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539|回复: 1

[其它] 人文荟萃大云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4 14: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描述:  作者:梁水良 刘世勇编辑:筱秋       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海丰县城西北部的大云岭山,是一处风光绮丽的神奇之地。这里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出的四谋谷“八大奇景”;有灵气所产的钓月矶、麒麟石、八绮洞、太阳山、月亮山、鲤鱼山等天然风光。
      这里文物荟萃:有南宋景炎三年,宋丞相文天祥兵败五坡岭,被执之地的相公洞;有传说北宋大将杨文广平南时,龙华公主(水龟精)居住的长春洞;有建于清康熙甲子年的文昌帝墓。等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云岭山已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强身健体、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1、四谋谷与蔡鹤举的诗
      《海丰县志•乾隆志》续志上卷:四谋谷,从天然洞过一峰,入谷颇宽,经数转而始抵洞腹,幽深宏敞,别出凡溪,静坐其间,真有目谋、耳谋、心谋、神谋之致。谷中有希夷岩。
       四谋谷俗称水流槽,位于大云岭主峰西侧。
       据传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一位官员路过谷口,被谷中的景物迷住了,于是他在谷中摩崖“四谋谷”三字,每字高12厘米,宽10厘米,右侧还镌刻上“清甲午五月立”6个小字,直至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又有人镌刻上“四谋”两字,每字高18厘米,宽16厘米,从此四谋谷就被人叫开了。
       “四谋”两字源于唐代文学家、诗人柳宗元的《钴姆潭西小丘记》,《记》的第二段写道: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悠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铺开席子,躺下来,那清澈明净的水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那淙淙的水声传我们的耳中,那悠远空寂的境界融入我们的神思,那幽深怡静的氛围沁入我们的心灵。
      四谋谷南北走向,地势由低而高,随山而转。谷长约5公里,宽30米至100米不等。数万年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四谋谷八个风景点,从谷口到顶部依次排列:仙杯藏石、曲径通幽,醉仙待客、离凡入圣、希夷古岩、玉水流槽、半缸浴日,佛光照潭。
      醉仙待客的故事
       进入谷口不远,有一巨岩挡住了流淌的山泉,也挡住了崎岖的山道,山泉从巨岩上漫盖穿过,在一低凹处盘旋直下注入一园形石窟,石窟深七十四厘米,面径三十厘米,底径十六厘米,酷似杯状,人们称为“仙杯藏石。”
      从仙杯藏石往前行,是一段长约数百米的蜿蜒小道,两边灌木丛生,野花飘香,人们称为“曲径通幽”。走过曲径通幽之后,谷中突起一块岩石,长宽各1米有余,面平如桌。距石桌约10米的地方有另一块岩石,高度和形状酷似一张靠背椅,人坐上去,头枕岩间溢出流泉,眼观谷中云变幻的奇景,确也悠然自在,几百年以来,人们在这里酌酒吟诗,饮茶消暑,也讲述一个怪异的故事。
      清代嘉庆年间,海城有一位姓李的落第秀才,酒后在石椅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石桌上坐着八个人:有银丝飘拂的老者,有戴硬脚幞头的官人,也有风度翩翩的少年……石桌上摆满了酒壶,酒杯。老者说:“夜月白风清,何不请李龟年来助兴?”大家异口同声说“好!”。随着李龟年带来了一班乐工和舞女。
      舞女在抑扬顿锉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一位穿红衣的女伶站出来放声歌唱:“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老者捋须大笑,说:“唱得好!”其余七人说:“贺老秉性放达,堪称醉八仙之首。”
      一位黄衣女伶站出来唱道: “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得封向酒泉。”
      大家齐声道:“汝阳王不愧为酒王。”
      一位绿衣女伶站出来唱道:“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大家齐声道:“左丞相不愧为酒圣。”
      一位蓝衣女伶站出来唱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大家又齐声道:“李翰林乃当世之酒仙,难怪杨国忠为你磨墨,高力士为你脱靴。”大家都笑了起来。接着青衣女伶、紫衣女伶、白衣女伶、黑衣女伶分别歌咏崔宗之、张旭、苏晋、焦遂。一会儿,李秀才梦中醒来,想起梦中之事,恍然大悟,原来贺老是贺知章,汝阳王是李琎,左丞相是李适,李翰林是李白,这四人和崔、张、苏、焦四人是唐朝天宝年间的饮中八仙……
      李秀才回到家里,把梦中之事讲给人们听,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醉仙待客”。
      离凡入圣和蔡鹤举的诗
      从醉仙待客往前走,不到10米就转入第三层峡谷,也是四谋谷的主谷。清代康熙年间那位官员就在这里题下“四谋谷”三字,如今这三字仍然在西面高约30多米的石壁上,格外眩目。清代嘉庆年间海城高田蔡鹤举曾在这里题下千古不朽的诗篇。
      蔡鹤举,字展翰,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癸西科拔贡生,一生淡泊名利,喜欢交游,著有《丽浦行吟集》,他的五言律诗《四谋谷》写道:


