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九年,考古界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发掘了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基址——姜寨遗址,这前后十多次发掘,取得了非常丰富、宝贵的收获。是我国新器时代考古工作中至为重要的发现,其价值之重大,为国内以至世界同期遗址所少见。至今,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还陈列着这个遗址的村落模型,西安半坡博物馆最近亦展出这里出土的诸如“十六岁娃墓葬”等珍贵文物。它的非常内涵对研究前仰韶文化与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以及先祖的生产、生活、文化、意识形态等,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尤其是蛙图腾的重见天日,为解开女娲风俗渊源之谜,解决女娲氏“继兴于骊”遗址是否存在这一疑问,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和契机。所谓骊山女娲氏的蛙图腾是一幅画在彩陶盆壁上的蛙纹(实为蟾蜍)写实图画。专家们认为,她与鸟纹、鲁纹、鹿纹一起,同属仰韶四大图腾形象。蛙纹图腾形象及变形图案在整个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东起河南渑池的仰韶,陕县的庙底沟,西至甘肃临洮的马家窑都有发现。 骊山女娲风俗
女娲氏蛙图腾重见天日之后,作为活的历史文化——骊山女娲风俗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注意到古代典籍中记载的有关女娲氏的神话传说,差不多都可以在这个宝库中找到她的足迹。饶有趣味的骊山风俗,有的是对女娲氏不朽勋业的永远纪念,有的是对蛙图腾的崇敬礼拜,有的则是祖辈遵循约定成俗的民间礼仪,辗转流传,以至今日。
第一类,对女娲氏不朽勋业的纪念。
“补天补地节”。农历正月二十日这天,骊山周围临潼及蓝田一带群众都要“补天补地”,东南诸乡叫“女王节、女皇节”,一些老年人更说是“女娲生日”。节日活动内容是吃“补天饼”。各乡讲究不同,有面糊摊烙的煎饼,硬面杆开的烙饼、蒸饼,总的要求是园形、薄页。饭前举行简单的仪式,由家庭主妇祖母或者主母撕饼抛向房顶象征“补天”,然后扔向井中或者搁在地上,叫做“补地”,幼时见婆、母虔诚“补天补地”的情状,至今不能忘怀,这一民俗,清临潼四志中均有记载。骊山东绣岭石瓮寺上方至今还有“女娲炼石”处遗踪,《蓝田县志》上亦有“补天台”的记载(地无考)。这与文献古籍中记载的“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又作炼五色所以“补苍天”)、“聚芦灰山止淫水”的说法是一致的,从“民以食天”这一传统观念联想,骊山“补天”民俗似乎更接近实际,更富有一层深意。这是对始祖女娲——远古劳动女性战天斗地,主宰自然壮烈勋业的永恒纪念,流俗至今不衰。
另外陕西乾县、四川广远民间有正月廿三“娲波”节,那是女皇武则天诞辰纪念日。武则天自命是女娲转世,唐人因称乾陵为“娲皇合位”无疑都是受女娲风俗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