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如一场可怕的瘟疫,在我们周围蔓延,十年间,陆丰“三甲”地区(指汕尾市陆丰市甲子、甲东、甲西三个镇)毒品犯罪迅猛发展,被贴上了涉毒重点整治地区的标签。毒品摧残和腐蚀人的肉体与灵魂,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造成巨大的危害,已成为威胁“三甲”地区和谐、稳定的大问题。毒品犯罪已成为“三甲”地区最严重的犯罪,毒品已成为“三甲”人民的头号敌人。 “三甲”地区于1999年、2011年先后被国家禁毒委“戴帽”整治,然而因各方面原因,整治效果不佳。2016年,汕尾市委把陆丰禁毒重点整治工作作为全市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务,采取超常规手段,举全市之力,全民动员开展禁毒重点整治行动,以达到摘除陆丰“毒帽”的目标。检察机关驻渔池村禁毒工作组从2月初进驻以来,以《进驻陆丰“三甲”地区开展禁毒重点整治工作指引》的六项工作重点、46条具体指标开展工作,同时深入调查研究,现就“三甲”地区毒品犯罪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提出粗浅的分析。 一、“三甲”地区毒情现状及特点 从19世纪初始,中国人民深受烟毒之害百余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禁毒运动,仅用三年时间禁绝烟毒。但是,80年代开始,毒品犯罪死灰复燃,从云南传入并迅猛蔓延,进入新世纪后,尤为严重的是陆丰市“三甲”地区。 据公安部禁毒局统计,全国查获的毒品34%来源于“三甲”地区。 2014年度,陆丰检察院受理“三甲”地区涉毒审查逮捕案件231件313人,占受案数46.6%;受理审查起诉案件212件301人,占受案数40.6%;移送汕尾市院审查起诉案件104件160人,占81.3%。 2015年度,陆丰检察院受理“三甲”地区涉毒审查逮捕案件222件270人,占受案数47.6%;受理审查起诉案件241件333人,占受案数46.2%;移送汕尾市院审查起诉案件119件178人,占92.9%。 2016年1月1日至4月18日,陆丰市检察院受理“三甲”地区涉毒审查逮捕案件115件188人,占受案数56.7%;受理审查起诉案件113件157人,占受案数53.8%;移送汕尾市院审查起送案件37件57人,占92.5%。 近年陆丰市人民检察院案件情况图 以上数据显示,“三甲”地区毒灾泛滥,毒品犯罪案件占陆丰全市犯罪案件的大部分,因毒品诱发的盗窃、抢夺、抢劫、卖淫等违法犯罪案件随之增多,社会治安问题严峻,重点整治任务艰巨;另一方面,从数据可以看出禁毒工作组进驻“三甲”地区以来,查获的毒品犯罪数量增多,两级工作组成效明显。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前陆丰“三甲”地区毒品犯罪有以下特点: 1、毒品犯罪呈集团化、国际化趋势 目前,“三甲”地区的毒品犯罪已呈现出集团化、国际化的趋势,毒品犯罪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今年2月,省公安厅组织多地公安同时行动,抓获李某某等犯罪嫌疑人16名,扣押船只11艘,查获计划走私至境外的冰毒成品2吨。去年11月,深圳警方破获特大贩毒案,成功打掉跨省、跨境贩卖毒品团伙,缴获冰毒约471千克,嫌疑人李某正是“三甲”人。 2、毒品犯罪向大宗化、家族化发展 随着毒品对“三甲”地区的腐蚀,毒品犯罪由小规模、单个家庭向大宗化、家族化发展。省公安厅异地用警,对博社村内外18个制贩毒团伙69个重点目标展开清剿行动,捣毁制毒工场77个和1个炸药制造窝点,缴获冰毒2925千克、制毒原料23吨,156名博社籍毒枭悉数落网,该村制贩毒犯罪具有“家族式运作、产业化经营、地方性保护”特点。 3、毒品犯罪伴随涉枪犯罪,打击难度大 因加大打击力度,涉毒分子为抗拒抓捕,随身携带枪支弹药,不时发生犯罪分子跟警方枪战的事情,打击难度加大。2014年3月,警方在甲西客楼村查获制毒工场,围捕林犯时枪战。 4、毒品犯罪主体大多数是吸毒人员,导致毒患恶性循环 以渔池村为例,到目前为止,因制贩毒犯罪被抓获的人员35名,其中17名是吸毒人员,占总数48%。吸毒成瘾者,不务正业,败尽家财,坑蒙拐骗偷,以制贩毒养吸,助长毒品蔓延。 5、毒品犯罪呈现“富人投资,穷人打工”新特点 “富人投资赚快钱、穷人打工为生活”正是当前“三甲”毒品犯罪的新特点。因加大对毒品犯罪打击,毒品犯罪投入加大,成为富人才能做的事,穷人沦为制贩毒的“打工仔”。今年4月,警方在甲西客楼村查获,豪华高档的欧式建筑中地下室是制毒窝点。 