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
查看: 9328|回复: 3

[吃住] 一枚人造鸡蛋的诞生——鸡蛋造假培训机构暗访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1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鸡生蛋,蛋生鸡,不管谁先谁后,至少天经地义。
      可如今,下蛋已经不是母鸡的专利了,因为人类已经足够聪明到可以造出以假乱真的鸡蛋了。
      近些年来,人们一直在担心人造鸡蛋,那么究竟有没有所谓的“人造鸡蛋”?如果有,又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吃了人造鸡蛋又有哪些危害?
      带着这些疑问,健康时报记者日前在北京找到了一家专门从事人造鸡蛋技术培训的机构,亲眼目睹了一枚人造鸡蛋诞生的全过程。

“除了不能孵小鸡,和真鸡蛋没有两样。”

      “母鸡要下岗了,人也能生出鸡蛋了”。
      这是记者在网络检索“人造鸡蛋技术”之后看到的一则广告语。在网络上,这种转让人造鸡蛋技术的机构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打着同样的旗号:造出的假鸡蛋和真鸡蛋一模一样。
      从各式各样的广告中,记者了解到,人造鸡蛋技术十多年前就有了,在造假者不断“钻研”下,技术从第一代的无壳熟蛋技术已经发展到现在第五代有壳生蛋技术。
      根据网络上的信息,北京至少有十多家人造鸡蛋技术培训机构,大都分布在丰台区的城乡接合地带。培训机构有面授和函授两种培训方式,“面授就是当面传授技术,师傅手把手教,学不会不要钱。而函授则是邮寄教学光盘和教材,跟着录像学。如果你自己真学不会,还可以来公司面授,不会收取额外费用。”一家培训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些机构的培训费用一般都在800到1200元之间,货比三家之后,记者选择了位于丰台区马家堡的一家名为北京中农创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培训机构,这家公司的面授费用是880元,而且可以先去公司“考察”,再决定是否学习。
      记者如约来到了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路某写字楼,这是一栋老式三层小楼,一楼是一些杂乱的加工作坊。201房间是这家机构的业务接待室,一进房间便能看到墙壁上一句十分醒目的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位二十四五岁的工作人员接待了记者,他姓李,头衔是这家公司的业务经理,同时也负责技术培训,语气傲慢。
      仔细询问并确认了记者的身份后,李某便开始介绍起来,“人造鸡蛋是我们公司很简单的一个项目,不难学,我们的项目多着呢。”边说边递过来一本小册子,上面除了一些作物养殖方法,还有很多奇怪的技术转让,比如癞蛤蟆脱衣、麻醉养猪、一斤黄豆产七斤豆腐、特效醉鱼王……
      记者从来没有见过人造鸡蛋,怀疑是否真的存在人造鸡蛋。
      “你没见过?你没见过的东西多了!要是你什么都知道,那我们还怎么赚钱啊,我们这里的技术都不是一般的技术”,这位工作人员拍着胸脯表示,造出的鸡蛋绝对和真鸡蛋一模一样,“就这么说吧,除了不能孵小鸡,和真鸡蛋没啥两样。”
      说罢,他带着记者去参观了专门培训的房间,那里有一个人用塑料盆、烧杯等器具正在学习鸡蛋提酶技术,培训房间里堆放着各种技术需要的原料。
      记者想看一下人造鸡蛋成品,李某有些不耐烦,解释说,公司的技术比较多,像人造鸡蛋,有时候一个月没有一个人学,有时候一天就过来三四个,这一段时间学得人比较少,没有做好的成品。
      “两个多小时就能学会,很简单,不要想得多复杂了,你学不会,做不出来,我们也不会让你们走的,手把手地教会你。”
      尽管满腹疑问,可在好奇心的驱使和对方言辞凿凿的保证下,记者还是决定报名学习,一探究竟。

