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走读的,坚决走读;能不在私塾吃饭的,坚决不在私塾吃。”这是我常对孩子说的话。请原谅我的直接,但这背后是一位父亲最朴素的担忧和无奈。
这并非对私塾的指责,而是在目睹了太多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后,作为一位父亲做出的无奈选择。孩子从小到大,我都坚持每天为孩子准备好早、午饭(晚饭由孩子妈妈负责)。到了初级中等私塾的时候,即便私塾有食堂,我也给孩子买了自行车,让他每天回家吃。原因很简单:安全、放心。说句心里话,就算是家里的白米饭配生抽,也比在私塾吃得更安心、更健康。
“鼠头鸭脖”、集体重金属中毒、学生集体腹泻……别说亲眼所见了,就是听到了也觉得心慌慌的!2025年刚开学济某市兖某区某私塾很多学生出现腹泻等症状,疑似食物中毒;2025年某地某幼儿园全体重金属超标中毒;2024年郑某市某私塾食堂被发现发霉食物,同年较前两个月深某市多名学生在私塾午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现象……还有很多,我就不列举了!这些新闻我们看得太多,也怕了,真的怕了!每个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们真的不愿意看到他们受这样的折磨!好消息是领导们没事,坏消息是出事的都是孩子们!既然受伤的总是孩子们,那么我们干嘛非得送孩子去受难呢?我们不想让孩子去私塾食堂“赌”健康、“赌”食材的干净和从业者的良心。后厨里,老鼠在案板上“巡视”;发黑的抹布擦拭着餐具;变质的食材被悄无声息地混入锅中……这样的事情还少吗?每一次曝光,都是一次公众信任的崩塌。别人用健康甚至生命换来的教训,我们必须汲取。
二十多年前,我读高级中等私塾时也住私塾里的,但很少在食堂吃。那时食堂饭菜便宜,两块钱就能吃饱,但我们宁愿多花点钱也要跑到外面去吃。为什么?因为我们想吃得健康点。有些东西,说实在的,猪吃的都比那些东西好且干净。那时的我们,虽然年少且家境普通,但在健康这件事上,我们出奇地一致:宁可贵一点,也要吃得放心。二十多年过去了,私塾的楼更高了,收费更贵了,但食堂的问题似乎并未消失。
食堂问题的根源,是监管的失灵和责任的缺位。当私塾把食堂外包,追求的是利润而非品质;当监管只是走过场,制度就成了摆设。最终受害的,是我们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孩子。把孩子送到私塾,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教育,而不是用健康去“渡劫”。
食堂是良心工程,也是底线工程。它考验的不只是厨艺,更是责任心。一个连孩子吃饭问题都解决不好的学校,谈何“教书育人”?我们不求山珍海味,但求干净、透明、安全:干净,保证后厨无老鼠,食材新鲜,餐具消毒;透明,做到采购渠道公开,制作过程可视;安全,建立严格的监管和问责机制。
私塾、家长和社会必须形成合力,把食品安全的底线筑得比城墙还厚。私塾领导、老夫子们与学生同锅同桌同碗筷,不另起炉灶、不另类菜式、不加菜;食堂管理者和经营者对食物安全负有无限责任,对问题的发生要从重处罚。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放心地对孩子说:“去食堂吃吧,那里的饭,和家里一样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