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市民网-客服 于 2025-7-22 09:23 编辑
近年来,城区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各类难题,以创新的思维为发展持续赋能,有力推动省、市部署的各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形成了全面推进、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
权责改革“减证便民”
政务效能节节高
在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进程中,城区精准承接了省级、市级行政职权,涉及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发展改革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省级职权1项、市级职权34项。为了让这些职权“接得住、接得好”,该区及时将承接的职权纳入权责清单管理,明确了责任主体,组织开展5次专题业务培训,校准办事指南并在省政务服务管理系统发布,实现了市、区两级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办理。
依托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对权责清单进行动态管理,城区认领实施权责清单5519项,梳理形成了《汕尾市城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4年版)》,其中涵盖中央层面设定的206项和省级设定的11项行政许可事项。截至目前,认领行政许可事项444项,制定实施规范221项,编制实施清单212项。通过清单管理与数字赋能,实现了“一网办理”“一日办结”,大幅提升了工作效能。
县镇体制“破冰攻坚”
基层治理焕新颜
在县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城区坚持“放得下、接得住”原则,对前期下放的755项执法职权进行全面梳理评估,经过2轮动态调整,回收了执法事项204项,将68项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的执法事项下放。截至目前,已下放镇街的行政执法事项达619项。职权下放后,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仅在自然资源领域,该区查处2024年违法占用土地案件数较此前增长数倍,及时遏制了近90亩土地非粮化、非农化,制止了林地非法占用35亩,筑牢了耕地与生态保护红线。
在机构优化方面,城区组建了区委社工部,统筹“两新”组织管理、城乡社区治理等职能。马宫街道成为中央社工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直接观察联系点,信访事项同比下降22.8%;组建了政数局,推出“跨城通办”“一网通办”“帮代办”“AI+应用”等便民举措,平均办事时间缩短94%。同时,精简区级议事协调机构,从383个减至25个,精简率达93.5%,有效降低了资源消耗。此外,优化镇街“一中心四平台”体系建设运作机制,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92.51%的基层网格事件在村一级就得到了化解。
市民化改革“暖心惠民”
公共服务全覆盖
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区构建了“零门槛、全保障、动态化”落户体系,根据相关部署,取消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2023年以来,该区办理电子居住证6794张、市内移居3337人、市外迁入1158人、解决了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116名。同时,放宽集体户设立标准,有效破解了小产权房住户落户难题。
在公共服务方面,城区推动随迁子女“零门槛”就近入学,2023年以来新改扩建学校5所,新增学位1910个,发放助学资金超1.07亿元,惠及困难学生3.4万余人次;将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发放租赁补贴280户共181.98万元;基本医保参保征缴率在全市领先,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跨省转移;依托“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约2000人,打造就业驿站和零工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46人。
土地改革“深耕细作”
综合整治显成效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城区构建了“1+1+6+N”实施体系和“一轴一带三区”综合整治格局,谋划实施49个整治项目,目前已开工19个、完工5个。捷胜镇国家试点在整治成效、资金平衡、经验模式探索等方面表现突出,于去年获得省600万元财政奖励。同时,该区通过农用地整理,完成农用地整治938亩,新增耕地508亩,打造了两个“千亩方”连片良田。值得一提的是,泓信农业公司流转500亩土地,生产的番薯、沙葛等绿色食品荣获“国家级”认证,成功推向大湾区市民餐桌,实现了农田增值、群众增收。
在村庄布局优化方面,依托捷胜600年的所城文化,该区投资2.6亿元推进捷胜所城文化项目,盘活古城周边矮旧房屋124间,闲置土地5500平方米,推动古城风貌恢复和文物保护;建成沙坑文化博物馆,推动前进路改扩建工程重新开工,现已完成35%的路段施工。在产业发展上,建设捷胜三级渔港,引进海大集团打造海洋种业产业园,预计年产值1亿元;发展“海胆+”产业、莲藕生态园等,带动村集体增收。
农村“三块地”改革成效显著。在宅基地管理中,以捷胜镇、马宫街道作为试点,制定了《农村宅基地批准书》样式模板,成功审批通过乡村建设规划许可2宗,创造了“当天申报、当天审批通过”的高效审批范例。2023年以来,该区累计审批宅基地46宗、面积5.5381亩;探索“股票宅”“整村运营”“村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小岛渔村盘活旧船厂引入企业,带动集体增收。在集体建设用地方面,该区创新点状供地机制,捷胜镇军船头村通过30亩用地打造研学、拓展基地,推动全市第一个点状供地项目投产,助力年增集体收入约14.6万元;东涌镇品清村利用留用地建停车场,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约120万元。在承包地流转中,“股票塭”改革让马宫街道长沙村蚝塭租金从每亩300元涨至每亩2200元,红草镇海梧村通过盘活600亩盐碱地,引入企业开展集中流转经营,通过专业的农业服务,改善水利设施、采用蔬—稻轮种模式,促进海梧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超20万元。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正推动城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提供坚实支撑。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