蛋黄蛋白是同种原料,不同的是蛋黄放入了色素。

      记者决定学习人造鸡蛋技术之后,对方要求先办理手续,李某要求出示一下身份证或者留下姓名、住址等个人信息。
      “我们在一个县城里,只传授两家,要是家家户户都做假鸡蛋了,谁都赚不了钱。一个地方控制在两三家,这样做了鸡蛋好卖。”还没等记者问,他就道出了登记信息的缘由。
      记者交了880元的技术培训费后,李某就开始准备造鸡蛋所需的各种原料了。
      “会的不难,难的不会。”他顺手打印出一份人造鸡蛋的技术资料,递给记者,让记者先熟悉一下,进行“理论学习”。
      从这份材料中看到,用来制作蛋黄和蛋清的原料有:海藻酸钠、氯化钙等,用来制作蛋壳的原料有:石蜡、石膏、氢粉等。
      在记者看这份材料的时候,李某已经用电炉把小铁盆中的水烧开了,他取了一些海藻酸钠放到沸水中,把配兑的比例告诉记者。他说,这个比例很重要,如果放入的海藻酸钠太少,做出来的鸡蛋就很稀,反之就很粘稠,都不像真鸡蛋。
      “回家之后最好买个天平,我现在不需要不代表你不需要。因为我是老师,做了很多次了,心里有数。”他有些“自豪”地说到。
      接着,他拿一根筷子在盆中搅拌起来。过了大概一个小时,白色麦乳精样颗粒状的海藻酸钠,开始慢慢溶解,原本清澈的白开水也慢慢变得浑浊,而不到一会功夫,这盆清水竟变成了黏稠半透明的“鸡蛋清”,用筷子一捞粘糊糊的,用手一摸滑溜溜。
      “如果想提高工艺,可以放入少量明胶,而且盆子最好用干净的不锈钢盆,避免杂质混入。”说罢,他把盆子从电炉上取下,告诉记者要放在地上冷却到常温,如果想节省时间的话,最好提前一天把海藻酸钠溶解好。
      鸡蛋清和鸡蛋黄都是同一种物质,把凉好的“鸡蛋清”分成两份,其中3/4做蛋清, 1/4做蛋黄。为了让鸡蛋更加逼真,可以在蛋清中放入少许食盐,因为真鸡蛋的蛋清有些咸,蛋黄中放入一些桔黄色素,再放入一些奶粉,这样蛋黄看起来就会有些黄中带白。

人造鸡蛋从一盆特殊的水和石膏模具中“孵”出。

      蛋清和蛋黄做好了,下一步就是把蛋黄和蛋清做成鸡蛋了。
      李某在一大盆水中按照一定比例放入了一些氯化钙,他把这个比例重复了几遍,让记者记住。
      之后,他在桌子下面掏出了一个黑塑料袋,拿出了一个石膏做的模具。上面有两个凹槽,一个大些的椭圆形和一个小一点的圆形。他边说边做,用圆形的凹槽做蛋黄,倒入模具之后,在氯化钙水溶液中前后摇晃,很快“蛋黄”表面就有了一层薄膜。
      他让记者集中精力看着,只见他说着说着,手腕轻轻一抖,凹槽中的“蛋黄”顺着他的手腕用力倏地飘浮在了水里。
      “太神了。”记者被惊得目瞪口呆,可他全然不顾地重复做了五六个蛋黄,“这算啥,关键的在后面,一定注意看,手法很重要。”
      他开始把蛋清倒入椭圆凹槽中,开始倒一半,然后用手在盆里小心地拿起一个做好的蛋黄放进去,又倒一半蛋清盖住蛋黄。用同样的手法在氯化钙溶液中摇晃,蛋白外侧很快就出现了凝固的薄膜,然后手腕娴熟地一抖,一个没有蛋壳的鸡蛋就“孵化”出来了。
      而在水中“孵”出的鸡蛋,无论大小、形状还是颜色质地,都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记者用手摸了下水里的鸡蛋,非常有弹性。
      李某亲自用手剥开一个鸡蛋,蛋清和蛋黄很快就流了出来,就像一个被打碎了的真鸡蛋,但是蛋清蛋黄很快就混合在一块了。
      事后记者查阅资料明白,海藻酸钠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蛋黄和蛋白外层的薄膜,这种物质常温下放置会缓慢固化,加热条件下可以加快固化。
      刚刚做好的无壳鸡蛋不能立即取出,要在氯化钙溶液中冷却一个小时,此间,李某赶紧忙活做蛋壳。从之前的了解中记者得知,人造鸡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蛋壳了,这也是造蛋技术研究者们一直攻关的“难题”。
      李某取了一些石蜡,加入了适当比例的硬质酸、氢粉等三四种物质之后,又放入了少许色素,他把这些东西放到小锅加热。
      “我们今天做的是红皮鸡蛋,要放入桔红色素。如果以后你做白皮鸡蛋,放点奶粉进去,如果做鸭蛋,还要放一些翠绿进去,这些色素都能在各地化学用品店即可买到。”
      说话间,他用筷子开始搅拌,充分溶解之后,停止加热,然后冷却。

