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160|回复: 31

[方言] 闲聊白话福佬话客话之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6 05: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4-9-21 21:15 编辑

闲聊白话福佬话客话之壹
                                                                                    罗志海
20130720海丰话365
       一、广东人主要由广府人福佬人客人组成。这三大族群是汉族人,也就是古代中原人的后裔。白话beh84 ue7福佬话hak84 lao23 ue7客话keh48 ue7是这三大族群的母语。
       二、我叫罗志海,1954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城东门头罗厝围lo57 ci57 ui5,讲海丰福佬话,编纂出版过《海丰方言》《海丰方言词典》《海丰方言辞典》三部方言著作。
       三、罗厝围族谱记载,明末清初,罗姓先祖晨阳公二世,为避战祸,举家从闽西连城客话区迁居至海丰县城东门城外,建立村庄罗厝围,建造罗氏“连丰堂”(现名“以礼堂”)祠堂,稍后将父亲鸣吾公一世骨骸,由连城迁往海丰下葬。晨阳公总共传了十五代2000多人。祠堂大门两边水磨石板烫金字对联:“豫章世泽,郯国家声。”
       晨阳公二世是客人。三百年前罗厝围颇具客家围屋特色,如今是海丰县城中心闹市不显眼的城中村,半圆环形的环围小巷依稀让人联想起昔日客家“围”风。围内部分瓦房改建成几层楼房,与海丰县城其他旧城区无异。罗氏后裔早就操一口地道福佬话,不讲客话了。罗志海是十二世孙。
      四、我祖公zou23 gong1(祖宗)一至三世是客人。第三世开始,历世祖妈zou23 ma~2(祖母)多是福佬人,传至我十一世父辈,就有了四成客家血统,六成福佬血统,说白了,我的祖公是客人,后代的我们却摇身一变成了不会讲客话的福佬人。
       五、我妈妈是番禺县人,讲白话。解放前的番禺县城也就是如今的广州市中心,东华西路烈士陵园东校场一带。我外公的村子就在东校场附近。我们五兄妹身上的基因,五成是广府人,三成是福佬人,两成是客人。
       如此看来,我是广东三大族群的后裔,也是正宗广东人。
       六、我讲白话地道,但不多。平日里也很少用白话与人交谈。我是典型的白话聆听者。我不会讲客话。我唯一引以为豪的是,我操一口纯正海丰福佬话。
       七、海丰(汕尾)是块语种丰富的宝地。分布福佬话客话尖米话军话白话畲语六个语种。广东省境内流行的三大方言——白话福佬话客话,海丰这里也流行。


该贴已经同步到 新叶的微博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学佬话、福佬话、河洛话
[文化天地] 古今平仄新论
[文化天地] 吊颔
[文化天地] 对联体诗对影三人集
[文化天地] 研磨汉语新诗律 概论格律体新诗
[文化天地] 从一朵鲜花对仗又来学校说起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05: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4-9-16 11:23 编辑

