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25748|回复: 0

[汕尾] 大美汕尾入镜中—— 汕尾广播电视台精品纪录片创作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30 16: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363346384209375004323681_1.jpg

汕尾广播电视台拍摄纪录片的工作照         汕尾广播电视台   提供


汕尾日报记者   陈剑虹

2017年初,市委组织部与汕尾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在水一方》和《村支书陈佩唐》荣获省广播影视奖;其中《在水一方》更被省委组织部选中,代表我省参加中组部的评选。“七一”建党节期间,以上纪录片将在汕尾地区的电视、电影、网络、户外广告、公交亭等渠道全方位推送。这不仅是我市的纪录片首次走向影院、走向大众,也是汕尾主流媒体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隆重献礼党的十九大。

这份礼物,已经准备了很久。

2016年4月至9月,在一年中最热的天气里,几个扛着摄像机的人,汗流浃背地穿行在乡村田野中,流连在水泊草丛里,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不辞辛苦,只为拍到一个珍贵的镜头。汕尾广播电视台历经一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在播放的片花中,其大气、精美的制作获得了一致好评。这两部纪录片的背后,蕴含着制作团队艰辛创作的历程。记者昨日采访了几位主创人员,聆听了他们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以及战胜困难的故事。

运筹帷幄  组建团队

作为该纪录片的总导演,该台副台长黎建力是2016年2月从省广播电视台来到汕尾广播电视台挂职的。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就开始与市委组织部谋划联合摄制纪录片事宜。在该台台长易祖栋必须制作成精品的要求下,黎建力铁定心思:既来之,则安之,该面对的难题就要一一面对。

黎建力说,拍摄纪录片,首先是缺人。要找到能独立胜任的编导与摄像,特别是编导,特别不容易,再加上拍摄纪录片的同时还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繁重的任务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愿意接这个活。纪录片包括与市委组织部联合摄制的《在水一方》、《村支书陈佩唐》,与航拍纪录片《大美汕尾》三部。《在水一方》的编导是卓斯境,他是民生栏目《有话直讲》的制片人,本职工作很繁忙,但为了圆拍一部湿地题材纪录片的梦想,他毅然接下了《在水一方》的创作任务;《村支书陈佩唐》的编导李晓清是年轻的90后,几乎没有独立担当纪录片的经验,她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前期下去调研,回来第二天就跑到黎建力办公室说不干了,在黎建力的鼓励下又继续干下去。不过让黎建力高兴的是,有着资深编导和摄像经历的魏晓波主动请缨担当摄像工作。再加上另外两名资深编导和摄像陈鹏飞、周贵良的加入,让主创团队如虎添翼。

人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设备问题。汕尾广播电视台不少摄录设备档次不够,而且趋于老化,应付日常的标清播出尚且可以,但满足不了高清全幅要求。市委组织部提供了一部AJ-HPX3100MC高清摄像机,但由于同时操作三个题材,如果遇上同时外出拍摄,设备就捉襟见肘了。看到这样的情况,陈鹏飞的私人单反机5D3和周贵良私人索尼单反机,都拿出来无偿调用。

精心创作  累并快乐着

一部好片子,背后是无数的艰辛创作过程。该纪录片于去年4月开始拍摄,9月份完成拍摄工作,整个拍摄过程是在一年最热的天气里。不是顶着烈日,就是冒着大雨,记者看到摄制组的一些工作照片,拍摄人员扛着摄像机一动不动蹲在地上,脸上和身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汗珠。在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大家拧成了一股绳,经历了各种辛苦,克服了各种困难。卓斯境表示,他们是用一腔热血去拍摄这部纪录片。

《村支书陈佩唐》的编导李晓清告诉记者,选题刚拿到手时就很明确:基层治理领路人。关键在于“领路人”要怎么表现出来,她耗费了很长的时间,还是没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框架。陈佩唐是个浑身都是故事的人,要如何描述好他,这是最头疼的问题。故事太多,要怎么取舍?故事与故事之间,又要怎么衔接?为了搭建这个片子的结构,李晓清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十次的脚本。修改稿子的过程异常煎熬,因为每一次都要颠覆性改动,直到去年9月份,才最终完成定稿。

