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同意汕尾市按“3+1”(深莞惠+汕尾)模式参与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参与相关联席会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原则确定相关合作事项,承接深莞惠地区辐射转移。相关报道在17日的《汕尾新闻》已有报道,这里不再重复。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在网评里面,关于这种有利于汕尾发展的利好政策,网友并不是很上心,甚至有些冷嘲热讽。这种情况并非偶然,事实上在深厦高铁建设、新区规划、“创文”活动以及前两天高新区获省批准等等都有,而且负面评论往往比正面评论要来得多来得“凶猛”,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原因有三: 一是政策本身缺陷。再完善的政策都有其负效应,就像药一样,是药三分毒嘛。政策是指政府权威性的资源分配,而在政府分配过程中,社会公平性问题本身就无可避免而且是根本就难以实现的,通俗的讲,奶酪就那么大了,给你多一点,我就必然少一点。所以,一些好的政策受到人们攻击不是因为政策不够好,而是该政策动了某些群体的“奶酪”。 二是政府陷入“塔西坨陷阱”。所谓塔西坨陷阱是指当一个政府不失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人们不相信政府,并不一定是现任的政府做的不好,而是以前的政府不作为或乱作为造成的,这种“历史遗留问题”、“诚信债务”、“孽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压垮地方发展的“最后一根稻草”:处于这种环境下的人,无论是公务人员还是普通市民、好人还是坏人,最终都将被“西西里化”或“那不勒斯化”,迷茫、失望、破罐子破摔、暴乱等将统治整个城市。 三是市民素质。一个地方可以通过行政命令从镇变地市,但公民的素质提升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汕尾建市虽26年,但市民的素质从本质上还处于一个镇的水平,因而无论政府怎么宏图规划、宣讲文明法治,他们要么短视理解不了,即使理解得了也不会从大局出发,典型的如农民拒绝为旅游开发迁坟、占道经营者跟城管人员玩抓猫抓老鼠游戏、市民自己乱扔垃圾却责怪政府不治理等等。 汕尾加入“3+1”发展模式,政策不可谓不好,当然你要说是傍大款也行,毕竟大款出于他自己发展的需求也欢迎你来傍;政府不可谓不尽责,短短一年多的施政,向省争取了诸多政策红利,“四大行动”、“三大抓手”雷厉风行,这些大动作在广东其他兄弟市你能举例出几个?当然,效果如何,正如我前面所说,或许我们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陷入“塔西坨陷阱”了,他的动作再大,民众不宽容、不配合,又有什么用呢?地方发展,关键在人呀,人之末醒,政府最后(恐怕)徒劳“口号治市”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