闲聊白话福佬话客话之贰
                                                                罗志海
20130721海丰话365
       八、我自我标榜是正宗广东人,是广东省三大族群的后裔,这绝对不是要抬高自己,更不是有意去踩别人。仅只是想以此身份,站在公允的、不偏不倚的立场,散文式地评说白话福佬话客话。
       九、海丰俗语:“客人有工课。Keh48 nang5 u61 kang1 kue3.客家人有功夫,有料。”客人从闽西宁化石壁出发,离乡背井漂泊他乡后,牢记祖公遗训:“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于是,他乡客人,仍旧自称客人,讲客话。
       闽南人从闽南漳州厦门泉州迁徙到粤东潮汕海陆丰后,改称福佬人,讲福佬话。
       我祖公是闽西客人。我们后裔子孙却丢了祖宗言,不讲客话,成了地地道道的福佬人。但我们牢记,我们祖公是闽西客人,不是闽南人。
       在海陆丰,与罗姓一样的福佬人,来自闽西客话区的,还有姚姓、黄姓等。姚姓族联:“连城世泽,石壁家声。”连城石壁赫然其中。
       十、客人是古代中原人吗?中原黄河流域有人讲客话么?据2007年最新方言调查研究成果,中国两岸三地总共有九省区分布客人,讲客话,分别是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海南江西四川台湾香港,加上海外华侨华裔讲客话的人口,总共4400多万人左右。中原没有人讲客话。如果客人是中原人,理应讲中原话才是。不讲中原话,就是丢了祖宗言。
       十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九省区客人祖公来自福建闽西宁化石壁,不是直接来自中原。于是乎,为了圆来自中原的说法,又有人提出石壁是客人的中转站。
       我们罗厝围族人逢年过节祖公忌辰要祭拜祖公。每隔若干年派人回闽西连城祭祖。今年清明后,祖长zok84 dio~2亲自领着几个族人驱车前往连城祭祖会亲。难不成族人祭拜的是中转站公?会不会太搞笑啊?!
       十二、我认为,中国九省区客人来自石壁,石壁客人来自中原。石壁客人已经丢了祖宗言。
       石壁客人和九省区客人不是同一概念。石壁客人是祖公,九省区客人是后裔。
       通俗地说,后裔有祖公,祖公也有祖公。
       十三、其实,潮汕海陆丰福佬人的祖公的祖公也来自中原,但福佬人从不挂在口上,以显示自己正宗中原人的身份。那是福佬人笨笨的,没心机。
       十四、中国十几亿汉族人,填写履历表时,都会端端正正写上“汉族”二字。大凡汉族人,都是古代中原人的后裔,只不过有的有七八成古代中原人的基因,有的仅有两三成基因罢了。
       十五、九省区客人很精明,特团结,抱团夸自己是中原人的正宗后裔。相反,潮汕海陆丰福佬人却笨笨的,傻傻的,忙着内哄,内斗,从不声称自己是古代中原人的后裔。
       不是吗?一提起潮汕话,海陆丰福佬人就特别来气。谁跟你潮州人是一家人。我们祖公是闽南人,不是潮汕人。我们讲海陆丰福佬话,不讲潮汕话,更不讲潮州话。
       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人也如是说——我们是潮州人,不是你们海陆丰人。
     一样的中国米,一样的华夏水,却养着两种性情不同的人——客人和福佬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05: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4-9-16 05:20 编辑

闲聊白话福佬话客话之叁
                                                                              罗志海
20130820海丰话365
      