      空谷悄沉沉,伊人远且深。
      独从尘外境,一证太初心。
      峭壁无顽石,鸣泉当古琴。
      何当掬凉液,为我解尘襟。
  
       诗中的意思是:山谷那么幽静,而发现山谷的人不知哪里去了:我独凭这远离尘世的胜境,印证了天地之间元气形成前的心情;你看那高高耸立的削壁没有什么冥顽不灵的石头,只有岩石间流淌的山泉像古代的琴瑟一样咚咚作响,泠泠成韵;我什么时候可以双手捧取这谷中清凉的泉水,解脱我被埃尘沾染的胸襟。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向往光明和追求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希夷古岩与异常洞的传说
     与“离凡入圣”相隔就是希夷古岩。走入古岩,两幅直书的摩崖石刻立即跃入眼帘,一是“希夷岩”三字,每字高12厘米,宽8厘米,右侧又刻着“清丁亥元月”五字;二是“异常洞”三字,每字高26厘米,宽22厘米。
     自古以来,希夷古岩与异常洞的传说很多。
     据传,北宋时,有一道士姓陈名抟,字图南,号称希夷先生。一日,希夷先生南游四谋谷,在石榻上睡了一觉,后人在这块石榻上面镌刻上希夷岩三字以纪念他。
也有人说,明朝嘉靖年间,广东总督署都指挥佥事俞大猷剿倭屯兵谷口,清晨被一群玩耍的猴子惊醒,他随猴子迈入谷中,被眼前的景物迷住了,于是题下异常洞三字……
数百年来,这些传说虽然家喻户晓,但不一定真实,也许是后人依照三中的景物编造出来的,作为谈资笑料罢了。
      赏心山泉诵古韵
      如果说前五景是以山石悦目,那么玉水流槽、半缸浴日,佛光照潭这三景就是以山泉赏心了。
      从希夷古岩沿谷前行数百米,有一道石槽长约7米,宽4米、深1米,泉水从槽中缓缓流淌,水清见底,游鱼如织,人们称之为:“玉水流槽”——这就是水流槽的出处。在玉水流槽前面,一块巨岩挡谷拦水,山泉象野马似的从十多米高的断崖上飞泻下来。公元1986年,海城黄慰群、吕钢、马宣等文化人在断崖下镌刻上“蓝涧”两字。山泉积年累月把谷下的岩石冲成一个深约2米,直径约2米,形似水缸的水池,阳光照射在水面,波光潋滟,格外迷人,人们称之为“半缸浴日”。又前行200米,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潭出现在面前,大水潭上面有一块岩石像双脚盘坐的弥勒佛,“园头壳、大肚皮”。晌午时分,阳光斜照,弥勒佛石倒映在清冽的潭水映出中,维肖维妙,人们称之为“佛光照潭”。在弥勒佛石旁边的石壁上镌刻着一首摩崖诗,尽管字很小,朱砂已褪色,但一横一竖、一勾一勒还可以辨分出来。这是清末民初海丰县城一位叫赖仲康的老医生镌刻的。游人来到这里都不禁开口吟咏:

