举也能毁人一生,若能顿悟,也能磨砺出人生意志。
逆境有时会绽出奇葩的,正所谓福依祸所伏,祸依福所倚。
<四>

若希:
前文提到李石洲离开永兴寺后寻寻觅觅,来到冷冷清清的一处荒凉孤岛,当地称南关。
何谓南关?原来明朝碣石卫建城时设有四关(即四城门),称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城门外的那片区域,也随城门的座向而命名。南关即是城南门外的一处荒岛。沿南关向南望去,即是碣南半岛,当地称南灶,也就是从田尾山的浅沃村绵延至下沙尾村的港嘴。旧时碣石八景诗“南灶烟霞波万顷”就是指碣南半岛。从碣南半岛向南就是南海碣石湾了。而南关岛就在南城门外与碣南半岛之间。
南关为何又称石洲?原来是碣石乡绅百姓为纪念李石洲(李实)而命名。现今与南关相邻的“石洲文化公园”取名也有此意。
南关有一小庙,供奉三国名将关羽即关帝庙。李石洲便在此处撘蓬茅(草寮)安顿下来,日夜捕鱼为求温饱,闲时苦读诗书典籍。
李石洲蒙受偷鸡之辱,由此发愤读书,苦读又整三年!南关,承载着李石洲落泊时的酸寒苦涩,南关,蕴藏着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呜、一鸣惊人的大鹏。其《与友人酬和诗》(又称《答友人》)就是友人夜到南关岛探访李石洲时所作。今诗人陆丰陈少平主编的《陆丰历代诗词选注》中收录李实诗二首;今诗人碣石卢木荣编辑的《碣石诗词选》收录李实诗三首;今海丰作家叶良方编著的《海防名城碣石卫》记载李实诗四首。这几位诗人作家录载的有的属同一首诗,但有的诗句同义不同词。今三位诗人作家健在。

话说李石洲安顿南关后,为关帝庙亲笔撰写一付对联:“东汉英风流碣石,南关灵地作荆州”。此小庙现已破落,但对联刻在两边石柱上,字迹可辩。联诗气势气魄弘大,若非大家,难有此作。可见李石洲文才奇萃、志怀高远!
1994年间,乡贤又在破落南关庙前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南关古庙,藉以纪念。
李石洲此后如何历程?如何发迹?且待下文。
<五>

若希:

前面说李石洲在南关苦读书三年后,学已大成,踌躇满志,引箭待发。嘉靖四年即明朝从朱元璋第一位皇帝起至嘉靖第十二位皇帝止的第四个年头〈公元1525年〉,李石洲与海丰的秀才,一起赴广州参加乡试,一考成名,成功晋升广东第九名举人。中举回到家乡,又潜心研修诗书经史四年。四年后〈公元1529〉,又与广东晋升的举人一同上京会考,斩关夺将又一举成名!是全国入选的20名进士之一,考中进士必须在朝庭中皇帝和百官的面试通过、最后由皇帝钦点。
李石洲的科举历程,明朝礼部的《登科录》和《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均有记载。
这一年,李石洲33岁。
在京三年,李石洲官至江南鉴察御史、北京监察御史等职。监察御史,即是皇帝任命的监察百官的官,相似于现今的纪律检查、监察委员会领导成员。
李石洲从此涅槃重生,从一个落泊的穷酸书生,一试中举,京师会考一跃成龙。
真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京城公文三千里加急传至海丰衙门(陆丰当时无置县,属海丰县所辖,碣石卫属海防驻军,不管政事)。海陆丰全境轰动,这是自宋朝至明朝,整整260多年,海丰县才出了一名进士李石洲。
正如玄武山灵签第一号签诗曰:一箭射红心,人人说好音,日长鸡唱午,真火炼真金。
<六>

若希:
不得不多提一笔。
李石洲功成名就,与其天赋异禀有关,从6岁起就能吟诗作对,作为童生到海丰县学宫就读,成绩优异被海丰县学官推荐为当时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的举生〈类似于现在清华北大的优选生〉。
李石洲的功成名就,也与其母强氏教授勤诫有关,不但时常教子读书,还为李石洲前往学海丰学宫读书倾尽家用。家中人口众多,多吃一口算是奢侈,其贫困状况可想而知。但强氏仍“一衣一味皆推与实”、“抢哺之艰,作成之力,盖世情共难者”。这是李石洲在《先妣李门强氏孺人圹记》的祭母文中感人落泪之章。
<七>