       十六、据网上载——
       唐初,由湖南地区南下的武陵蛮经由湖广而进入泉、潮地区,并与当地民众发生矛盾,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蛮獠啸乱”,造成闽、广震动的严重后果。唐王朝便于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派遣左郎将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事的身份,率领中原府兵3600人及将领123员入闽平乱。之后,又由陈政之母魏妈及陈政之兄陈敷、陈敏率固始援兵58姓入闽救援,总数应有万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前后历时四五十年之久,作战数百次之多,总算基本平定了这次“啸乱”。这两批入闽中原民众,据统计共有87姓。
      据网上载——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朝廷颁诏立漳州,领漳浦、怀恩二县,后又划泉州之龙溪,汀州之龙岩属之,形成上郡。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进阶为中郎将右鹰扬卫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尉兼朝散大夫。魏太母时已91岁犹常拄杖巡视九龙江两岸屯垦之地,与河洛府兵谈心。她见府兵多有旷男,乃谕陈元光让58姓校尉部众可与当地土著蛮女通婚,并说:汝母即鲜卑巨族,嫁汝父育有汝,今唐军屯闽南,也可与蛮民通婚,足可化蛮獠之俗为冠带之伦。有了祖母的支持,陈元光大力鼓励汉蛮通婚结亲。
       据东南卫视台报道——
       福建有一个县,原本有几百个畲族村落,经过平“蛮獠啸乱”后,只剩下几个畲族村落了。可见当年战争的惨烈。
       十七、“她见府兵多有旷男,乃谕陈元光让58姓校尉部众可与当地土著蛮女通婚,”那么,蛮男哪里去了?入籍汉族?没有。蛮男多被斩杀。
       中华汉民族是个怜香惜玉的民族,蛮男被斩杀,剩下的蛮女嫁给汉人,成为闽南人的开基祖妈。
       闽南人开基祖58姓,娶蛮女(山越畲民、百越疍民)为妻。第二代闽南人,有50﹪中原血统和50﹪蛮族血统。第二代仍娶闽南女为妻,出生后的第三代,依旧有50﹪中原血统和50﹪蛮族血统。闽南人不管过了多少代,只要娶闽南女为妻,就只有50﹪中原血统。
       我觉得,客家人也与闽南人一个样。
       可见,如今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并不是纯正的中原人。
       十八、据网上载——
       关于客家这一民系的形成期,有不同的说法,早的追溯至西晋的“八王之乱”,晚的则认为至明清时期才形成。经过多次讨论,目前比较得到公认的有两说,“一是南宋说。此说论者认为,唐末两批中原移民入闽,到达闽赣结合部的福建宁化石壁,因移民数量超过当地民众,形成人口的优势,再加上封闭式的地理、经济文化,客家先民以其优势的力量,在此既稳定而又杂处,相互掺和,相互影响的环境里,经过数百年的孕育,产生了一种新的形态——客家特征,便宣告客家民系的成立。当然,在北宋,客家民系的各种特征不是很丰满、完全的,但到了南宋,公认的客家民系已形成了”(刘善群:《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探讨》,载《石壁之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种看法认为客家形成于元末明初,其依据是此时客家人已有了生活的共同地域,客家的大本营已在粤东、粤北形成;客家方言已形成;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乃至民间信仰等趋于一致。从而客家人把自己与非客家人加以区别(冯秀珍:《客家文化大观》上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这两种看法均有其一定的依据,但比较可靠的应为后者。
       十九、据网上载——
       据方言学家研究,闽南方言形成于唐代中期并在唐末五代基本固定下来,此后并无多大变化,因而闽南方言中,保存了比较多的上古音和中古音。闽南方言中有文读音与白读音,其文读音,据认为接近中古《切韵》系统,实际上是中古时期在中国广大地区使用的“通话”,即河洛话。
  客家方言形成的年代较晚,据方言研究学者的看法,其形成年代当不会早干元代,由于中原地区在唐宋以来,语言发生了变化,因而晚迁徙的客家所带来的中原音与唐初迁徙的闽南人的中原音之间便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从其语音词汇与普通话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客家方言比闽南方言更接近于普通话。而闽方言,不论闽东、闽南、闽北均属于十五音系统,显然其形成期也均早于客家。由于客家所居住的山区原为山越的居住地,因而客家民系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山越土著民众,客家方言中也就保留了数量更多的畲族方言、词汇。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05: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4-9-16 05:42 编辑

       二十、据网上载——畲族语言可分为山客话、东家话、活聂话三种。……这里所讲的“畲语”,指的是“山客话”,汉人称之为“畲客话”。……此畲语与汉语客家话接近,是一种归属有争议的语言,汉族学者认为就是由客家话演变而来,是汉语的一个特殊方言(持这个观点的学者以罗美珍代表);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05: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4-9-16 05:48 编辑