二、“三甲”地区毒品犯罪猖獗的原因 陆丰“三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全国有名冰毒一级交易市场,成为影响全国及至世界冰毒价格的重要杠杆?为什么偏偏选择在陆丰三甲地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技术层面来看,技术领先、质量好、纯度高、出货快,“三甲”冰毒“名声享誉”海内外,当地晶母制毒最快4小时便可形成冰毒成品。2006年,“三甲”出现用麻黄素制造冰毒,各地麻黄素涌入三甲,价格飙升。2011年出现用“康泰克”提取麻黄碱造冰毒。2012年,用麻黄草提取麻黄碱制造冰毒。制造冰毒的生产工序简单、周期短、产量大,导致制贩毒问题严重。 (二)是从制毒环境看,盲目从众、全民参与,为当地制毒行业的畸形发酵提供异样的温床。“三甲”是典型的农村,经济落后无工业基础,生活贫困。看到身边人制贩毒“致富”,产生妒忌、羡慕的从众心理,走上毒品犯罪的道路。 (三)是从人文环境看,民风彪悍叛逆、宗族势力霸道操控村务,形成庇护毒品犯罪的堡垒,甚至暴力抗法阻扰警方查缉毒品犯罪。 (四)是从宣传角度看,禁毒宣传教育不到位。许多群众认为帮人带毒品、为老板打工做毒品,只是挣工资,没责任,有事是老板的。认为打“毒”工,赚“毒”钱,只是挣劳务费,不会违法犯罪。去年6.26被执行死刑的胡巧贤,被查获时坦言道:“我只是帮别人带的冰毒”,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五)是从立法角度看,对吸毒人员的惩治力度不够严厉。当今国际社会,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吸毒行为纳入刑法,比如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特别是在新加坡吸毒最高可判处10年以上监禁。而目前我国没有将吸毒行为纳入刑法,现行法律对吸毒人员的惩治力度不强。如今年4月,我们抓获吸毒人员李某,公安处十五天治安处罚,今年6月,再次抓获,公安处十五天治安拘留,交社区戒毒2年,但目前社区戒毒无场所、无设施、无戒治医务人员,社区戒毒的实质就是回家自行戒治,效果收效甚微。 (六)是从对毒情重视、打击力度看,当地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对毒情认识不足,打击不力、管理不严是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民警成为“保护伞”。检察院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三甲”共有5名派出所长,15名派出所干警因涉“毒保护伞”问题被立案查处。 三、整治“三甲”地区毒品犯罪的对策 笔者认为“三甲”禁毒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从立法、打击、综合治理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做到“四个到位、两个强化”,力争实现禁毒效果的最大化。 (一)加强禁毒立法,建议“吸毒入刑” 在禁毒立法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基本满足同毒品犯罪作斗争的需要。但对吸毒人员不进行刑事处罚,不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毒患。要想遏制毒品犯罪泛滥的现状,就必须控制吸毒人员,压缩毒品消费市场。因此,建议把非法吸食、注射毒品行为列为犯罪,对强制戒毒后复吸或犯其他罪的量刑从重,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毒品犯罪。 (二)公检法三机关各尽其责,持续加大毒品犯罪打击力度 法律制裁对毒品犯罪的震慑作用最大。公安、检察和法院三机关能否发挥好职能,形成合力,事关禁毒效果的好坏。 一是公安机关加大缉毒力度,实现精准打击;用先进的技侦手段,对毒品犯罪深挖扩线,给毒品犯罪以重创。 二是检察机关发挥打击职务犯罪的优势,严厉查处毒品犯罪“保护伞”。既要查处“权毒交易”中的贪污贿赂行为,也要严查“不作为、乱作为等渎职犯罪。 三是法院要充分行使审判权,对涉毒案件在量刑幅度内做到“顶格”判处。 四是政法三机关要统一认识,形成联动机制,定期通报毒情毒势,做到快侦、快捕、快诉、快判,对涉毒犯罪始终保持严打态势,适时集中公诉、公判一批涉毒犯罪分子,以震慑罪犯。 (三)综合治理,实现禁毒效果的最大化 禁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全面完善禁毒工作体制机制 解决“三甲”毒品问题,必须全面完善禁毒工作体制机制。一是要完善禁毒组织领导体制。配强市县镇三级禁毒领导机构和禁毒队伍,加大投入,把禁毒列入“一把手工程”,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形成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二是要完善党政基层协同治理机制。要明确市县镇村四级禁毒职责,层层签订禁毒责任书和承诺书,实行责任捆绑,落实责任。对毒品犯罪持续高发的,要追究相关党政负责人的责任。三是要把禁毒工作绩效作为考核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毒情严重地区责任人不得提拔、不得调动、不得评先,纪检部门、检察机关开展责任倒查和案件评查,对毒品案件进行每案评查,倒查追责。要做到禁毒工作有领导管、有专人抓、有经费保障、有制度规范。 2、禁毒宣传发动到位,人人参与 禁毒宣传必须占据舆论的高地。一是重温历史;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让群众牢记“鸦片战争”历史,发动群众参与禁毒斗争。二是认清现状;宣传毒品是什么,学会“识毒”;宣传毒品犯罪,懂得“拒毒”; 宣传毒品犯罪案例,知道“禁毒”。三是教育未来;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禁毒教育务必从小抓起。建议将禁毒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的教育。 3、全力堵源截流,构建四道“防火墙” 一是设卡查缉围堵,灵活机动设置移动卡点,建立“路面防火墙”;二是落实管理责任,加强船只的清查管控,斩断海上毒品通道,建立“海上防火墙”;三是全面推进物流寄递实名制,建立“物流防火墙”;四是强化网络监控,有效堵截制毒原料和毒品进出通道,建立“网络防火墙”。 4、对涉毒人员分类管控,消除隐患 以渔池村为例,目前,网上通缉涉毒在逃人员14名(其中4名已抓获,3名自首);吸毒人员56名,其中戒毒归来人员29名;因制贩毒犯罪被抓获人员35名,其中在押29名;这29名在押人员中,有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人被判处无期徒刑,4人被判处死刑。一是“算好账”,必须清楚掌握各个村、镇、地区吸制贩毒等涉毒人员有多少,都有哪些;二是“分好类”,哪些是涉毒逃犯、哪些是吸毒人员、哪些是制贩毒在押人员、哪些是涉毒刑释人员等等;三是“区别管”,对于涉毒逃犯,加强追逃工作,采取敦促自首和抓捕并举,消除隐患;对于吸毒成瘾严重人员,采取强制隔离戒毒;对于戒毒归来人员,采取帮教措施,防止复吸。做到分类明、管控细,最大化防止重新违法犯罪。 5、强化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禁毒第一防线 “三甲”毒品泛滥,重点在农村,难点亦在农村。以博社村为例,村委没有办公场所,组织涣散,书记蔡东家“一言独大”,这是该村成为“第一大毒村”主因。因此,一要配强“两委”班子,把政治觉悟高、法律意识强、肯办事、会办事的人拉进“两委”班子。二要培训“两委”干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禁毒意识,成为村的禁毒“先锋”。三要把禁毒工作列入考核事项,对禁毒工作取得成效的政治上给予照顾,对打击毒品犯罪不力的给予追责,涉嫌犯罪的予以刑事处罚。 6、强化民生帮扶,打造发展致富平台 贫穷一直以来跟毒品犯罪有割舍不断的联系。毒品犯罪要打击,民生帮扶要强化。“三甲”地区养殖业发达,海洋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群众盘活现有资源,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引进更多的企业到这里发展,充分整合“三甲”地区土地资源,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发展空间,走正道,拒绝“捞偏门”,加强对当地务工人员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源:中国汕尾网 罗桂东 邓雁塔 李培灿 林记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