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7-4-13 22:14 编辑
《人民的名义》提出的思考题
陈治赠 2017年4月13日
热播中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下简称《人民》),再次触动了社会的神经。有人说,现实比艺术创作更精彩。我说,艺术的提炼比现实更尖锐。
一、固本強基的根本是“教育干部”还是“教育人民”?
《人民》推出的各式人物及其故事,无论是官场现形还是民间百态,在身边都可以找到活生生的原形。虽说对“汉中帮”、“秘书帮”轻描淡写,但对官场的某种畸型结构及其生态失衡的揭示却是毫不留情,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没有贪官污吏不敢做的事。虽说对民间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没有过多的笔墨,但几句对话,就将铜臭笼罩的生存理念刻划得入木三分。折射了“以前人民群众不相信政府做坏事,现在人民群众不相信政府做好事”的社会心态。
《人民》质问:共产党员“争特权”是为了什么!固本強基的根本是“教育干部”还是“教育人民”?
二、试问法为何物?
“大风厂”工人奋起保护厂房不受强拆,引发“1.16群体事件”。反映了“大风厂”从国企变民企,再到国有资产和工人的合法权益被“依法”侵吞的复杂过程。10亿资产被利益集团瓜分,工人得到的仅有4千5百万的安置费。折射中国法律在保护国有资产和工人的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蒼白无力。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法律为何竟然成了官商勾结构的利益集团明目张胆吸取民脂民膏的护身符?
“大风厂”工人的股权,未经过股东大会许可被“质押”属于非法。高、中两级法院承认,将工人股权判归利益集团是一错判。《人民》质问:出现这种错误是高级法官低级水平还是利益输送?
《人民》是否想明确告诉社会:1、无论是工人的股权,还是农民的集体土地,未经集体表决以及2/3以上的权利人签名认可,任何形式的权属转移均属无效?2、集体表决以及2/3以上的权利人签名认可,不仅是权利人维护合法权益最后的一道防线,更是清理历史遗留的权属旧帐、主张权利的唯一标尺?
三、“信访”能否解决民间诉求?
百姓上访,一是出于无奈,二是相信政府并希望政府主持公道,解决问题。《人民》曝光的“光明信访室”:访民坐不得、蹲不得、站不得、跪不得、腰难直。上级“书记”要求下级政府改造信访环境,将找政府的访民看成“上帝”,而下级“区长”的应对是当众慷慨陈辞,背后是指示在“狗洞”之下摆上一张幼儿园小朋友的坐椅。画面设计虽然夸张,实质是将访民的苦状表述得淋漓尽致。
《人民》是否在质询政府:访民不如“一只狗”,连人格尊严都没有保障,诉求能得到解决吗?且不说常见的互相推诿。
四、什么是网络的主要社会责任?
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信息瞬间的传递,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人民》(1—20集)点出二个范例:一是网络将“大风厂1.16群体事件”现场直播,丑闻瞬间传遍天涯海角,引起各级官场及相关部门高度关注,推动了对事件因果的追究力度和深度。二是将“派出所”非法拘禁“郑西坡”的野蛮行为公诸于众,引起“达康书记”的重视,遏止了“光明公安”的黑暗执法,缓解了官民矛盾。
《人民》是否在期盼:网络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对公权力的监督,就是疾呼正义、公理?
五、反腐靠纪委还是靠检察?
中纪委重拳反腐众所周知。以往对贪官污吏的公诉,检察院仅仅是依法走程序。离开纪委的利剑斩妖除魔,检察院可以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更何况检察院在“司法黑”的不良状态中难辞其咎。如:常见于报端的民间冤案,祸根就是来自检察院。
《人民》一反常态,将反腐的勋章挂到检察的头上,是否在预示今后任重道远的反腐征途,要由检察来充任开路先锋?
六、“老弱病残”能否撑起昔日的那片蓝天?
《人民》设想:“大风厂”200多位“老弱病残”,各将到手的2万多元安置费作股本,集资新建厂房,重起炉灶操旧业再造辉煌。但建新厂的20亩地皮如何解决?即使地皮落实,5百多万元的股金够不够新厂的地皮钱?美好的愿望能否实现?请待下回佳音。
该贴已经同步到 缘来缘去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