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2572|回复: 0

[海丰] 广东省作协采风团走进丘东平故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 小时前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站讯 (曾昭熠 林胜如 图:邱万春 林晓锋)红色文脉润乡土,笔墨致敬英烈魂。11月20日上午,暖阳洒满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村的古村落,由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郭松延带领的37人采风团,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而来。汕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夏绿、市文联党组书记兼主席王剑和海丰县及梅陇镇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共同探访革命作家丘东平的诞生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汲取创作力量。

        一行人踏进这座灰墙斑驳、承载着百年风雨的土木瓦房,房屋格局"二进三间过",坐北朝南的格局、天井铺就的石板,无不透着古朴厚重的气息。屋内留存的旧物静静诉说着1910年丘东平在此度过的童年时光的,那些求知向善的少年印记,早已融入院落的每一寸肌理。海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许为务,海丰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袁清珠的讲解,将众人带入这位英才短暂而传奇的31年人生。

        学生时代便担任劳动童子团团长的丘东平,17岁投身海陆丰农民起义,成为彭湃同志的秘书,在革命烽火中淬炼信仰;"九一八"事变后,他振臂高呼组织抗日同盟,淞沪抗战的枪林弹雨中,创办全国最早的抗日战地报纸《血潮》,以笔墨为刀剑点燃抗战士气。作为"左联"骨干,他与鲁迅、郭沫若等文坛巨匠相知相交,作品被郭沫若盛赞"发现了新的时代的先影",《通讯员》《第七连》等名篇更开创性地奠定了现代军事报告文学的基石。

        抗战爆发后,丘东平一手拿枪、一手握笔,跟随陈毅、粟裕转战大江南北,既是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亦是记录时代的文坛先锋。1941年,他在鲁艺华中分院主持教务时,为掩护师生突围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为人民解放献身"的誓言。如今,苏北的东平桥、东平村,以及流传至今的珍贵著作手稿,都是对这位烈士最深情的纪念。

        这座故居早已超越文物旧址的意义,成为文学初心与革命精神的传承高地。采风团成员驻足凝视、认真聆听,在字里行间感受丘东平"以笔为刃、以文报国"的家国情怀,在院落肌理中触摸海陆丰红色基因的脉动。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溯,更是一场精神洗礼,将把这份感动与感悟融入创作,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的笔墨中绽放新光彩。

        马福兰村的红色底蕴与乡村新貌交相辉映,正如丘东平的革命精神与文学遗产代代相传。此次采风让红色文脉在行走中鲜活起来,也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注入了最厚重的精神养分。相信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与思考,终将化作讴歌时代、致敬先烈的精品力作,让红色基因在文学的滋养中生生不息。
IMG_20251120_203718.jpg
IMG_20251120_203713.jpg
IMG_20251120_203532.jpg
IMG_20251120_203450.jpg
IMG_20251120_203429.jpg
IMG_20251120_203417.jpg
IMG_20251120_203332.jpg
IMG_20251120_203136.jpg
IMG_20251120_202625.jpg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广东省作协采风团走进丘东平故居
[城事报料] 甲子待渡山景区积极开展环境卫生工作
[城事报料] 甲子待渡山,初冬披绿迎宾客
[城事报料] 银瓶净苑,爱心在这里发芽
[休闲生活] 以善为灯,照亮人生归途
[城事报料] 海丰县黄羌镇这个村,晒谷场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