人造鸡蛋裹壳成型,一个成本5分钱却可以卖到几毛钱。

      经过了一个小时的冷却,无壳鸡蛋和蛋壳材料都差不多达到了“工艺”要求之后,就到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包蛋壳”阶段。
      李某在桌上铺了一块湿布,上面放了一层干净的塑料薄膜,用铁勺在盆中捞起一个无壳蛋,完全浸入冷却好的石蜡溶液中。
      一上一下,一上一下……随着一进一出,鸡蛋慢慢就裹上了一层壳,四五下之后,他轻轻取出鸡蛋,放到塑料薄膜上,一个裹了“蛋壳”的鸡蛋就成型了。
      记者不知不觉地瞪大了的眼睛,李某说,“没有想不到的,现在什么都能造假,但是即使假鸡蛋造得再好,人们也不会相信,所以保密还是最重要的,哪怕是邻居对门都不能告诉。”
      经过冷却风干24个小时之后,从外表上看,人造鸡蛋就和真鸡蛋一模一样了。
      他说,如果想做的更好一些,可以把数十个鸡蛋放到光洁的桌子上,用喷雾器装上制作蛋壳的石蜡溶液,从上到下对着鸡蛋喷上几遍,那样更适合大规模加工。最后还可以在做好的鸡蛋外面稍微涂抹上一些鸡屎,就更没有人怀疑了。
      记者询问人造鸡蛋是否对身体有害时,李某反问道,都是食品添加剂你说能有什么危害?吃起来虽然和真鸡蛋有些区别,但很有嚼头,他说自己曾亲自吃过这种鸡蛋。
      学造假鸡蛋之余,记者向李某请教如何把这些人造鸡蛋卖出去的经验。他显得很不耐烦,“我们不能保证你学了之后就赚钱,我们唯一可以保证的是这项技术的真实可靠。你学会了,没有渠道,卖不出去,那也没办法。”
      而在记者的一再央求之下,李老师点拨道:“你和养鸡场、饭店、小吃摊说好,这些需要大量鸡蛋的地方,让他们把假鸡蛋掺到真鸡蛋里,谁会发现呢?”
      据其介绍,大规模加工人造鸡蛋的成本仅有5~8分钱,而混到真鸡蛋里能卖到4毛钱左右,这样一本万利的买卖,谁不乐意呢?
      此间,他接了一个电话,开着免提,所以记者得知是一位俄罗斯商人的翻译打来的。这位翻译是北京的一名大学生,兼职做翻译。她的俄罗斯老板得知中国有人造鸡蛋技术之后非常感兴趣,要亲自来学习并把这种技术带到俄罗斯去。
      记者觉得很新鲜,但李某却一本正经地说,俄罗斯人来学并不奇怪,我曾经教过一些新加坡人,但问题是在外国很难买到这些原料,不过我就负责教会他们。培训完成之后,他又赠送了一些光盘、资料、模具以及一些原材料。
      临走,李某塞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一些头衔,而背面,则又是那句十分醒目的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评论】
                             人造鸡蛋就是人造灾难
                                           健康时报评论员  赵广泉
      随着近年来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以食为天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害怕过“吃”!尽管对食品安全的期待和警惕与日俱增,但今天《健康时报》以“一枚人造鸡蛋的诞生”为题编发的报道,读后还是不禁让人胆颤心惊!
      就像从毒奶粉中,我们知道了“三聚氰胺”一样,稍加梳理近年来络绎不绝的食品安全新闻,一连串陌生的化学名词,竟然是在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被我们所熟悉:我们从毒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毒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红心鸭蛋 、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毒银耳、毒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毒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而“人造鸡蛋”的曝光,又让我们知道了“海藻酸钠、明矾和明胶”,我们在几乎是在一次次食品安全危机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透过记者暗访造假培训的枝节叶末,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造鸡蛋”造假者手艺娴熟的轻车熟路,还看到了这些足以害人的廉价化工原料竟然垂手可得;不仅看到了造假者明目张胆的若无其事,还看到了造假培训生意兴隆的悠然自得。
      透过“人造鸡蛋诞生”,人们难免思考和追问:诸如“人造鸡蛋”中的海藻酸钠、明矾和明胶,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瘦肉中的瘦肉精、抗生素,毒大米中的一级致癌物黄曲霉素,毒面粉中的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这些异常专业的东西,如果不是技术人员研发出来并推向市场,农民又如何能得知、如何运用?
      事实上,纵观近年来历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既没有从技术发明层面和创新源头寻找根源,也没有从化工原料的管理层面消除疏漏。技术人员的助纣为虐,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掩盖了。
      每一个问题食品的曝光,总是牵动着公众的神经;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总是引发公众对于安全食品的期待。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歪曲的利欲熏心绑架,当科研成果被贪婪转化成鸡蛋已经不再是母鸡的“专利”,用一堆化工原料轻而易举地合成出足以“以假乱真”的“人造鸡蛋”时,本质上离人造的灾难也就不远了。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海丰县城二环路升级改造工程之“黑色 水-泥
[三唯论点] 敬爱的石书记,你这次来汕尾上任,也带了省府
[城事报料] 祝经济水平全省倒数第一、二名的汕尾市,交上
[城事报料] 悦跑圈线上北京马拉松--红海路团活动
[城事报料] 二环路雍悦路口即时交通消息,摩托PK小面
[城事报料] *铃电动车用上*邦的电池,还能好好玩吗?

发表于 2012-6-28 22: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无语了,这可比造核弹便宜呀,朝鲜人看了会笑了,不用再冒险去造核弹呀
发表于 2012-6-28 23: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发表于 2012-6-29 19: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ι_快乐狼 发表于 2012-6-28 22:24
无语了,这可比造核弹便宜呀,朝鲜人看了会笑了,不用再冒险去造核弹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