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城区,田野间生机盎然。红草镇海梧村的千亩稻田,稻穗翻涌成波浪。可谁能想到,这片亩产约700斤的良田,三年前还是因海水倒灌而撂荒的盐碱地。如今,“荒滩复绿、盐碱生金”的生动图景,正是城区以资源盘活破题“百千万工程”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城区以党建为引领,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在资源盘活领域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新路径,让“沉睡资源”焕发新生机,让“荒滩变粮仓、老屋成旺铺、青山淌金银”的愿景照进现实,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
捷胜镇军船头村绿美产业示范园。
党建红引领生态绿 盐碱地变身“金土地” “以前这片地种啥都不长,海水倒灌把土都腌咸了,看着心疼却没辙。”海梧村村民陈大叔望着眼前的稻田,满是感慨。曾几何时,红草镇海梧村的600亩农田因海水倒灌沦为盐碱地,撂荒多年。 转机始于海梧村党总支的“入户联心”行动。“党总支带着企业代表挨家挨户算‘经济账’,说土地流转后不仅有租金,年底还能分红。”该村党总支书记吴州斌回忆,党员带头签协议、做示范,仅用一个月就推动600亩土地统一流转。如今,这片撂荒地已变身茭白试验基地,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更让村民实现“租金+分红”双收益。 这得益于城区独创的“一核双驱”机制。该区着眼土地利用低效化、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闲置等问题,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以“引进专业企业+发动农户参与”为双轮驱动,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富民“硬支撑”。
改造后的红草镇亚洲村农房焕然一新。
市场运作激活共富潜能 闲置农房焕新颜 如今的红草镇亚洲村里,25间白墙黛瓦的农房焕然一新,门前挂着“研学基地”“青年社区”的牌子。曾经,这些房子是无人居住的闲置老屋。“我们成立强村公司,把分散的农房打包交给专业运营商,现在成了‘香饽饽’。”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永龙指着规划图介绍,通过“强村公司+全托管运营”模式,亚洲村打造了“研学+康养+青年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体,整合汕尾高新区产业资源与红色文化,建成四维研学基地。预计年接待学生超2万人次,村民每年可从租金、股金、务工收入中获得综合收益70余万元。 在马宫街道新北村,毗邻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的区位优势被充分发挥。通过引入鲍国志乡建团队与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等专业力量,如今的村道被改造成青创市集:大学生设计的海洋主题墙画沿街铺展,非遗鱼灯摊位与网红茶饮店相映成趣。试运营期间,市集日营收突破2万元,村集体按10%比例每日获得分成约2000元。“现在村民抢着把祖屋改造成文创商铺,村口卖海产品的阿婆都学会用收款音箱了。”该村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城区通过“强村公司+全托管运营”模式盘活闲置农房80余间,创造200余个就业岗位,形成“市民下乡消费、村民就地增收”的城乡循环。
生态价值转化辟新径 绿水青山“生金产银” “绿水青山真成了金山银山!”捷胜镇军船头村的村民看着村旁10亩苗木基地,脸上乐开了花。该镇引进广东富泽绿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签署全区首个绿美产业融合项目,推动军船头村盘活10亩未利用地,打造苗木产业基地与交易平台,形成“本地育苗、现场观苗、湾区销售”全产业链。仅首年,通过土地租金、林木收益分成等就为镇、村带来了80万元的经济收益。“未来,这里将连通粤港澳大湾区苗木市场,让汕尾的绿植走进湾区家庭。”该镇负责人指着规划图说道。 在新港街道芳荣村,1.87万亩林地正悄然变成“绿色银行”。借鉴林业碳普惠交易经验,新港街道与汕尾市致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碳普惠项目,确认可开发林地面积约1.87万亩,预计可产生1108吨当量的林业碳汇碳惠普,按35元/吨市场价估算,可为村集体创造3.8万元收入。“这相当于给山林上了‘经济保险’,现在护林员巡山时会特意记录古树生长情况,因为林木越茂盛,碳汇量就越高。”街道办负责人说道。 从盐碱地到良田,从“空心村”到活力社区,从荒山到“绿色银行”,城区用三年时间书写了资源盘活的“城区答卷”。如今,该区正锚定“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持续探索闲置低效资产盘活路径,充分激发乡村各类资源潜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张文滨 通讯员:汕区组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