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375|回复: 0

[广东] 镌刻在时光里的红色丰碑 ——记海丰县梅陇黄山峒尼姑庵“静贞堂”金竹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戴镜兵 于 2025-5-27 16:35 编辑

镌刻在时光里的红色丰碑
——记海丰梅陇黄山峒尼姑庵静贞堂金竹观
◎戴镜兵
微信图片_20250527150513.jpg
在历史的漫漫星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宛如明珠,承载着厚重的记忆,见证着时代的风起云涌。海丰梅陇黄山峒的道观静贞堂,这座看似普通的尼姑庵,实则是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圣地。它不仅是宗教修行的宁静之所,更是革命的隐秘据点,默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岁月里的坚守与奋斗,成为一座镌刻在时光里的红色丰碑。
回溯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梅陇苏区在彭湃和杨其珊的英明指示下,于梅陇金沙岭成立了赤卫队的武装根据地。随着两次东征取得伟大胜利,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熊熊燃烧。然而,1927412日,蒋介石悍然叛变革命,对革命根据地展开了残酷围剿。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县苏果断指示梅陇苏区将武装力量及造枪厂转移至高潭中峒和黄羌朝面山,积蓄力量,重振旗鼓。
微信图片_20250527150459.jpg
1928年初,红二、四师在无奈之下撤离海丰北上,留下了百多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因行军不便,急需妥善照料养伤。关键时刻,东特委迅速作出决策,派遣陈伯虎率领一个营驻扎在海丰西南部,政委温知新烈士带领一连士兵前往黄山峒照顾伤病员。这些战士大多来自梅陇,熟悉当地情况,便于调粮济药。他们个个勇敢坚毅,面对艰难险阻毫不退缩,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革命胜利而战。
在黄山峒路口,有一座佛堂,名为静贞堂。为了给战士和伤病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郑振芬和几位女同志不辞辛劳,前往静贞堂,耐心地做尼姑主持人冯仙姑的思想工作。她们的真诚和对革命的热忱,最终赢得了尼姑们的同情与支持。从此,静贞堂姑便承担起了为峒内战士和伤员接送粮油、前往梅陇圩买药及采购日常用品的重任。主持冯仙姑心怀慈悲,对红军艰苦坚持斗争的精神深感敬佩,她认为帮助红军是佛门应尽之事。在她的带领下,尼姑们平日里照常行动,巧妙地掩护着红军,使得外人毫无察觉。那些伤病员中,大多是外地战士,其中还有朝人,是黄埔生。在接受治疗期间,部分伤病员病情逐渐好转。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组织迅速安排他们转移到海丰沿海农村,通过船只从海上撤离,前往香港,由中央驻港南方局进行后续安排。
微信图片_20250527150447.jpg
19291,中共中央南方局特委派巡视员陈郁同志来到黄山峒輋钟村罗三德家,召开海、陆、紫三县的党代会。会议一连开了九天,在这至关重要的九天里,静贞堂主持人冯仙姑带领众尼姑再次挺身而出,为党代会站岗放哨,同时为大会提供日常用品,全力保障大会的安全顺利进行,直至大会安全胜利结束。
1929国民党反动军队1500多人,配备美式装备,与地方民团千多兵力相互配合,在梅陇水口村高银标带路下,气势汹汹地挺进黄山峒。此时,红军四十九团仅有一个连的兵力,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他们毫不畏惧,顽强抵抗。在突围和撤退过程中,最终只剩下二十位装备相对完整的战士,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奋勇抗击敌人。然而,由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这二十位战士全体壮烈牺牲,其余战士则撤到银瓶山腰深井峒地隐蔽起来。战后,冯仙姑带领众尼姑怀着悲痛的心情,将二十位烈士的遗体逐个安葬在黄山峒土溜山下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807.jpg
老同志在海丰聚会留影

1956年,梅陇在建造黄山峒水库时,指挥部人员将烈士遗骸迁至黄山峒架仔门建造了一座烈士亭以纪念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1933年,革命形势异常严峻,敌人妄图彻底摧毁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他们将罪恶的矛头指向了静贞堂的主持冯仙姑,将她抓来进行残酷的刑讯逼供。敌人用尽种种毒刑,试图从她口中获取革命队伍的情报,但冯仙姑坚贞不屈,始终守口如瓶。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绝不能背叛革命,绝不能让同志们陷入危险。最终,她被押到梅陇后埔(今梅陇中学大门口),面对敌人的枪口,她毫无惧色,英勇就义。与此同时,所有的尼姑们也被迫离开静贞堂,被遣至梅陇圩埔村,她们在那里重新设立进行礼佛。然而,她们心中对革命的支持从未改变,那份坚定的信念如同星星之火,在心中默默燃烧。
1934年,海丰革命陷入了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着这片土地。在这最危急的关头,很多我党苏区的珍贵文献资料成为了敌人搜捕的重要目标。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党组织将这些文献资料秘密藏隐在黄山峒輋钟鹿耳山峰的关公岩(古代是的住所)。这里山势险峻,人迹罕至,是天然的隐蔽之所。这些文献资料在黑暗中静静沉睡,等待着光明的到来。直至1956年,海丰党史人员历经艰辛,才将所有资料取出。然而,命运却充满了遗憾,这些珍贵的资料大部份被运往广州档案馆,其他资料在文革时期遭到无情的毁坏,成为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微信图片_20250527150505.jpg
时光流转至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阶段。海丰第三区区长林金(当时化名林枫)在海丰中心县委的指示下,在黄山峒尼姑庵静贞堂旧址上成立抗日人民自卫队。林金同志深知静贞堂的特殊意义和隐蔽性,将这里作为指挥部。自卫队以此为据点,在各地积极活动,四处出击,给日寇和汉奸以沉重的打击。他们的英勇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纷纷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815.jpg
老同志相聚在黄山峒

同年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时刻。日军向梅陇三区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联防队授降。然而,联防大队长曾广聘胆小怕事,害怕日本鬼子日后报复,竟然派人带着日本鬼子前往黄山洞路口架仔门举行授降仪式。区长枫获悉后,迅速通知上级,海丰县委接到消息后,马上作出决策,调东纵六支队一个营充实兵力,由营长黄友前往黄山峒接受日本投降。此次受降,缴获了日本几门迫击炮、机枪和枪枝,并用海丰中心县委红头文件开给日本兵当通行证。后来,在解放梅陇的战斗中,自卫队凭借这些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人民解放军向联防队发射了三次迫击炮后,联防队便吓得举起白旗投降,梅陇迎来了解放。
在纪念苏维政权成立65周年时,林金重游黄山峒。这位老区长感慨万千,他说在条件允许时应对黄山峒的尼姑庵进行恢复,供人参观,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因为这里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牺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岁月里的不屈不挠和顽强奋斗。它不仅是一座尼姑庵,更是一座红色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史料提供人:林泽山   袁清珠


楼主热帖
[热点资讯] 镌刻在时光里的红色丰碑 ——记海丰县梅陇黄
[热点资讯] 热血铸忠魂 ——林军杰的革命征程
[三唯论点] 青春热血铸忠魂 ——陈回的革命之路
[三唯论点] 红色题材非遗戏剧白字戏《彭湃之母》在汕尾山
[热点资讯] 弘扬助残精神 共筑自强之路
[热点资讯] 红色记忆永驻心间 ——黄羌朝面山红二师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