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6|回复: 0

[文学] 品茗思韵,悟茶文化之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师陈香白先生仙逝不久,第二次拜读他老人家的遗作《中国茶文化》。跟第一次阅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第一次阅读是在2000年,也许那个时候还心浮气躁吧,读得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看完了感觉收获不大。但也有收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学会喝茶了。算到现在,已经是有25年的老茶客。25年弹指一挥间,物是人非事事休,陈老师也不在了,幸运的是,我的记忆力未与年俱老,学习力、理解力更是今非昔比。现在拜读老师这部专著,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茶香四溢世界的门,悠悠茶香裹挟着千年文化底蕴,扑面而来。
茶19.png
书中从茶的起源讲起,追溯至远古时期,茶从野生植物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饮品,这一过程,是人与自然互动的见证,是“天人合一”的生动写照。随着历史车轮滚动,茶在不同朝代展现出各异风姿。唐代,陆羽著《茶经》,构建起茶文化的基础框架,茶开始从单纯的饮品迈向文化层面,煎茶之法、茶器之美,都蕴含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茶22.png
陈老师由此也把《茶经》称为“原典”。在“原典”的照耀下,宋代点茶盛行,斗茶之风兴起,茶成为文人雅士交流竞技的媒介,从茶沫的咬盏持久到茶品的优劣评定,背后是对精细技艺和高雅情趣的崇尚,这让我看到,茶文化在宋代已深入社会文化肌理,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与审美方式。明朝则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代”。潮州工夫茶兴起于清朝,并逐渐取代江浙一带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茶20.png
陈老师对茶与文化、哲学融合的阐述,尤为精妙。茶与儒家思想相契,“精行俭德”,以茶修身,借茶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规范,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秩序与节制;茶与道家思想呼应,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从茶叶采摘顺应天时,到泡茶时对水、火、器自然协调的追求,尽显道家对自然本真的向往,喝茶成为体悟自然、回归本心的途径;茶与佛家结缘,“吃茶去”的公案,传递出以茶悟道的智慧,禅茶一味,在茶香袅袅中,可参透人生烦恼,获得心灵宁静。这三者与茶的融合,让茶文化有了深厚的思想根基,不再只是物质享受,更是精神滋养。
茶21.png
书中对茶俗的介绍,展现出茶文化的丰富多样。不同民族、地域,茶俗大相径庭。蒙古族的奶茶,承载着草原民族的热情与豪爽,奶茶的熬制、分享,是维系情感的纽带;福建的工夫茶,繁琐的冲泡步骤,是对客人的尊重,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对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茶俗,是茶文化在民间的生动体现,反映出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情感寄托,让我们明白,茶文化深深扎根于民间,充满烟火气息——“百姓日用即道”
茶9.png
读完此书,兼之25年的喝茶“实践”,我对茶有了全新认知。茶不仅仅用于止渴,不再是杯中的饮品,而是一部承载历史、文化、哲学、民俗的大书。它见证了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容纳了文人的诗意、哲人的思考、百姓的日用。在快节奏的当下,茶文化所蕴含的慢下来、感受自然、修身养性的内涵,尤为珍贵。
茶10.png
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与效率的同时,要留一方心灵空间,像品茶一样,细细品味生活的滋味,从茶叶的沉浮中,领悟人生的起起落落,以平和、宁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也就是陈老师归纳出茶饮的功效:祛病健身、完善人格、师法自然、净化社会。
茶14.png
《中国茶文化》虽然只有14万字,在大部头面前,它是一本“小册子”,但它犹如一位智者,引领我走进茶的世界,领略其博大精深。
茶11.png
看来,活到老学到老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一次,在陈老师这部专著的指引下,我要详细阅读“茶圣”陆羽的《茶经》,收集大学茶专业本科教材15本,利用早晚周末时间,进一步对茶进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求索。
茶15.png
在余生中愿常伴茶香,在茶文化的滋养中,找寻内心的安定与富足,让这古老的文化继续在生活中散发迷人光彩 。
茶16.png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雨歇处,人间好时节
[文化天地] 刻在骨子里的光
[文化天地] 采桑子·半退闲时
[文化天地] 雨天茶话
[文化天地] 品茗思韵,悟茶文化之魂
[文化天地] 茶烟里的潮汕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