在拍摄《村支书陈佩唐》时,为了拍一个村庄的整体画面,摄制组决定上山拍摄,由于上山的路是单行车道,加上山路陡峭,弯道又多,李晓清一路数上去,单是大的拐弯就有80多个。上山的路上险象丛生,路上还碰到一辆下山的车辆,在两车会车的时候,摄制组的人都担心味吊胆的,路边就是悬崖,一不留神就有可能翻下山去。为了拍到好的素材,摄制组在陆河县布金村住了一个多星期,早上四点钟摄像人员就起床去寻找最理想的位置拍摄日出、清晨等美丽的乡村镜头。

《在水一方》是以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题材的环保纪录片,是汕尾地区首部环保纪录片。该片讲述了人与鸟的故事,片子里的三个主人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从各自的角度,为这片土地和鸟类做出了贡献,而这片土地和鸟类也反过来影响着他们。《在水一方》编导卓斯境试图从三个人物与鸟类的故事中,探讨人与鸟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拍摄过程的艰辛。

拍人物不容易,拍动物更难。要拍到一个满意的镜头,除了长蹲死守,还要看运气。在大湖湿地,摄制组最想拍摄的是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和曾经消失一百多年的世界上最美水鸟——紫水鸡,但湿地辽阔、岛类众多,想拍摄到它们的身影非常不容易。在无数次的蹲守中,终于在一次冒雨拍摄中,摄制组用高倍望远镜接到摄像机上,拍到了紫水鸟的珍贵影像。摄制组所有人第一次亲眼看到紫水鸟,在拍完镜头后,他们都兴奋得雀跃不已。

在大湖湿地拍摄到紫水鸡镜头的那天,两个摄像一个是本人生日,另一个是其岳母生日,但是为了不影响当天的拍摄工作,他们都把这些秘密隐藏起来,事后才告诉大家。

千锤百炼  方成作品

拍摄完的片子,只不过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剩下的一半,就是后期制作了。对于一部片子,后期制作的好坏决定了成片后的效果如何。记者了解到,《在水一方》和《村支书陈佩唐》一共拍摄了1000个G的素材,时长共为100多个小时,最后剪出来的成片一共不到3个G,时长一共才不到1个小时。

“后期制作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狂按Ctrl+S保存键了。”李晓清在采访中说道。由于拍摄时使用了不同型号的器材,导致所录制的画质参差不齐,色彩饱和度、宽容度等等差别太大,渲染生成一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经常在渲染过程中遇到闪退,有时一分钟就死机4、5次,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必须随时保存,以防机器突然死机造成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对于作品中的画面选择与剪辑,现场声、音乐与解说如何有机搭配,字幕如何出现,黎建力认为不能一蹴而就,每个环节把握不好都是作品的硬伤,每完成一版,他都会严格把关,指出问题再修改,而制作人员也都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推倒重来。所有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都是制作人员用拍摄的素材一帧帧制作修改出来的,由于时间紧,所有的制作人员都经常熬夜到深夜两点,每部片子的后期制作,都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讲好汕尾故事 传递汕尾声音

这两部即将上影的纪录片,是汕尾首部登上银幕的纪录片,在该片中,《在水一方》在前,《村官陈佩唐》在后,两部片子的中间,是展现汕尾美丽风景的《大美汕尾》。说到《大美汕尾》,黎建力颇为高兴地说是无心插柳,因为片中的唯美的画面除了部分专程拍摄的,其中更多的都是在各地采访时拍摄的画面。该片由汕尾广播电视台的网络公众平台发布后,被其他的新媒体纷纷转载,浏览量非常大且受到汕尾本地以及不少外地观众的点赞。

汕尾广播电视台台长易祖栋表示,汕尾不仅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水鸟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如此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禀赋,无疑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作为汕尾地区的主流媒体,该台有责任也有能力制作出精品纪录片,讲好汕尾故事,传递汕尾声音。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华南师大“点亮涯乡”实践团到城区开展活动
[汕尾资讯] 汕尾城区:农文旅融合推动城乡文明进步
[汕尾资讯] 汕尾岭南医院项目在海丰开工建设
[汕尾资讯] 城区构建“精保减”机制 打造可持续老年助餐
[汕尾资讯] 改革·创新·赋能——城区以系列改革举措助推
[汕尾资讯] 城区基层党组织书记及村(社区)干部进修班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