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985|回复: 0

[习俗] 粤东汕尾渔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8 15: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a102310_7[1].jpg 20090519044421501[1].jpg 13618-DSC_3250-embed[1].jpg 1e4a71c159da4b078084b615eaebf486[1].jpg 粤东渔歌,是流行于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疍家渔民中间的一种民歌,它和其它民歌体裁一样,大都是七字句。粤东渔歌以汕尾渔歌最为出名。由于渔民有自己的方言、歌唱音律和节奏,同时又是表现渔区的生活,因之就形成别具一格的民歌——渔歌。惠东县沿海一些地方,渔民把渔歌称为畲歌,这大概由于疍家和畲族人民长期互相交往,因之把两种不同内容风格的民歌名称联在一起,在广东,畲族人民住于山上,疍家人民住于海边,畲族人民自古以“刀耕火种”为生,疍家人民则以捕鱼为生,“在山为畲,在水为疍”,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畲歌和渔歌
沿革  自古以来,“粤俗好歌”,已见之历代各县县志。特别是明清以来,很多史书或文人传说中常有民歌演唱的记述。在粤语、客语、潮语等地区,历来民歌十分发达。不论山区、平原、上山落田、织麻刺绣,到处可闻歌声。尤其是年节或婚娶喜庆,各种聚会,更是歌声遍地。明代就有粤人以“斗歌为乐”的记载。粤东渔歌的广泛流行,离不开这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在旧社会,由于阶级压迫,渔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十分低微更没机会学文化。他们为了反抗渔霸的压迫,为了未来的生活,发泄心头积郁,都把感情寄托在渔歌中。渔歌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部纪录渔民苦难的血泪史,而唱渔歌,也就成了渔民唯一的文化生活。经过历代渔民的不断加工提高,曲调不断丰富,歌词的比喻非常生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著名的渔歌手,象汕尾市的徐十一,惠东县港口镇的苏墨水等,从解放前唱到解放后,并曾先后参加了全省和全国的业余文艺会演或曲艺会演。

  解放后,渔歌从内容到演唱形式,都有较大的变化,它已不局限在沿海渔港传唱,而是流行到广大城乡,特别是不少地方的业余或专业文艺团体,用渔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逐渐成为广东曲艺演唱中的一个曲种。
改革  最初对渔歌进行改革的,是1953年汕尾市陆丰市的业余渔歌代表队。他们把传统的《织网歌》加以创造发展,内容歌颂渔业大丰产,配以音乐舞蹈,参加粤东区业余文艺会演,受到欢迎。后来海丰县汕尾镇的业余的渔歌人,又编写了一个《娶新娘》渔歌歌舞节目,歌颂自由婚姻。由于内容和形式新颖活泼,参加全省业余文艺汇演受到重视,后来由专业歌舞团加工演出,成为优秀节目。这就使渔歌获得更广泛的重视。1975年,惠阳地区惠东县歌剧团又运用渔歌创作了一个《赞海花》的渔歌说唱节目,并参加全国曲艺调演,获得好评。

  二三十年来,全省很多地方广泛编演渔歌节目,创作了大量新渔歌。

  在林彪、“四人帮”大搞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时候,渔歌也遭到大砍大杀,一些著名的渔歌手受到批斗、清洗;一些优美的渔歌调被污蔑为靡靡之音,当时新编的渔歌很多离开原来基础,不易上口,不为渔民群众所欣赏。打倒“四人帮”后,各地进一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新渔歌的创作才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流行情况  粤东渔歌,流行于广东东部沿海各县的渔区,其中以汕尾市的海丰县、后门,甲子、碣石;惠东县的港口、平海、范和、巽寮;宝安县的盐田;以及铙平、澄海、惠来等县的渔港,均为渔歌主要流行地区。海丰、陆丰、惠东三县的渔歌,曲调较为丰富优美。解放后,渔歌逐步扩展到陆上,传唱地区日见扩大,在渔区,几乎男女老幼,都能歌唱。主要曲目  在传统节目中,以汕尾市的《斗歌》流传范围最广,惠东和潮汕很多地方,人们均喜欢唱这支歌,文艺团体则把它加工为演唱节目,很受欢迎。这个节目用对唱形式,一问一答,把大海中的各种著名鱼类名称编成歌词,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又有十分风趣的情调,既抒情,又婉转动听,充满丰收的喜悦,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曲艺节目。

  《娶新娘》表现自由婚姻、新事新办新风尚,亲友满堂,斗歌为乐。场面热烈活泼,歌调优美动人,是
  
广东省第二届民间歌会

一个较有影响的保留节目。

  《春满渔港》是用渔歌编写的歌舞节目,反映渔民热爱生活、建设新渔村的生产热情。曲调欢快明朗,优美动听。1975年参加省会演后,在省电台连续播送半年多,深得群众喜爱。

  《赞海花》是新创作的渔歌说唱,内容写少先队员海花,机智地揭发地主分子独目鲨偷走海漂中的反动传单又伪装到大队去报功的阴谋。这个说唱节目,运用了优美的渔歌调,新鲜动听,深受群众欢迎。

  新渔歌《渔家四季春》(歌名应为《渔家四季尽春光》——惠东信息港编辑部注),歌颂渔业大丰收,这个节目运用男女二重唱,以及独奏等伴奏乐器演唱。1975年参加省“音乐会”,也得到好评。
艺术特点  渔歌有深海渔歌与浅海渔歌之分。粤东渔歌属浅海渔歌,只有少量是深海渔歌。