      昔日曾言谋谷游,初春最喜值寻幽。
      愿君点检游山履,试把乾坤一览收。
  
2、 长春洞与杨文广平南
  
     《海丰县志•乾隆志》卷一:长春洞,在大面岭之麓,怪石嶙峋、奇花芬馥。上有天然石池,宽约半亩,山清见底,小鱼数式,出没游泳。每当寒食重阳,宴会者随涧布筵,为曲水流觞之乐。
长春洞,又名龙华洞,位于大云岭东侧的县龙山山麓,两边高山矗立,古木苍茏。山上有石池,像饔一样,人们又叫长春洞为饔仔潭。
      长春洞不但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也是人们浏览、登高、饮宴的胜地。从洞中进去,一块褐色的石上刻着“水源龙华洞”五个只有碗口大的小字,字体苍劲有力,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怀远将军刘寿山的手迹。从洞口进去,路随石转,数米后,一幅胜国万寿寺僧源岷手刻的“长春洞八景”摩崖石刻呈现在眼前。
      八景分别是:
      别天洞口、他山来秀、云门积石、乐机石径、
      飞瀑泉声、瑶池浴蟾、空谷仙台、龙潭胜迹。
  
      八景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飞瀑泉声”和“龙潭胜迹”。一条瀑布从70多米高的断崖上直泻下来,势为奔马、声若巨雷,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慨!下面就是龙潭,泉水终年不竭,潭水沿着一块横斜的大青石汩汩地向洞口流去,远远看去,格外壮观!海城北门有一位叫林建国的人,苍龙潭的石壁上刻上“涵月水云洞”五个字,旁边还附有一首五言绝句:

      林翠山涵月,水清石吐云。
      何须攀绝顶,此地一乾坤。
  
      诗句气魄之大,空前绝后!长春洞自清代以来留下了许多骚人墨客的优美诗篇,如康熙五十五年海丰知县徐旭日,他的《饮长春泉》集唐和韵写出长春洞优美的环境和饮后惆怅的心情。
  
      石岩引出远泉甘(陆龟蒙)  濑齿花前酒半酣(罗邺)
      高树夕阳连古巷(卢纶)  东风朝日破轻岚(羊土谔)
      长春洞口留仙客(邓英)  白水滩头淬剑镡(伍乔)
      碧落有情空帐望(李远)  乱云飞絮满汀潭(韦庄)。
  
      清代嘉庆海丰高田人拔贡蔡鹤举题《长春洞》诗,一气呵成,令人神往。
      高瀑悬千尺,因风一散开。
      晴空纷雪落,寒气逼山来。
      藉以消炎暑,为之洗俗埃。
      此中真净境,欲去重徘徊。
  
      此外,还有清代道光年间举人仪克中的《长春洞》诗,把长春洞幽境跃然纸上,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层峦互相拥,幽境妙于藏。
      天自何年闢,春惟此地长。
      飞云时作态,潭渌静闻香。
      迭石就泉语,嗒然旋坐忘。
  
      数百年来,长春洞还流传着杨文广平水龟精的故事。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南蛮作乱,海丰地面北有九龙洞的九龙公主,南有鹿境山的金龙公主,中间就是大云岭龙华洞的龙华公主(即水龟精),她们三人结为姐妹,呼啸山林,杀人越货。英宗皇帝派遣威震三关的杨六郎的儿子杨文广挥麾南下。杨文广,字仲容,官任步军都虞侯。出兵之日,皇帝嘉封他为平南大元帅。杨文广兵出九龙山,杀死九龙公主,又收服了金龙公主,随后移兵五坡岭。金龙公主为了报答杨文广的不杀之恩,入洞当说客。龙华公主与金龙公主反目成仇。把金龙公主撵出洞门。是夜,明月当空,银辉万里,杨文广登上大云岭主峰牛头山,向龙华洞望去,只见龙华洞两边高山耸立,树木丛丛,中间怪石嶙峋,巨泉潺潺,于是计上心来。
  
