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伟栋
精神状态不好的退学大学生施伟林因服食农药生命垂危而缺欠医疗费的事经本报记者报道后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陆丰市龙山中学“微尘爱心社”的成员获悉后迅速在校园内展开募捐活动,筹集了14250元,缓解了施家的经济压力,让人感动。
然而,类似这样的事太多了!因重病需要媒体报道引来社会救助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媒体人,自然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尽量采访予以帮助。
然而即使媒体报道了,恐怕作用也有限。尴尬之一是,记者确实有一定的“社会动员力”,但那点“资源”不可能解决所有贫困病患的问题。今天,记者开口向企业募捐,明天,我们还好意思开口么?尴尬之二是,因为这样的事例太多,很多人几乎见惯不怪,乃至“麻木”了!笔者有一个朋友在我市公益团体做义工,她说,我对这样的事好像没什么感觉了,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这种想法很有代表性,因为不少人“麻木”,对贫困病患也难以“动心”,施与援手。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一是要大力发展我市公益团体的作用,形成“救助机制”,一有贫困病患需要救助,能够快速凝聚力量进行募捐,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即使个人的捐助很少,但集合起来就是大数目。这有赖于媒体“确认”事实,然后公益组织“快速反应”,而不是再三调查,浪费救人的“黄金时期”!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重大疾病救助机制。我市网友“纵横汕尾”说得好:“单靠社会捐助是不行的,不仅力量小,无法长期,更因当今社会太多需要救助的人了。这就需要建立重大疾病救助机制,有了这样救助机制专门救助贫困患上重大疾病的人,才能有效救助更多的人。”无疑,重大疾病救助机制是需要政府专项拨款,这个专项拨款不妨从“三公”费用里“挤出来”一部分。同时,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和医院联合,确定一套方案,虽然不能提供完全“免费”治疗,也能“减轻”当事人的压力。三是要大力进行医改,现在的打工阶层“病不起”。举例而言,笔者姑丈患上高血压住院,一天治疗费、住院费等就一千多块,这对于打工者来说,一天的费用等于一个月的工资。(来源:汕尾日报 彭伟栋)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阳光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