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43|回复: 1

[习俗] 客家服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6 20: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粗布,漂蓝缎乌成衣,自织夏布做帐。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清朝时男女老幼几乎全部穿“侧襟衫”,长袖,直领,布扣,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里襟装袋。 裤是一律“大裆裤”,又宽又大,另接四五寸阔的腰头,腰不开口,多余部分折叠于肚前,以带系住。裤管又称裤脚,宽约0.3米。妇女衣服领边加滚饰,开襟、袖口、裤脚加花边等。清末上层社会的男子出外或会客多穿长衫,有时加马褂在长衫上面。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银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另外,小脚妇女还有穿绣花鞋,系罗帕的装束。农家妇女不缠脚,老妇也系罗帕。
  民国时期,男子的侧襟衫逐渐淘汰,长衫马褂增多,后来出现中山装,在知识界开始盛行。劳动者则多穿对襟短衫的,俗称褂哩。妇女则仍保持侧襟衫为主,只有少数读了书的女性改穿旗袍戒蓝衣黑裙,衣袖明显缩短至掌根。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用皮带或吊带,女裤则一直以大裆为主。鞋袜方面,清朝时多穿布鞋,是家族妇女自制的,妇女鞋加绣花,小脚女人的鞋尖而翘,长度仅14-15厘米。雨天多打赤脚;或木屐布鞋,长汀称“鞋屐”;或布鞋底加厚并涂以桐油。出远门或上山割草砍柴,穿稻草编的草鞋。到了民国,外地运进来的胶鞋,雨鞋,皮鞋,只有少数人穿用。一双雨鞋,往往全家人使用。袜子旧时用布缝制,清末开始有了纱织袜子。
  清末民初上层社会男子戴有帽顶的礼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线织的筒状爪子帽,后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妇女冷天包罗帕,很少戴帽子。

本文来自: 海陆风网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何以冷热截然不同 ——城区渔村的疍歌热与民
[城事报料] 即时消息:汕尾海滨街惊现双彩虹
[城事报料] 大揭秘,看看陆丰警方如何大破跨境贩毒案
[城事报料] 东涌镇安华村一村民患尿毒症 无钱医病盼救助
[城事报料] 盼啊盼,新能源电动车终于可以在汕尾大地行驶
[城事报料] 请您伸出援助之手:陆河县新田镇北山,一名女

发表于 2012-9-25 14: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