  深海渔歌多是在海上生产时的对唱,有同船对唱,也有隔船对唱。由于要冲破风声、浪声的干扰,所以音调较高亢,节奏较坚实,旋律线条朴素清晰。浅海渔歌则多在岸上唱,且多是渔家妇女在织网、摆渡、操作家务或婚、丧时歌唱,环境比较静穆,所以音调较优美婉转,欢乐流畅,节奏也较自由、多变。

  解放前,渔歌仅限于清唱、对唱,而且歌唱的多属妇女,调子比较抒情柔婉、低沉。特别是表现爱情的曲调,比较缠绵,因而中间也掺杂一些不很健康的情调。一些表现丧事的渔歌,则十分悲凉、哀怨。

  
春满渔港”

  解放后,随着渔民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翻身,渔歌创作得到迅速发展。新的渔歌创作,内容多是反映渔村的新生活,因而也促进了演唱形式的变革。二、三十年来,经过多方面尝试改革,作为表演节目,采用乐器伴奏,形式有独唱、重唱、齐唱、合唱、表演唱、曲艺等等。曲调旋律有了很大发展和突破,也有渔歌舞或渔歌剧。在渔歌的曲艺节目中,有的还上了电视或银幕。

  创作的渔歌,内容大都反映渔区的生活,并较注意运用渔民的生活语言、词汇、音韵,富有海洋风味,以区别于一般的民歌。其中也可以掺上三字句或五字句,也有一些二十多句的。唱时每句中间或字尾,常喜套上“哩”、“啰”等衬字运腔,使调性色彩和地方风味更为突出。
音乐曲调  由于渔民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方式,以及语言习惯等原因,使渔歌的音乐曲调具有非常浓郁的、独特的色彩。

  粤东渔歌的调式,多为传统的五声音阶,以“徵”、“宫”两种调式为多。“角”、“羽”次之。在曲调进行中,调式中的“4”音(唱时多升高1/4度,介乎“4”“5”与“4”之间)和“3”音经常被特别强调使用。由于“4”音唱起来与粤东沿海语调非常吻合,“3”音则非常清澈明亮,所以,这“4”与“3”两音,唱起来感到亲切真挚,使曲调更加明亮,显得格外柔丽优美,开阔清新,好像置身于海洋,产生海阔天空之感。

  渔歌曲调多用二四拍子(虽然有些曲调也用混合拍子或复拍子,但大都是速度较缓慢,节奏的脉冲动力不大),节奏平稳而舒展,好像是在划船摆渡,又好似驰骋于辽阔的海疆。如海丰的《织网歌》和惠东的《呵呵香调》等,唱时真有点边划浆边听歌的节奏感,既优美动听,辽阔悠扬,又稳健扎实,步步向前,非常富有海洋气息。

  
广东东部沿海地区

  由调的旋律进行多为音阶式的级进和小跳,偶尔间有大跳,级进的一列音多是调性色彩很浓的主和弦音。大跳多用民间曲调,惯用四、五度,虽有个别六度大跳,但演唱时却是以滑音的形式“滑跳”,实际是顺着音阶“滑进”。如惠东“妹仔调”中的“1235”“1765”“1232”的音阶式级进和“5 7”六度“滑跳”的结合使用,使曲调旋律线条清晰,优美流畅,婉转动听。

  在旋律发展手法上,渔歌曲调经常在结束句中使用衬字运腔,和重复结束乐句音型,不断地强调曲调的主音,加上渔民群众在演唱中对渔歌音调进行“滑头”和“喷口”等独特的润饰和处理,更使渔歌具有渔民生活的独特情调和色彩。
艺术特式  渔船

  渔歌有深海渔歌与浅海渔歌之分。粤东渔歌属浅海渔歌,只有少量是深海渔歌。 深海渔歌多是在海上生产时的对唱,有同船对唱,也有隔船对唱。由于要冲破风声、浪声的干扰,所以音

  
史料

  调较高亢,节奏较坚实,旋律线条朴素清晰。浅海渔歌则多在岸上唱,且多是渔家妇女在织网、摆渡、操作家务或婚、丧时歌唱,环境比较静穆,所以音调较优美婉转,欢乐流畅,节奏也较自由、多变。解放前,渔歌仅限于清唱、对唱,而且歌唱的多属妇女,调子比较抒情柔婉、低沉。特别是表现爱情的曲调,比较缠绵,因而中间也掺杂一些不很健康的情调。一些表现丧事的渔歌,则十分悲凉、哀怨。

  解放后,随着渔民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翻身,渔歌创作得到迅速发展。新的渔歌创作,内容多是反映渔村的新生活,因而也促进了演唱形式的变革。二、三十年来,经过多方面尝试改革,作为表演节目,采用乐器伴奏,形式有独唱、重唱、齐唱、合唱、表演唱、曲艺等等。曲调旋律有了很大发展和突破,也有渔歌舞或渔歌剧。在渔歌的曲艺节目中,有的还上了电视或银幕。

  创作的渔歌,内容大都反映渔区的生活,并较注意运用渔民的生活语言、词汇、音韵,富有海洋风味,以区别于一般的民歌。其中也可以掺上三字句或五字句,也有一些二十多句的。唱时每句中间或字尾,常喜套上“哩”、“啰”等衬字运腔,使调性色彩和地方风味更为突出。[/flash]








楼主热帖
[站务管理] 再见了,汕尾市民网
[休闲生活] 这怪物是什么名堂呢?
[文化天地] 正字戏(剌梁驥)
[文化天地] 正字戏张飞归家
[文化天地] 正字戏-司马师带剑上朝
[文化天地] 正字戏-刘备投荆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