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19309|回复: 1

[汕尾] 玩转新平台——我市文化文学微信公众号发展状况一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8 12: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由汕尾日报社和城区委宣传部主办、汕尾市诗歌学会承办的“善美之城”诗歌大赛搞得有声有色,短短几个月时间共收到1800多份来稿,作者遍及全国各地;据悉,不少作者都是通过微信知道大赛信息的,而信息主要由汕尾日报公众号和汕尾诗歌学会公众号“海内诗刊”发布。

微信的出现,不仅仅是增添了一种新的通讯方式那么简单,它可以理财、购物、游戏、聊天……一机在手,世界在握。它迅速占领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成为“低头一族”。面对这种新载体、新平台,各行各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去占领份额。文化、文学也不例外,迅速借助这个平台,推出了众多的公众号。我市也跟紧时代潮流,迅速出现了一批文化、文学公众号,有官方的、半官方的、个人的。

官方的如由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推出的公众号“五彩汕尾”,兼具新闻与文化的特色,既报道汕尾新近发生的大事,也推介汕尾的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历史人文、古村落古建筑等等。半官方的如汕尾市作协推出的公众号“汕尾文学”,基本上就是汕尾作协的简报。个人的如市作协主席王万然推出公众号“海陆物语”,不遗余力宣传汕尾文化、推介汕尾文学新秀;夜行者推出的“私记录”,每期介绍一位汕尾的作家作品。

每一个公众号就是一个小圈子

每一个公众号都有自己的定位,也都有自己的粉丝。可以说,每一个公众号就是一个小圈子。如“海陆丰西秦戏”主要发布海丰西秦剧团的演出讯息、介绍剧团演员、演员参赛情况等等,它的粉丝就是一群西秦戏迷。

“海陆物语”的公众号功能介绍是这样写的:“文学、新闻及社会学、自然科学信息共享。”它不遗余力推介海陆丰的文化、文化人,文学、文学人,但又时常推出一些全球范围内有趣的、重大的新闻,这就使它的成份比较复杂,颇像一份报纸,但也因此赢得众多粉丝。最近,“海陆物语”有意推出一些互动的项目,比如在推介汕尾作家作品时,承诺只要点击率达到1000,就可获得王万然创作的画作一幅。

夜行者的“私记录”相对就单纯多了,它每一期推出一位汕尾本土作家,首先是选择一首和作者气质相合的歌曲,然后推出作者近照和简介,再然后是作者的作品若干。最近陆丰陈建深又推出“如歌岁月”公众号,对本土并外地诗歌作者、书画作者作品进行推介,充分引起了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喜欢。

张鸿创办的“三甲新天地”,内容也比较丰富,新闻、文化、文学包罗万象,不过地域就很集中,限于陆丰甲子、甲东和甲西三甲事、三甲人,因此它的粉丝也主要为三甲人。可能是看到这种局限,记者近来发现,在“三甲新天地”发布文学作品的已不限于三甲人。

“汕尾文学”的主要功能相当于汕尾市作家协会的简报,事实上,它已经推出的十三期内容每一期都打上“作协简报”的标题。作为一个公众号,其制作者陈思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在连接语上下大功夫,使它和一般的简报有了明显的区别。汕尾的作家都称赞这个公众号图文并茂,有时还有配乐,语言幽默诙谐,让人过目难忘。

从理论上说,公众号可以发布各类文体的作品。事实上由于手机面积太小,发布长篇小说有难度,而发布诗歌最容易。我市的写作者,差不多三分之二主要创作诗歌,因此诗歌公众号最多,也最热闹;其次是散文和短小说。

还没有脱颖而出的公众号

众所周知,文化、文学公众号是微信搭台,文化、文学唱戏。它和微信出现之前的网络文学有很多共通之处。不过,网络文学曾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网站,也造就了许多富有的写手,如我市的龙木炎、张伟煊就是令人羡慕的两个。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脱颖而出的公众号。

