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利用睡觉之前,以“童心”思维,陆陆续续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看完哑然失笑。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心理学佳作,它以童话的形式,引领读者开启一场深入内心的探索之旅。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巧妙地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融入到蛤蟆先生的咨询故事中,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对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以及人生意义有了全新的感悟。 故事的主角蛤蟆先生,原本是个热情、爱冒险的家伙,可不知从何时起,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师苍鹭的治疗。在这一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种自我状态理论,即 “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 和 “成人自我状态”。蛤蟆先生常常处于 “儿童自我状态”,这源于他严苛的童年经历。他的父亲总是对他批评指责,这使他在面对问题时,习惯用小时候的方式应对,比如顺从、取悦他人,或是通过愤怒来宣泄情绪 。就像现实中的很多人,小时候如果总是被父母否定,长大后在面对权威时,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 “父母自我状态” 则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对他人进行评判和指责。只有 “成人自我状态” 能让我们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基于事实来做决定。 随着咨询的深入,蛤蟆先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非偶然,而是由过去的经历和思维模式所决定。他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接纳真实的自己。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逃避自己的负面情绪,不愿意正视内心的问题。其实,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地成长。 书中还提到了人生坐标的概念,即 “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曾经处于 “我不好,你好” 的人生坐标,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充满了否定。而在咨询过程中,他慢慢转变到 “我好,你也好” 的人生坐标,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欣赏他人。这让我明白,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当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和他人时,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我治愈的能力,只要我们愿意去面对自己内心的问题,愿意去改变。心理咨询并非是咨询师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就像苍鹭对蛤蟆先生说的:“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被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所左右。《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挣扎,也为我们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方法。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如何拥有独立、自信、充满希望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让自己保持 “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与内心和解,拥抱真实的自己。 余华先生说:“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清;在某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陷入这种内耗。这很正常,但也要及时走出来。”一个人长期不快乐,就是因为太内耗了,它会燃尽你心中的美好。理解、接受、放下和改变,才是走出精神内耗最好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