转帖
                    也谈""""
                              武溪軒主人

       在一些海丰乡土乡音书刊里“打”与“拍”被混用的现象很严重,而方言专家学者们也未有正确详细的考证。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谈谈我的看法。
       人们长期认为“pah4”是由“打”训读来的,如罗志海在《海丰方言》里就做过一番“考证”,他确立的训读规律是:"dêng2、da2、dah4、pah4”,最终得出“pah4”是“打”训读来的。不过,这个规律是错误的。“打”读“da2”是由“撻”训读来的。《康熙字典》:“《正韵笺》:‘打字通音当作都那切… …’按打与撻同义,杨慎曰:《尚书》撻音入声又转上声,俗用打为撻,然从撻转音亦未合,今读德马切,答上声为正”。海丰话里没有这个训读。海丰话里“打”只是由本音“dêng2”变调为“dêng3”,如“打心肝”;“撻”则沿用至今,如“撻手底”,只是因为受现代汉语的影响,人们在书写时凡“撻”均误写为“打”。
       “pah4”的本字就是“拍”。罗志海曾以“拍”的本音读“pêg4”来否定,但海丰话中本音读“êg”韵的“伯”、“怕”等字都训读为“ah”、“a”韵。“拍”由“pêg4”训读为“pah4”不是更符合训读规律吗?为何要绕一个错误的大弯去硬套“打”作为“pah4”的本音?至于为什么有“打铁街”、“打铜街”而无“拍铁街”、“拍铜街”和“拍手称快”的歧义以及政府布告、机关文件等从没有出现“拍倒”、“拍击”、“拍官司”等词组那更是不能作为论据。这些都是被圈死在了北方语系里。自元明起,政治中心在北方,文人学士们接受的都是以北方语系为标准的官方语言文字。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拍铁街”、“拍铜街”应写为“打铁街”、“打铜街”才规范。“拍手称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末凌蒙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比海丰话晚好几百年,所以不能作为旁证。现代的政府布告、机关文件等更是免谈。
       海丰话是唐宋时流传下来的,保存着很多古汉语词汇,其发展方向与北方语系是不相同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烧水”而不说“热水”;说“洗面”而不说“洗脸”;说“食饭”而不说“吃饭”等等,这些例子比比皆是。若按现代汉语来定义,这些都不成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05: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4-9-20 05:27 编辑