若希:
l李石洲在京履职时,其母强氏在碣石不幸逝世。李石洲回乡祭母,《先妣李门强氏孺人圹记》即是祭祀时所写。这一年是公元1532年,当时李石洲35岁。
料理完母亲祭事,难免想起偷鸡之辱,李石洲来到永兴寺,众和尚惶恐,心想重杀头轻坐牢此劫难逃。遂把当时神鸡被竹笼罩住之事道明并求宽恕。李石洲说:我已有誓在先,永兴寺非拆不可。念及观音佛当时所判,莫非是激励我的意志,有情可原,拆必拆矣!但可另选址重建。
俗话说:风力,水力,朝庭势力。主持和众和尚那敢违命?不累牢狱之灾算是万幸。即刻连日行动拆除永兴寺,将寺里观音佛和各路神仙、包括拆寺时挑可用之建筑材料,选址移迁往西关重建。
<八>

若希:
永兴古寺在何处?北关又在何方?
前文提及碣石卫城有四城门,城门外的一片区域,就称东关、西关、南关、北关。永兴古寺就在北关区域。
北关指现在的北城新村至麒麟山庄住宅区那一带,当地人俗称“高炉”。又为何称高炉?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搞大炼钢铁,麒麟山庄那一片士地作为炼钢场所,在山丘上建有一座用红砖垒成的高高大烟囱。
苍海桑田,星移物换。北关那一片,不管是高高的山丘、还是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早已荡然无存。那一带己建成北城新村麒麟山庄大家乐等大片住宅区。
笔者前去凭吊,只存一大石一一一麒麟石,沉默无言地在麒麟山庄中踞守着,麒麟石现在刻上“石屏”二字,幸好!被列为陆丰市文物保护。
这麒麟石,好似在告诉后人,不要淡忘了碣石卫、李石洲那段真实历史。此时此景,不得不令人长叹!
今人有所不知,那,就是北关;那,就是永兴古寺和察院墓〈李石洲)的原址。
<九>

若希:
上次叙述永兴古寺拆迁、从北关迁往西关后,回头再述李石洲的为士为官之途。
李石洲从海丰县学宫的童生秀才、推选为南京国子监举生;到嘉靖四年(1525)在广州考中广东第九名举人;嘉靖八年〈1529)北京全国会考中了进士,并由于书法和诗书出类拔翠,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啥机构?即类似于现代的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处之类的单位,管理文秘、科举之类。庶吉士又是何职务?即类似于现在的博士后。
在翰林院三年(1532)后,李石洲被朝庭任为江南监察御史,继又任北京巡守监察御史。
这监察御史又是什么官职?即是由皇帝任命的管官的官,“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也就类似于现在的纪律鉴察委员会、中央巡视组,含诫勉谈话、处理贪官污吏和渎职官员、向朝庭或皇帝禀告官员的种种违规乱纪等。
想起幼时,乡里考出了一名大学生,不得了!说是秀才中举了,烹牛宰羊大宴宾客。推测那时的明朝,在穷山僻水的南蛮之地,出了个管官的官,岂不是乡里的莫大荣耀!这可是海丰县自明朝267来仅有的一名进士、朝庭大官!
<十>

若希:
说完北关的永兴古寺原址,再说永兴古寺迁址的地方一一一西关。
西关也是城西门外那一片区域,永兴古就寺座落在现在的观音堂小学。小时候,笔者曾在观音堂小学就读〈现称碣石中心小学,那时征占寺庙为学校很普遍)。有一条巷叫西关大巷,为纪念古迹而名。那一片区域就是西关。永兴古寺就建在西关中心小学那里。不过百姓们见永兴古寺供奉的是观音佛,索性就称为”观音堂”而不称永兴寺了。
永兴古寺历史久远,至清朝光绪帝时,仍在大力兴建和修缉。
永兴古寺迁建至西关,依历史的变迁而变迁,现在的永兴古寺,不称永兴寺,也不称观音堂了,现在称“广德禅院”。也被列为广东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不过,怀旧的百姓,仍称那里为“西关”,仍称“观音堂”。
<十一>

若希:
李石洲有何政绩?难有资料可查。但监察御史这类官职,对皇帝直接负责,必须铁面无私,敢于直谏官员,罢免下级官员,提出奏劾〈处理建议),因此得罪官员不少。要是皇上不高兴,来个借刀杀人,也是屡屡发生。
嘉靖十六年(1537),李石洲出任浙江海道参议。
当时江浙一带,倭寇海盗猖獗,不时抢劫过往商船渔船,侵犯沿海各地,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劫掠男丁民女。而这倭冠,就是日本的海盗。
时任浙江巡按御史林应箕,抗倭不力、败绩连连,自恐罢官杀头难免。为保全自己,推卸责任,来个先声夺人,向皇帝奏了一本《倭冠焚劫地方状》,举报多名官员,其中就有海道参议李石洲。林应箕诬陷李石洲等官员协同抗击倭寇时渎职导致贻误战机,致使浙江沿海惨遭倭寇洗劫,官兵战败云云。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林应箕这一招恶人先告状,倒把李石洲等一行官员告倒了。
皇上龙颜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将官员几人和李石洲一并打入监狱。不久,几官员和李石洲被处死。
这一年,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嘉靖东南平倭通录》等记载过此事。
这一忌年,李石洲56岁。
伴君如伴虎。冤也罢,枉也罢。刀起头落,一缕英魂,直上云天。
<十二>

