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155|回复: 1

[其它] 海丰老母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2 18: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描述:  作者:吕珠满 来源:汕尾日报 编辑:筱秋       庵寺藏深山,一般如是也。唯有地母元君老母庵独立于海丰县城南郊三公里的平原上,周围有附城镇新南村所属的七百多亩耕地,毗邻着荣山、道山两村。据说,宋丞相文天祥的女儿文奉娘在陕西汉中府带来“地母元君”之香火来到海丰后,因其精通医术,经常为百姓治病,为了方便百姓就医而在此兴建“地母元君老母庵”,后人又把此庵称为宋存庵。
  老母庵始建于南宋末年(公元1278年),距今已历七百三十余年。南宋景炎二年,宋端宗南逃,文天祥率军勤王,曾两次屯兵于鹿境的丽江埔,其女儿文奉娘常住在老母庵为军民治病。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有一次,元兵发现了老母庵,铁蹄声声、杀气腾腾地赶来。幸亏,文奉娘她们及时躲藏起来了,避免生灵遭到荼毒。找不到人的元兵,一怒之下将老母庵夷为平地。风雨沧桑,几度兴废,到清朝光绪廿三年,鹿境乡(新南村)有识之士吕题鹰多方集资,复建重光,由其女儿吕月仙食斋主持老母庵,风风雨雨坚持普渡六十个春秋。解放后,该庵仅剩两名老尼姑在此修行。庵寺原来的正殿大门额匾“守善堂”三个大楷特别引人注目,殿堂壮丽,寺灯、香炉氤氲着灵光。佛像多姿多态:老母塑像居正中,神态端详。像前塑着个小巧玲珑的小哪叱,身高十五公分,手执飞天戟,脚踏风火轮,两眼炯炯有神,恰似听候差遣。其左右便是天后圣母像和观世音菩萨像。正殿对面照壁上是道教必祀的天神老爷像。照壁外有个淡水池,叫放生池。池水淸澈碧透,水质甜润,据说含有多种矿物质,可以治病。凡来拜谒者总要用瓶钵装些水回家去驱邪祛病。老母庵四周则树林茂盛,浓荫匝地,平时附近的农民躬耕之后在此午休歇息。自老母庵往东200米处,即可望见丽江荡波流过,风吹碧水,流走了悠悠历史,流过代代仁人志士,而流不走的是老母庵。
  老母庵曾经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因为老母庵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四周塭港相连,零星村落点缀在平野上,易于退守藏匿。大革命失败后,彭湃的母亲周凤及其三岁的孙儿曾在这里避难。抗日战争期间,东江纵队第六支队亦曾在此扎营,还有黎连平、蓝训才等一批同志都曾以此庵作为开展革命的联络点。不料,“文化大革命”期间,老母庵重遭厄运,被毁为废墟,幸存一株参天古树“半天菜”和一个刻有“地母元君”字号的香炉,算作是历史的见证吧!
  为纪念这座具有革命意义的古庵,在港澳台同胞以及善男信女们的鼎力支持下,老母庵的重建工作终于启动,并于2001年12月6日(农历辛巳年十月廿二日)竣工重光。现在,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地母元君殿,碧瓦琉璃,雕梁画栋,中央供奉着地母元君像,左边是五谷母像,右边是注生娘像。
  由一座充满道教色彩的神庵,到蕴含着红色精神的历史见证物,老母庵留下了凝重而丰富的一笔财富。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西秦戏《斩郑恩》(85年版)
[文化天地] 陆丰崎头新光白字戏剧团 荆钗记-投江
[文化天地] 汕尾光明白字戏剧团——楼台会
[三唯论点] 献血 VS 不献血
[城事报料] 新春海丰曲艺曲班拜年
[文化天地] “情暖春意,戏曲贺岁”文化活动 视频片段

发表于 2012-8-12 18: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行礼.gif 拜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