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114|回复: 2

[戏曲] 汕尾市海陆丰白字戏摭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9 14: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2043E43-0_副本.jpg
《搭渡弄》

2007861610998920.jpg
《桃花过渡》
海陆丰白字戏摭谈  文/陈泽如
    海陆丰白字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孕育于民间,形成、生根、繁衍于民间,为海陆丰人民所喜闻乐见。
    一、海陆丰白字戏的源流
    海陆丰远在四千多年前便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商周时期(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属南越和百越之地。东晋咸和六年(331)析东官郡的博罗县之东置海丰县;至清世宗雍正九年(1731)又析海丰的石帆、吉康、坊廓三都设陆丰县。海陆丰一贯都隶属于惠州府。南宋绍兴年间(约在1131~1162),福建漳浦一带的民间小戏(老白字戏和竹马戏)流入粤东地区(从潮汕至海陆丰一片)。老白字戏遗存的剧目《搭渡弄》和《事久弄》(《桃花过渡》和《事久问路》),现在仍以民歌小调演唱,伴奏乐器是大管弦和笛子。竹马戏,海陆丰都有遗存,海丰的赤石镇几年前尚存一个班子和一些老艺人,陆丰县的碣北东埔村东海镇的新埔都有竹马戏。竹马实际是用藤扎的架然后敷上多种颜色的布,用画笔勾勒出马的神态,人套在中间,化装、服饰,以及锣鼓点与白字戏同。南宋末年的祥兴年间,民间艺术的发展更为兴旺。
    首先是民间音乐。海陆丰现在遗存有“八音馆”。如海丰的公平、田乾,陆丰的甲子等都散布。曲分两个流派:福建道和正字道,福建道的主奏乐器以横笛为主;正字道用大管弦主奏。田乾的福建道八音游街演奏,还要用“尺八”五块板的器件进行指挥。
    其二,吹班。多为白事所用,是道坛音乐的一种;同样有福建道和正字道之分,海丰腹地的吹班多为正字道。
    其三,红坛。是从道坛而来的民间音乐班社,喜庆事宜用之。陆丰甲子就有红坛的存在,为人办喜庆事宜时,兼演白字戏,它的剧目有《猴子偷圣》、《葛仙翁得道》、《关公显圣》、《李铁拐渡何仙姑》、《西王母传教》、《观音上山》、《唐僧认母》等,可演七个晚上,唱腔音乐属“重六”。据红坛的传人刘振丰先生(陆丰甲子人,现健在)介绍,开坛“请五土”(东西南北中)都夹有“啊咿嗳”的衬腔。它来源于江西弋阳,只一溪之隔的贵溪县有龙虎山张天师的道观。
    其四,舞蹈《钱鼓舞》。钱鼓舞表现的多是陈三五娘的故事情节,舞蹈语汇取材于戏曲身段和台步,音乐为牌子曲调,并以大管弦和笛伴奏。
    其五,皮影。于明末流入陆丰。据陆丰内湖陈维严反映,约在三百多年前,他的祖先在闽南带皮影分三路向外谋生。一路到台湾,一路到潮州,一路到海陆丰。陈维严现在是第十六代,祖上陈天隐,皮影艺人,与甲子镇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苏亚六关系甚密,苏亚六跟皮影学唱白字曲,陆丰民谚有“苏亚六唱白字曲——无字”。陈天隐带来的皮影一直活动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皮影唱福佬白字的剧本《朱文太平钱》现还保留,皮影的剧目如《高文举》、《萧光祖》、《张四姐》、《陈三五娘》、《李彦贵卖水》、《张碧英》、《乌鸦记》(崔鸣记)、《刘全忠逗花轿》等也是白字戏的传统剧目。历史上如果皮影、白字、正字在一块演戏时,一定让皮影先开鼓,皮影戏戏神也供田元帅。
    从南宋的绍兴到南宁末的祥兴(1131——1278),粤东乃至海陆丰,民间艺术非常丰富,至明末如上所述的《搭渡弄》、《事久弄》等二小戏(小旦、小丑)也多起来。所以说白字戏的起源和形成相当早,但也不能说白字戏是粤东戏曲剧种的老祖宗。白字戏来自民间,本腔应是民间小调,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受南流的外来剧种影响,声腔发生了很大的变易。白字戏的传统剧目有部分是大锣戏,所运用的曲牌唱腔与正字戏的大板曲基本同,只是衬腔加上“啊咿嗳”而已,说明白字戏接受了正字戏的影响。白字戏传统剧目以曲牌联曲演唱(曲牌不完整),又有帮腔的形式,……白字戏的源流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从白字戏的剧目、组班,看剧种的兴亡
    根据调查,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仅有143出,其中大锣戏66出,小锣戏29出,小调戏8出,提纲戏40出,历史上的白字戏班都保持在30个左右。光绪二十一年(1895)白字戏班是31个,至清末民初有20个(其中有科班8个),民初有名的科班是沙港的荣顺班(海丰人叫“沙港白字”)和捷胜的老泰顺班,他们培养了一些名角,有些在正字戏扬名。临近解放时,还有沙港的新荣正顺班,从该班出身的有叶本楠和卓孝智,其它科班出身现在还能业余演出的有十余人。
    旧时的白字戏八大连戏如《高文举》(珍珠记)、《秦雪梅》(三元记)、《王双福》、《访友记》(英台连)、《磨镜记》(陈三连)、《杨天梅》、(白鹤寺)、《萧光租》(书琴缘)、《崔鸣凤》等,历演不辍;此外还有小锣戏《苏六娘》、《杜十娘》等剧目,脍炙人口,妇孺皆晓。解放后,有些传统戏继续演出,还整理了几个剧本,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省卷》的有《白鹤寺》和《山伯访友》,《高文举》的“扫窗”《磨镜记》的“磨镜”两出折子戏,于1954年前后参加汕头地区戏曲观摩演出,有自己的特点,受到好评。由于编剧力量薄弱,剧目需求又紧,故移植外来的剧本多于整理自己的传统剧目,这是专业剧团的情况。业余剧团的剧目工作是自流的。从1979年以来,有业余剧团20个班(其中西秦3个,白字17个),已登记并领取演出许可证的有14个班。据演出管理站反映,目前淡季,除刘万森的民间职业正字戏剧团有排戏外,其余的化整为零,归家归田。业余剧团由戏老板(或叫班主)聘请若干会演武戏的艺人,另聘一些艺人演文戏,临时组成一个班,上半夜演武戏,下半夜或到天亮演文戏。文戏大部分是开办时请白字先生来教的,教的那几出戏就一直演下去,新排的戏很少。旧时的科班用五年另四个月可教几十出戏和全部程式,现在的一些教戏先生底子不厚。现在的业余剧团的后继问题是严重的,海丰专业白字戏剧团办了几期训练班,白字戏的传宗接代任务交给专业是可取的。为了抢救剧种,搞好剧目是一个主要环节。为此,应把流散在外的底子厚实的艺人组织起来,认真进行这项工作。



该贴已经同步到 汕闽人0660的微博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海丰白字戏《龙宫奇缘》广东省文化节演出圆满
[城事报料] 戏之韵·海丰白字戏赴梅陇“华光大帝公”演出
[图看汕尾] 中秋月
[图看汕尾] 小舞者·张舒欣
[文化天地] 白字戏《龙宫奇缘》
[城事报料] 海丰白字戏在梅陇塘前村演出《白罗衣·拷陶》

发表于 2012-6-9 21: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状元。
发表于 2012-6-10 11: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