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同心协力 提升家乡形象 陈治赠 2014年2月25日
最近,提升汕尾形象,成了官场民间共同的话题。由于网上在关于如何发展地域经济的探讨中,出现不协调不和谐的声音,笔者建议改为提升家乡形象的提法较为合适。无论地籍何处,站在哪个角度问政建言,都是为了家乡的发展。
提升家乡形象,着力点在“形态” 与“质量”二个方面的复原。
我们的家乡,无论是自然村落还是县城墟镇,不是依山就是傍水。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安居乐业,生息繁衍。山水的形态,真实、深刻地反映着家乡形象,勒出家乡的质量。故土若是满目荒山秃岭,溪河臭气熏天,不要说外人侧目掩鼻,就是邑人,难免敬而远之。以海陆丰为根基的汕尾市,虽说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说到底还是农村。乡村日趋破败,人口日渐凋零,朝气蓬勃的田园风光几成昔日黄花。不少年龄相仿佛的乡人感慨万端:想不到林木参天的山岭,竟然成了“草原” !想不到修了一辈子水厍,竟然无水耕田!想不到祖宗留下的村庄,竟然荒废丧弃!城镇人口拥挤,街道狭窄,交通无序,乱扔垃圾,食水艰难,新城老区、豪楼旧宅相互不服气,宜居环境大打折扣,形象从何说起?
提升家乡形象,从官场开始。
最简单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城镇的占道经营和家乡境内溪河的整治。 市场兴旺,无疑是家乡形象繁荣的象征。目前,几乎所有商铺,无不占道经营,摩托车修理铺门口,更是一片污秽。这是墟镇的顽疾之一,对家乡形象的严重贬损。官方称商户累教不改,商户称是入乡随俗,入港随湾。笔者认为,占道经营是官方不作为。以海城南湖市场为例,去年火灾,官方“亡羊补牢”,雷厉风行整治占道经营,商户有谁抵制?一阵风过后,就没有人再来管理,宽敞的街道,又变成狭窄的小巷。
官场形象直接影响家乡形象。近日,海丰县政府重拳出击整治水源污染,迈出了转变和提升官场形象的第一步,赢得社会喝彩。吃财政吃补贴的人员那多,以其窝在办公室人浮于事,喝茶饶舌,不如一分为三轮岗(公检法除外),一期三个月。部份留守干本职,部份上山下调查研究,部份监理市容市貌。以免弊端泛滥成灾,一哄而上轰轰烈烈,一阵风后掩旗息冷若冰霜。
历史证明,家乡无水不活,无水不兴。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溪河是家乡不可遗缺的靓丽景色。整治溪河,是提升家乡形象的重要举措。要完成溪河整治这一复杂纷繁的巨大工程,非官场不行!
溪河淤塞污染,是举国普遍存在的病症。广州市曾经投入一亿专门整治市内一道河涌,也改变不了变成“臭水沟”的命运 。原因在于“断水整治” 。海丰龙津河的整治,从开始至今至少历经20年,投入资金累计起码三个亿。为何河道愈整愈窄,河水越治越臭?关键在于治标不治本。历史上的龙津河,上达莲花,下通大海,源泉不绝,奔流不息,河道宽阔,船只穿梭,是水上运输大动脉。流水不腐,滔滔龙津(龙的津液),不仅盈育出“龙津渔唱”这一奇珍异宝,而且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英豪。千古“名流” ,何以论落?结症在于“上堵下闸” ,龙津河断绝了生命源,靠县城污水苟延残喘,靠上苍垂惜降雨延续生命。要想让龙津河起死回生,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炸堵开闸,才熊开源畅流。
提升家乡形象,需要多种品牌来点缀。
家乡到处是历史。从海丰、陆丰、陆河到红海湾新区各个角落,漫长的岁月积淀了令世人神往的地方文化,盈育了令社会崇敬的杰出英才。擦亮历史文化品牌,是家乡形象永不消逝的光环。
家乡遍地有潜力。各乡镇应下决心创立展现自己特色的品牌。用品牌魅力,凝聚民心,吸引更多的人“奔向海陆丰”。陆丰网友在《汕尾市民网》发表一篇谈甲子前生今世的贴文,曾经的乡镇企业50強镇,忽然间一落千丈,催人泪下。但别忘了,传统手工业,始终是当地的品牌,重新崛起的基础。家乡应争取一乡镇一品牌,为家乡形象增添光辉。
家乡形象不是喊出来的。历史的现实的教训值得注意,整天跟风变面只能是愈跟愈衰愈变愈死。家乡底子薄是事实。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自己看低自己。勒紧腰带,硬着头皮,不要理睬世态的冷漠。认准自己定下来的目标一路走下去,不要朝三暮四。实干出实效,实干真知。
红海湾新区的建立,确立打造“宜居、宜业、宜憩滨海新城” 的雄心壮志。海陆丰、陆河立足本地资源,确立建设新型农村的宏伟目标。城乡交相辉映,家乡形象永不逊色。官民同心协力,咬紧牙关埋头干他5年,5年不够,再干10年。到那时,满园春色关不住,谁不说俺家乡美!
该贴已经同步到 缘来缘去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