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街巷曾因一纸禁令沉寂,小商贩们被迫收起摊位,市井间少了叫卖声,许多家庭也失去了赖以维生的经济来源。彼时,人们对限制摆摊的政策怨声载道,将驱赶商贩的行为视作对底层生计的漠视。然而,当政策放宽、地摊经济重获生机时,部分摊贩的“报复式摆摊”却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包容蒙上阴影。
所谓“报复式摆摊”,是压抑许久后的畸形宣泄。一些摊贩为抢占摊位,全然不顾公共秩序,将摊位随意摆放在街口、巷口甚至马路中间,严重影响行人通行与车辆往来;收摊后,他们对满地狼藉的包装袋、厨余垃圾视而不见,甚至故意丢弃废弃物,让整洁的街道沦为垃圾场;更有甚者,用高分贝喇叭循环播放促销广告,或在摊位前制造各种噪音,搅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有的人连高考期间也不肯关掉喇叭让步于高考学生的休息与学习。这些行为,与曾经众人期盼的有序地摊经济大相径庭。
值得深思的是,在摆摊被严格管控的岁月里,类似乱象鲜少引发关注与投诉。而当限制解除,这些问题却集中爆发,折射出部分摊贩失衡的心态:他们将政策的松绑当作肆意妄为的许可,试图通过极端行为“弥补”过去的损失,却忽略了公共利益与他人权益。面对摊贩的越界行为,周边居民从最初的包容,逐渐演变为频繁投诉,甚至爆发激烈冲突,这无疑给刚刚复苏的地摊经济泼了一盆冷水。
地摊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生计,更是市井文化的鲜活载体。无论是贩卖小吃的推车,还是摆满日用品的摊位,都为城市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但烟火气不等于无序,自由也不能逾越规则的边界。每个摊贩都应意识到,摆摊权利的恢复,离不开社会的理解与包容;而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解决“报复式摆摊”的乱象,既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划定规范的经营区域,制定明确的卫生、噪音管理标准;更需要摊贩自身提升责任意识,以家庭教养约束言行,主动维护摊位周边的环境卫生,合理安排经营位置与时间。唯有如此,地摊经济才能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助力,而非邻里矛盾的导火索。
城市的温度,在于既能容纳底层民众的谋生需求,也能守护每个居民的生活品质。让我们以理性与克制,共同呵护这份难得的“烟火气”,让地摊经济在有序与和谐中,绽放出温暖而持久的光芒。我们既要“人间烟火气”又要平静、安宁又舒服、整洁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