若希:
李石洲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具体葬于何处?即北关一一永兴寺原址。原永兴古寺迁往西关观音堂后,原址闲置,又是一处风水宝地,李石洲与永兴寺有因缘,便成了李石洲的安息之所。
因此,北关永兴古寺的原址就是家乡人称的“察院墓”。
李石洲之墓又为何称察院墓?家乡人叫不全李石洲官职,反正监察御史是属于朝庭的都察院官员,便把李石洲墓称为“察院墓”。察院墓被后人谐音读偏了,读成“菜园望”。

后人推测,李石洲尸体并没有运回,北京至南海之滨,三千里路云和月,谁护英灵?
有人质疑,北关北城新村的察院巷,有李石洲与夫人汤氏的合葬碑,刻着“七品宜人贞纯慈懿汤氏,翰林院庶吉士石洲李公墓”,说明察院墓是其夫妇合葬?
又有说……。
笔者非史家、考古学家,是亦罢,非也罢,疑惑留下来倒会引后人怀念。
据记载和相传,察院墓“墓状如石亭,左有石笏,右有石印,石人石马列于墓旁,山拥水绕,极俱秀丽”。
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官至兵部车驾司主政的碣石人卢恩,曾到察院墓拜谒,写诗《过御史李石洲先生墓》悼念之。
诚可惜,文革期间察院墓被毁灭。
<十三>

若希:
北关永兴古寺诬偷鸡一一南关石洲苦读一一北京金榜题名一一西关观音堂之迁建一一北关察院墓归魂。
一代骄子,就此陨落。
悠悠往事四百年,不尽思潮滚滚来,恰如南海东逝水,浪淘尽千古风流。
北关的麒麟石,沉默地踞守着;南关的关帝庙,无言地庇护着;西关的观音堂,喃喃地祈愿着;碣石湾的南海浪潮,一遍遍轻拍着,抚慰那心底的伤痕;
碣石的母亲河一一南溪水缓缓而流,像大地母亲的泪,诉说着即将湮灭的往事…
<十四.完>

〈注:史料和资料源自海丰叶良方《海防名城碣石卫》,陆丰陈少平《陆丰历代诗词选注》,碣石卢木荣《碣石诗词选》,谨此致谢。黄锦昌2025.1〉

若希:
1.用词不当之处已作改动;
2.删除多余铺叙;
3.改变章回小说结构,但嫌痕迹仍在;
4.地名介绍颇多,冲淡了故事的有机衔接,重点不突出,文章结构松散。好在结尾有归纳,作补救;
5.想打散重组,但费力费心思。通俗读物,将就了。

若希:
【谈诗.讲古】(6)/黄锦昌


李实二三事




人世谁能识淡交
肯垂青眼到蓬茅
苍苔露重和烟踏
白板云封带月敲
汲水欲烹茶灶冷
提壸去买酒钱高
知君勘破斯文味
空口闲谈过一遭
一一明李实(李石洲)
此七律诗逐句简解之:人世间有谁能知晓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呢?宁愿不辞偏僻怀着友善和真诚、来到我的草舍。友人走在布满青苔和雾气浓重的路径、云雾月色朦胧交融之夜敲响了简陋的木门板。想烧茶水待客却没有柴火,想拿酒壶去买酒却身无分文!我知道被看破穷酸相,此一见只能空谈了。
这是一首友人来访后写了一首诗给李石洲,李石洲用和韵的形式回应的《与友人酬和诗》。
此诗有景:荒凉的路径布满青苔。夜色露重,简陋的草舍被地上的雾气和天空的云月交融笼罩着。
此诗有情:友人真善的在夜时探访一个穷途潦倒的人,连口茶水都没喝却惺惺相惜,真乃君子之交。品味此诗,一个秀才的穷酸相和友情跃然纸上。
此诗,是一幅情景人物的山水画呢!

李石洲何人?又有何事何故?
<一>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第一批来稿通告 首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暨汕
[文化天地] 汕尾
[文化天地] 汕尾
[文化天地] 汕尾关帝庙
[文化天地] 薛香锦女士书作三幅(三)
[文化天地] 满江红 . 9.3阅兵式有感 /江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