回复武溪軒主人《也谈"打"与"拍"》  

       BY  罗志海

         武溪軒主人在《也谈"打"与"拍"》中说:‘人们长期认为“pah4”是由“打”训读来的,如罗志海在《海丰方言》里就做过一番“考证”,他确立的训读规律是:"dêng2、da2、dah4、pah4”,最终得出“pah4”是“打”训读来的。不过,这个规律是错误的。“打”读“da2”是由“撻”训读来的。’
http://www.54ckr.com/forum.php?m ... amp;extra=#pid13034
        我在这里想对武溪軒主人说一声,你武断,错的是你,不是我。请容我细细道来。
        一、《矩宋广韵》引述如下:
广韵迥韵都挺切又都冷切:打,“擊也”。
广韵锡韵先擊切:擊,“打也”。
广韵陌韵普伯切:拍,“打也”。
广韵陌韵莫白切:*扌百(左右结构)*,擊也”。          拍一.jpg
       打是上声字,其余三个字是入声字。海陆丰福佬话这四个字音分别是——打dêng2(音顶,文读音),打dêng3(音叮,白读音)。擊geg4(音激)。拍peg4(音碧,文读音),拍pah4(音泊脚车的泊,白读音)。 *扌百(左右结构)* meg8(音陌,文读音)。
       以上,擊与打相互释义,擊就是打,打就是擊。拍与是同一个字,书写不同,再加上声母有别,拍声母p, 声母m。据《广韵》,中古音打擊互为本字,拍*扌百(左右结构)* 互为本字。拍*扌百(左右结构)* 是打擊的本字。
      二、查《矩宋广韵》:
广韵合韵都合切:撘,“打也”。
      据此,撘dab4是打dêng2的本字,但同样与下面第四点存在撘dab4不可能训读成da2的问题。
      三、查《矩宋广韵》:
广韵曷韵内他切:撻,“打撻”。      
      据此,打dêng2撻dag8互为本字。
      四、再按武溪軒主人所提供:
‘《康熙字典》:“《正韵笺》:‘打字通音当作都那切… …’按打与撻同义,杨慎曰:《尚书》撻音入声又转上声,俗用打为撻,然从撻转音亦未合,今读德马切,答上声为正”。’
      上面文字解读如下:
      1、上古时代,打与撻是同一个字。打是简写字,撻为繁写字。
      2、杨慎是明代文学家,属于下古时代人。他注意到上古史书《尚书》已将撻dag8训读成打dêng2,同时质疑“然从撻转音亦未合,今读德马切,答上声为正(然而从撻dag8训读成打dêng2不合情理。打,明代读音da2。)”。
      3、“《尚书》撻音入声又转上声”不能译成《尚书》撻音dag8又转da2,因为中古韵书《说文》《广韵》《集韵》只收入打dêng2的音,并没有收入打da2的音呀!
      五、查《辞源》:
打dǎ:“都挺切,上,迥韵,端”、“德冷切,上,梗韵,端”。
撻tà:“他達切,入,曷韵,透”。
      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借用汉字书写、北方语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注音来传递军事情报。这是普通话的前身。打在元朝时是常用字,撻是冷僻字,分属不同的字音。
        据下古韵书《辞源》,打,中古音都冷切或德冷切dêng2跨越式训读成da2,再训读普通话dǎ。撻,中古音他達切dag8训读成tag4再训读成普通话tà。撻不能训读成da2也就是不能训读成普通话dǎ一目了然。
    现代汉语和全国各地汉语方言,是吃着《广韵》的乳汁长大的。下古辞典《辞源》是《广韵》和古代汉语的忠实记录。
       六、现代汉语表示吃的动作,有不同的字,如:吃喝饮吸吞。它们各有各的发音,是同义词或是近义词。擊拍*扌百(左右结构)*撘撻是入声字,表面上有的是打这个上声字本字,有的互为本字,但说到底,这与现代汉语吃喝饮吸吞情况相类似,是不同的字,有不同的音,是同义词或是近义词。
      七、上面提到上古音中古音,那么,下古音是什么样的概念呢?
      下古音的概念不好说,不好概括。但闽南话潮汕话海陆丰话属于下古音是肯定的。中古音与海陆丰下古音的主要同异点有:
      1、中古音与海陆丰下古音都有八个声调。
      2、海陆丰下古音有-h尾韵部和鼻化音韵部。中古音没有-h尾韵部和鼻化音韵部。这两种韵部属于文白读中的白读音。例如:
中古音——拍peg4  打dêng2  咬ga6    闲hang5  天tiang1  圆iang5 (文读)
下古音——拍pah4  打pah4   呐na~h4  闲ai~5   天ti~1    圆i~5   (白读)
      海陆丰下古音是中古音的传承。上面文读注音既是海陆丰下古音,又是中古音,文读注音中古下古略有差异。海陆丰下古音产生的时间比元朝北方语系基本稍前,字音或多或少掺杂着北方语系因素。海陆丰话既是下古代汉语,又是现代汉语。
      八、打dêng2>dêng3>dengh4、打dêng2>da2>dah4>pah4训读音考证如下:
打dêng2中古音,文读音。
打人dêng35 nang5。打dêng3,白读音。dêng3是dêng2的声调训读音,同时也是读字旁tag84 ri71 bai~5而来的。钉钉仔dêng35 dêng1 nga~2和蚊仔叮人nang23 nga~2 dêng35 nang5中的动词钉叮都读dêng3。同理,以前认为有音无字的¤人dêng35 nang5的¤,是动词,本字是打。读字旁,钉叮打都带有字旁“丁”。打dêng3是罗志海1995年在方言界的首次考证。
打下科你。dengh48 e71 ko7 li23..拳击你一下。打dengh4,白读音。
打击da23 geg4。打da2,文读音。
打酒dah48 ziu2买酒。打dah4,白读音。
打人pah48 nang5。打pah4,白读音。
      以上训读,循着以下两条路径完成:
      1、打dêng2>dêng3>dengh4。
      2、打dêng2>da2>dah4>pah4。
      九、结论:
     1、打dêng2与撻dag8,上中古音是同一个字,互为本字。打是简写字,撻为繁写字。dêng2是dag8的训读音,也可以dag8是dêng2的训读音.
      2、下古音,打dêng2可以训读成da2。撻仍读dag8,不能训读成da2。
      3、武溪軒主人 “打”读“da2”是由“撻”训读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撰写论说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我觉得武溪軒主人《也谈"打"与"拍"》一文,论点有创意,也有论据,但缺乏严谨的论证过程。一篇论说文,有了严谨的论证后,证明论点是对的,就要坚持,就要发表。反之,就要放弃。或是修改论点后,继续收集论据,继续严谨论证,直至瓜熟蒂落,无懈可击。有时会出现开头提出反对他人的论点,经过论证后,反倒会倒戈相向,支持他人的论点。
      总之,不经过论证,也就是不经过大脑,就断然否定人家的成果的做法,不足取!还有,武先生提出的论据,是瑕疵论据,放在法庭上辩论,会败下阵来,法官肯定不会支持。当然了,我这是在打比方,万莫介意。
      武溪軒主人是个年青人,富有精力,富有研究精神,且对海陆丰福佬话情有独钟,赞!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05: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4-9-16 17:10 编辑

