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5-10-3 11:15 编辑
寻找失落的革命根据地
——读《初心润沃土 使命永传承》一文的感受
陈治赠 2025年10月3日
笔者有幸在第一时间拜读了《大湾区时报》2025年9月30日头版头条刊载的《初心润沃土使命永传承》一文,无限感慨涌上心头,立即转载,登陆于地方著名网站《汕尾市民网》等自媒体。
《大湾区时报》不是泛泛的地方小报,而是集广东、香港、澳门三大国际知名区域和全国乃至海内外新闻、全球发行的综合性大报。该报自创办以来,以热情讴歌祖国繁荣昌盛,衷心赞美地方和谐进步,深切关注民权民生,竭诚维护公平正义称著。面临“盛世华诞”大格局,头版头条刊载《初心润沃土 使命永传承》地方小文,与“930烈士纪念日”交相辉映,反映了边陲小县人民群众感恩前辈先烈,庆祝共和国成立76周年和喜迎中秋佳节的家国情怀,同时又以现状反映陆丰市西南镇安安村村民的呼声(原称马鞍山村,下称马鞍山村)。
《初心润沃土 使命永传承》一文刊载,反映了该报领导层、编辑人员、一线记者,不仅共同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胸怀坦荡,欢迎对历史文化的多元观点百家争鸣。从《初心润沃土使命永传承》一文中提出的三个观点、一个诉求,大可窥豹一斑。
第一个观点:构建安居乐业、和谐美丽家园,是前辈先贤的初心使命。这是比较新颖的观点,对什么是“初心使命”提出新的概念。所谓“前辈先贤”,笔者认为是指华夏子孙的祖祖辈辈,以及历代政权的开创明君、中兴明主、一朝忠烈。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政权,还是各阶层平民百姓,无论是社会各类团体,还是各行各业,都有夾杂自己切身利益的初心使命。冠冕堂皇的口号也好,信誓旦旦的承诺也罢,唯有世世代代,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构建安居乐业、和谐美丽家园,才是社会最纯洁的初心使命。
第二个观点:在威名鼎盛的南粤军政领袖陈炯明支持下,海陆丰农民运动席卷粤东,名扬全广东乃至全中国。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抹掉的历史真相:离开陈炯明的支持,就没有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崛起!也是只有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胸怀坦荡正义情怀的媒体,才能郑重提出,将民间永存的历史观点重光。充份反映了马鞍山村村民追根溯源的感恩理念,充份体现了《大湾区时报》的一线记者、编辑人员、报社领导尊重历史事实、维护历史真相,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徳。
第三个观点:海陆丰举行武装起义,向国民党政权宣战,是海陆丰农民运动由民主革命向武装革命跨跃。在海陆丰地区,这是全新的历史观点,揭示了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阶段性。中华有史以来,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平凡走向杰出,登上人生的辉煌,没有人能一步登天。任何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特定的客观环境,都存在从矛盾的出现无法调和,到矛盾激化的因果关系。海陆丰农民运动是从践行农民自治理念,从减租减息启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分裂,分道扬镳的大气候,才推动了海陆丰农民运动从民主革命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一个诉求:寻找失落的革命根据地。2019年前后,海陆丰传承红色文化如火如荼,笔者就听到马鞍山村农民自卫军向赤卫队跨越的一些信息,尤其是该村一日之中牺牲20余名赤卫队员、家乡又惨遭国民党军队焚毁、时为400多人的古村落“七夜七日无炊烟”悲壮史实。后又听说马鞍山村申请支持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文化村建设,相关管理机关以无档案为辞不给分文支持。《初心润沃土使命永传承》一文,以马鞍山村赤卫队的队伍完整;赤卫队有外村人员参加;驻地固定不变;以村为战、多次出征;又被国民党军队焚毀村落;马鞍山村作为武装革命一个坚定不移的据点,持续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才完成历史使命等六个客观依据,义不容辞称赞马鞍山村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之一。六个客观依据光彩夺目,集中一地,在海陆丰红色历史中实属罕见,有可能是独一无二。
但纵阅全文,没有发现官方颁布确认马鞍山村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牌匾。甚至连颁牌确认的赤卫队(驻地)遗址,目前已破败不堪,连闪亮焕彩的牌匾都无法悬挂,此情此景,令人欲哭无泪。愧对为红色江山捐躯的先烈,愧对为红色江山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的马鞍山村。《大湾区时报》经验丰富的一线记者,尝试以显现马鞍山村赤卫队(驻地)遗址现状公之于众的方式,为民请命,恳切诉请陆丰市党政,为海陆丰寻找这块失落的马鞍山革命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