      第二天拂晓,宋兵抢占了两边的山头,一桶桶硫磺从山顶倾倒进洞,一支支火箭像飞蝗般射入洞里。顷刻间,山洞成了火海,树木在燃烧,岩石在爆炸,杂草变成了灰烬,泉水变成了沸汤。龙华公主的哕喽们死的死伤的伤,龙华公主和哕喽们想从洞口突围,被杨文广的弓弩手压了回来。龙华公主看到大势已去,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一只水龟,跳下龙潭,顺着弯弯曲曲的地下水道爬了几百米,藏在大东门山下一个小岩洞里。杨文广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来到大东门山下水道口,大喝道:“水龟精,还不出来!”只见他话音刚落,宝刀一挥,只见寒风嗖嗖,金光四射,“嚓”的一声,山头被削去了一半,成了现在的刀削山,宋兵把龙华公主从小岩洞里拖了出来……
  
      几个月后,南蛮十八洞皆平,杨文广班师回朝,当船驶出南海时,龙华公主乘宋兵不备,跳进波涛翻滚的大海,杨文广眼明手快,一箭射去,海面上立即泛起一团团鲜血。后来龙华公主的尸体化成了一座岛屿,人们称为龟灵岛。
  
      杨文广平水龟精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有人说龙华公主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女强盗,也有人说龙华公主是一位美丽、善良的穷苦农民的儿女,为了反对朝廷的暴敛占山为王,遭到朝廷的镇压……无论龙华公主是一位怎样的人,她的传说和长春洞秀丽的风景千秋万代都铭刻在海丰县这座古代文化名城的文化史上。
  
  
3、几希洞与文天祥被执
  
  
     《海丰县志•乾隆志》卷一:几希洞,与长春洞隔去数峰。谿径迥曲,其幽深宽豁倍焉。闻昔有高士隐居于此。中有一石壁,方正为屏,镌“几希”两字。
  
      从长春洞向东相隔不远,有一山洞约百米深,洞中削壁耸立,怪石嶙峋,杂花生树,泉水叮咚。乱石丛中有数不清的小潭,潭里有数不清的身上绣着彩色花纹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嬉游,这鱼儿有个拗口不好听的名字,叫斑婆鱼。
  
      这个山洞从地壳运动形成日起,不知度过多少春夏秋冬,也不知历经多少严寒酷暑,总是默默无闻地躺着、卧着……
      公元1275年,即宋恭帝德祜元年,元朝军队气势汹汹地渡过长江,向江南入侵,文天祥奉诏起兵,历经千辛万苦,百转千战,至1278年12月15日兵败退入海丰,屯兵丽江浦。16日推官卢尉率领的水师在谢道山下遇上强台风,全军覆没。19日凌晨,海匪陈懿带领元军先锋张弘正 (元军元帅张弘范之弟),包围丽江浦,文天祥闻报,急令邹讽,张唐等引兵御敌,自己带领刘子俊、陈龙复保护百官突围。天近黄昏时,驻扎在五坡岭上的文天祥部已是人困马乏,以为追兵已远的他急令扎营造饭。不料,刚刚开饭的时候,胡笳声骤起,元军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刘子俊急忙迎敌,不料马失前蹄,被元军抓去,60多岁的老将陈龙复(陆丰碣石人)等保护文天祥一边厮杀一边向大云岭退去,隐藏在一条狭长的山洞。宋军与元军从五坡岭一直厮杀到山洞,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条条尸体从山上从马背上滚下来,一滴滴鲜血从树下从石隙间流出来,分不出那些是宋军的,那些是元军的!
  
      张弘正率部追到山洞前,千户王惟义在山洞中找到了文天祥,陈龙复挥枪直取王惟义,可怜一代英雄惨死在元军的箭下。在这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有邹讽、陈龙复、林琦、肖资、肖明哲、徐臻、陈子文、吴希爽、熊柱、张唐等及数百名将士。被执的有文天祥和刘子俊。刘子俊被执后,自认是文天祥,遭到杀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文天祥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把这山洞命名为相公洞。相是丞相,文天祥曾任宋右丞相,公是尊称。宋代以后据传有高人曾隐居于此,但无从考查。
  
