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句:“我们的食品标准,为何要由他乡来定?”在我们这里,“精美”、“精日”,“精”隔壁地区都有,却不“精”一下本地、本土特色。
一个地方,经济落后尚可追赶,人心离散仍能凝聚,最可怕的是,这片土地独有的文化与根脉,被轻易挪用、盗用、矮化、嫁接,甚至冠上他乡的名号。经济与发展是血肉,文化才是灵魂。若连灵魂都被“掠走”,再强健的体魄也不过是行尸走肉。
单说我们的地方特色食品吧,难道本地就没有相关单位和组织,能为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美味,定义名声、规范做法、阐释价值吗?非要让外地来指手画脚,将我们的食物归入他们的体系?归入某些食谱系列本无可厚非,可中国八大菜系何曾独冠某一地区之名?没有!反观我们的食品,既未自主立名成谱,也未归入八大菜系之列,却要屈身于那些不伦不类的所谓地区的食品“系列”名下,这实在令人扼腕。连自己人都对本土风味缺乏自信,任由他乡抢注名号、制定标准,这何尝不是地域文明的耻辱。
就像那碗传承千年的“姜醋蛋”:用什么姜、放多少姜,选什么醋、加多少醋,配什么糖、搁多少糖,该不该添虾干、撒芝麻……本地的吃法、口味、手艺早已沉淀千年,为何还要旁人来定义?是对自己的味道不够自信吗?难道按本地做法就不够美味,非得套上外地标准才叫好吃?我凭什么必须用米醋?用白醋就不行?放几个鸡蛋、几两糖、几两醋,本是随人心意的自由——有人爱酸,多加点醋何妨?有人喜甜,多放些糖又碍着谁?
隔壁地区对他们的文化的珍视和保护确实值得肯定,每个地区的特色美食都是当地历史、人文和生活智慧的结晶,为它们赋予地域标识,既是对文化根源的尊重,也能让这些独特风味更好地被铭记和传承。我们这个地区也应该借鉴和学习别人热爱他们的文化与风俗的精神。“咸茶”、“菜茶”、“油柑”、“鸟来”、“橄榄”、“菜头窟”、“猪场果”、“牛肉饼汤”等等就必须是“海陆丰”或“汕尾”的,“马仔”我最喜欢吃的是遮浪的,“菜果”最有名的是梅陇的,“油茶”公认陆河的最好喝……
海陆丰的姜糖、菜果、马仔、猪油糖、绿豆糕等美食,承载着我们的共同记忆和情感,本地百姓、商家和社会管理者等力量应该主动守护这份文化印记,这才是对自身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面对文化认同的问题,理性的界定和积极的传播是为重要,通过讲好美食背后的故事、传承好制作技艺,让地域特色自然彰显,或许比单纯的捧隔壁地区的臭脚更有力量,所以请大胆地告诉外来客人我们摆卖的是海陆丰本土特色,跟别的地区无关;我们吃的玩的看的都是海陆丰本土文化,与其他地区无关。毕竟,真正的“正宗”,不是靠厚脸皮的冠名和宣传的,最终会在人们的认可和喜爱中自然扎根。
总有一些地区的人跟韩国人那样让人厌烦,“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的”,他们固然可笑,但是我们身边一些人和组织、商家等等还把本地区的东西“包装”成别的地区的东西,好像只有这样做才显得高档和有流量那样,甚至要挂在别的地区的名号之下,拜他们为正宗的,这更可恨!他们是把屠宰本地区文化的刀子欢欢喜喜地递给对方的行径,以出卖祖宗的方式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不干净的,都是要被历史审判的。这种人放在抗战时期就是活生生的汉奸,放在当代就是文化败类、跪舔者。各种“精”就是不“精”本土,着实令人发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