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徐明娟同志41岁病逝的讣告,让无数人扼腕叹息。这位爱岗敬业、深受师生爱戴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盛年猝然离世,不仅是学院的重大损失,更给全民大健康时代的我们敲响了警钟:健康从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个人主动锻炼才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
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徐明娟同志的离去更显沉重。她在工作中勤恳务实、默默奉献,是同事眼中的榜样、学生心中的良师,却没能留住自己的健康。这并非个例,调查显示,包括高校教职工在内的知识分子群体,88%承受中重度压力,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高发,青年群体健康危机尤为突出。高强度的工作、琐碎的事务往往让人们陷入“没时间锻炼”的困境,却忽略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证实的结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占比高达60%,远超医疗条件的8%。
全民大健康时代的“健康”,早已不是“无病无痛”的简单定义,而是身心协同的全面健康。徐明娟同志的经历提醒我们,爱岗敬业不应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华中农业大学师生分享的“碎片化时间管理法”给人启发:实验间隙的20分钟、通勤路上的碎片时光,都能转化为锻炼的契机。无需追求高强度运动,哪怕是每天15分钟的拉伸、上下班途中的快走,长期坚持也能有效缓解压力、增强体质。那些被我们以“忙”为由舍弃的锻炼时间,恰恰是维系工作效率与生命质量的重要纽带。
“只治不防,越治越忙”,这句健康箴言值得每个人铭记。国家层面已推出“体重管理三年行动”“精神卫生服务年”等举措,为全民健康搭建保障框架,但这终究只是外部支撑。正如法律所明确的,公民才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徐明娟同志用生命告诉我们,再优秀的职业成就、再深厚的他人爱戴,都抵不过健康的缺席。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徐明娟同志的敬业精神值得敬仰,但我们更应从中汲取教训: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为锻炼留出一席之地。把锻炼融入日常,让运动成为习惯,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对工作最大的担当。
全民大健康时代,愿每个人都能明白:健康没有捷径可走,坚持锻炼才是最可靠的良方,唯有守护好身心健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