      明朝嘉靖年间,惠州总兵怀远将军刘寿山剿倭路过相公洞,他登洞浏览,挥毫写下“几希”两字(一传为海丰知县钱塘卓炳森题),几希两字的意思就是很少或微小的意思。《孟子》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从此相公洞亦叫几希洞。刘寿山还在一块大岩石上镌刻上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在60年代时,字迹还斑驳可见,诗是这样写:
  
      逸名不屑口碑传,盘涧遗踪石数拳。
      耕处尚余云结坞,钓间犹有月涵川。
      一篱疏菊思孤致,半岭寒梅想独眠。
      游兴未阑山色暮,饭亭钟韵度岚烟。
  
      清代以后,相公洞热闹起来了,成了人们浏览、登高、娱乐、饮宴、放风筝等的胜地,摩崖石刻也逐日增多起来了。
      石门对联:非无海外三仙岛、别有人间一洞天,字迹苍劲有力、令人叫绝!
      削壁画幅:唐僧盘脚而坐,合掌念经;孙悟空金棒横肩,抬手眺望,师徒两入神态惟妙惟肖!
  
      石穴上有“仙榻”两字。人躺上去确有飘飘然如神若仙之感。每字约0.3平方分米,又有“山石晒腹”4字,令人想起古代郝隆晒腹中书的故事。
      此外,还有对奕者留下的“棋盘”古迹;中秋望月寄怀的“邀月岩”;重阳登高放纸鸢的“望鸢崖”……
      清代光绪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海丰县城修茸武庙,为关圣帝君(关羽)换金身。人们把旧金身埋葬在几希洞东边的山腰上,建造武帝墓,为几希洞增添了肃穆和威严的气氛。光绪七年(1881年)武帝墓重修。1998年武帝墓再修。
      如今,这个有着几百年文明史的山洞被炸毁了,曾经染过宋军血迹的岩石也许变成了许多幢高楼大厦的台阶……
  
4、蜡烛山与文昌帝墓
     《海丰县志•乾隆志》卷二:康熙甲子年修茸文庙,易启圣王牌位,并文昌帝君神牌。儒学苏上琏谓:“诸神旧牌不可轻亵:“火化灌罐,卜择”于长春洞左,其形势若仙人骑鹤,诚吉地也,遂培而封之如古宝……
      在绵延不断的大云岭山脉中,有一座蜡烛山.山上一块一块石头像被燃烧后的蜡烛流下来的蜡坠,大大小小,长长短短,重重迭迭,雄伟而奇丽!
      传说,清朝康熙癸亥年(1683年),福建漳州府有一位地师,因追赶龙脉来到海丰。一天清晨,他被蜡烛山那种雄伟而奇丽的景观迷住了。在诧异和惊奇的感觉中他登上了蜡烛山,坐在蜡烛山后的山梁上,他掏出罗庚对准蜡烛山一摆,大叫:“宝地,仙人骑鹤!”在他面前,蜡烛山像一只大鹤的头部,仰伸着脖子,两边的竹篙山和三瓣山像两支巨大的翅膀翱翔在蔚蓝而浩瀚的天空之中,那无边无际的大地在阳光下显得空阔、壮丽、神奇!海丰县城像一条玉带似的横贯在鹤颈上,赤山宝塔和道山宝塔分别矗立在县城的两边,远处山峦起伏,江河纵横,村野点点,绿树丛丛……几天后,“仙人骑鹤地”这五个字不胫而走,传遍了海丰县城的里里外外。第二年,即甲子年,海丰县儒学训导苏上琏主主持修茸孔庙,苏上琏对学子们说:“启圣王和文昌帝君的旧神牌不可以轻亵”,于是把神牌火化聍藏在瓷罐之中,并择日埋葬在蜡烛山上的仙人骑鹤地,墓碑上苏上琏还题上“碑赞”:
  