我们常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媒体的两只轮子。衡量一个公众号也是如此,它的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它的粉丝有多少?在粉丝心目标中的地位怎样?一方面也取决于它能否创造经济效益。因为从长期来看,没有经济效益的公众号缺乏发展后劲。

从目前看,我市的文化、文学公众号还处于搞搞热闹的阶段,还没有一家公众号受到大家的公认,更不能挑战我市汕尾日报副刊和《汕尾文艺》等报刊的地位。从社会效益方面看,我市的文化、文学公众号创办者大多是“打酱油”的、还不够专业,它们推出的作家作品良莠不齐。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尽管“海内诗刊”“周末诗会”“油菜花诗歌”等公众号推出了“打赏”的功能,除了为数很少的“友情赏”之外,并不乐观。到目前为止,仍属玩乐性质。

据了解,“五彩汕尾”作为官方公众号,特邀奥一网的专家经营,还举办各种活动吸引粉丝,这种靠官方投入的公众号自然可以长期存在。但一般的公众号靠单打独斗,当初创的激情过后,往往就成为一种负担。

张鸿说,“三甲新天地”每年要投入数万元,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他希望有更多的乡贤支持他。否则,光靠一股爱乡之情在支撑着,好像也不现实。

事实上,“私记录”等一批公众号已经停止了发布新信息。也许停办的原因很多,但没有经济收入应是其中的主因。

期待公众号大咖的出现

从互联网到微信,可供读者选择的太多。公众号的订阅者一机在手,这个公众号那个公众号,就像看电视调台一样,有吸引力的就看一下,没有吸引力的马上换台。要创办一个有吸引力的公众号,让人一打开手机就想上去看一看的公众号大咖尚未出现。

目前,我市的文化、文学公众号主要靠几种手段吸引粉丝:首先是让粉丝参与其中,即推介粉丝的作品,如“油菜花诗歌”、“周末诗会”等;其次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举办各种活动,发动粉丝的力量,让粉丝去吸引粉丝,如“三甲新天地”结合汕尾日报的“文化之旅”活动组织的“三甲行”就是一种尝试;再次是借助名家的力量。

这几种手段都有其局限性:主要推介粉丝作品的公众号,其实就是凑热闹,不够专业是不可避免的;组织活动需要资金,能否得到企业、老板的支持成为关键;真正的名家暂时还看不上公众号这个平台,他们仍然以传统的报刊的为主要阵地。

做为一种新生事物,公众号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谁也猜不出来。但有些本质的东西相信不可改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界曾掀起“形式”热,有的剪下报纸的一个个单词组成诗;有的将诗写成塔状、桶状……最典型的如1990年获诺奖的诗人帕斯,将其诗写在一片片的木、石载体上,挂在四周,读者读他的诗的时候必须站在中间,转动着身子一片片地读过去……然而闹腾之后,大多数诗人的共识是:衡量一首诗的高下主要还是看这首诗的内容,而不是形式。

公众号是一个新平台,衡量这个平台好坏的,最终还要看它展出的作品的好坏,它所呈现出来的魅力强大。

我们期待着公众号的大咖出现。(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沈洛羊)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汕尾市城区全域铺开“周六不打烊”延时服务
[汕尾资讯] 文明新风尚赋能高质量发展——城区精神文明建
[汕尾资讯] 华南师大“点亮涯乡”实践团到城区开展活动
[汕尾资讯] 汕尾城区:农文旅融合推动城乡文明进步
[汕尾资讯] 汕尾岭南医院项目在海丰开工建设
[汕尾资讯] 城区构建“精保减”机制 打造可持续老年助餐

发表于 2016-8-28 20: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公号“纯美大湖欢迎您”里边5月7日转载了海丰籍美女作家林小冰《且向大湖借一春》,浏览量与互动都还不错,会不会有这个荣幸获得王先生的珍贵画作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