      开天之运,启圣之英。
      天钟其秀,地效其灵。
      宝藏在兹,万古文明。
  
      文昌帝君和启圣王究竟是何人?文昌帝君,姓张,名亚子(或恶子),祖居四川,因报母仇迁居梓潼。他在晋朝为将时临阵战死,四川乡人为他立祠祭祀,唐代时他的亡魂屡次显灵,唐玄宗封他为“济顺王”,元仁宗又封他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后来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守护学问、文章、科举士子)和管理人间禄籍。启圣王,氏叔梁纥,为鲁国邹邑大夫,娶颜女征为妾,夫妻祷于尼山之谷而生孔子。孔子,古代以来都尊为圣人,从此孔子之父号称为启圣王。
      清代康熙以后,文昌帝墓成了海丰县文化人喜欢游览和祭祀的地方,也留下了许多骚人墨客的诗词,可惜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丢失了。
  
5、大云岭与姚德基禁示
  
     《海丰县志•乾隆志》载:大面岭,邑西北二里许,脉自银瓶而来,方园尊重,脱下络绎数墩阜,平铺一片,始终束而为县治。
  
      九曲千盘下海丰,岩蛲直矗碧云空。
      万年未老浩然气,一脉宏开造化功。
      灯盏辉煌金阙亮,牛王检点紫泥封。
      偶吟胜迹骤来感,应是神龙出秀峰。
  
      吟诵品味这首《龙脉》七言律诗,自有另一番感受。《辞海》说:“以山势为龙,称其起伏绵亘的脉络为龙脉。”海丰县这一座素有文化名城的大县,龙脉在哪里?《海丰县志•乾隆志》记载:山自大庾来……为五岭之支,海丰之宗山也;银瓶山,邑北二十五里,县之祖山也:大面岭,邑西北二里许,脉自银瓶而来。可以看出,海丰县的龙脉始于大庾岭,经银瓶山而伸延到大面岭。
      大面岭又称大云岭,主峰海拔285米,东侧有一座山峰叫县龙山。县龙山东西走向,然后转向南,顶峰海拔270多米。龙脉从县龙山一直由西向南伸延,东有牛角山,西有灯盏山,南有牛王山,竹篙山,西箕山,接龙山……纵横数十里,古木森森,遮天蔽日,两旁怪石峋嶙,高耸入云;流泉飞瀑,呼啸深壑。
    《龙脉》诗中的“灯盏”、“牛王”就是指龙脉上的灯盏山和牛王山。《海丰县志•乾隆志》又说:“脱下络绎数墩阜,平埔一片,始终束而为县治。”县治是龙脉的终点。清朝时期,海丰县县治位于县城内示牌楼石坊后面,即现在的彭湃纪念医院所在地。
    《海丰县志•同治志》记载: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海丰县知县姚德基给龙脉下了三条禁示,并镌刻在石碑上:
禁挖县龙泥沙;
禁止在县龙营筑(房屋);
凡在县龙挖泥沙成坑而壕崩骸露者,按法纪严惩。
  
      姚德基系浙江乌程(今吴兴县南)人,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科举人,任海丰县知县12年,主建道山宝塔,凿南湖,立县龙禁示碑,修《海丰县志》等,其功不可没。后人有《县龙山远眺》七言律诗赞曰:
  
      一峰独立出重霄,横扫残云石似刀。
      翠竹青松声阵阵,鸣泉飞瀑浪滔滔。
      姚公碑禁垂千古,张令民规兴九韶。
      放眼乾坤惊仰首,神龙深卧不回头。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西秦戏《斩郑恩》(85年版)
[文化天地] 陆丰崎头新光白字戏剧团 荆钗记-投江
[文化天地] 汕尾光明白字戏剧团——楼台会
[三唯论点] 献血 VS 不献血
[休闲生活] 感谢有记益生茶联合市民网举办的活动
[城事报料] 新春海丰曲艺曲班拜年

发表于 2012-8-14 15: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何为“三打”?汕尾市区今天出惨剧血案!!!天理何在??城南路口红路灯(百汇休闲会)三轮司机无故持刀砍伤六十岁老人,真凶仍在逍遥法外!我们敬重的“公仆”,请帮他主持大局!!!http://www.swsm.net/thread-112984-1-1.html
(大家一起转发起来,让这个凶手绳之于法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