         拍*扌百(左右结构)*是本字吗?          拍一.jpg
                                罗志海

20140915
海丰话365

广韵迥韵都挺切又都冷切:打,“擊也”。
广韵锡韵先擊切:擊,“打也”。
广韵陌韵普伯切:拍,“打也”。
广韵陌韵莫白切:*扌百(左右结构)*“,擊也”。
        人们老是认为,拍是打本字,依据是上面“广韵陌韵普伯切:拍,‘打也’。”,但是,有了上面“广韵陌韵莫白切:*扌百(左右结构)*,‘擊也’。”之后,拍,摇身一变,成了*扌百(左右结构)*的异体字。
        如果,拍是打本字,也就可认定,*扌百(左右结构)*是擊本字。
       真的是本字么?
       而更进一步的是,拍和*扌百(左右结构)*这两个字,是用打和擊释义的。换言之,打和擊是基本义。基本义的用字是什么字?是本字还是非本字?
发表于 2014-9-16 06:37:08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志海大哥真早,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06: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4-9-21 09:13 编辑

20140915海丰话365
由“打擊拍*扌百(左右结构)*撘撻”谈起之          拍一.jpg
                                                                     罗志海
       一、打擊拍*扌百(左右结构)*撘撻是同义词或是近义词。
       那么撻dag8,能否跳崖式训读成打da2么?
       答案是否定的。
       跳崖式训读——一个带有-g,-d,-b尾的入声字,在声母不变的情况下,训读成不带-g, -d, -b尾的非入声字就叫跳崖式训读,这种训读的特点是,声母不变,韵母不同,声调近似。这种似是而非的训读一直以来不为人们所认可。例如:
       撻dag8→打da2
       (注:跳崖式训读是罗志海在方言界、学术界最早提出来的学术名称,现予以记录在案同时在网络上发表。2014年9月15日)
       《广韵》收字,实质上是遵循了一字一音的原则,综合中古时代,国内各地方言读音和方言字确定的。就连拍和*扌百(左右结构)* 拍一.jpg 也是分成两个字来收录。所以当时,撻dag8是不可能训读成打dêng2的,更不可能训读成元明时代下古汉语的打da2的。可以肯定,打擊拍*扌百(左右结构)*撘撻同时收录入《广韵》,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即本字与非本字关系)。
       这一字一音的原则,至今闽南话海陆丰福佬话仍适用。
       《广韵》收字,也收入一字两音或三音的字,这些多音字,是当时人们认可的。
       二、打擊拍*扌百(左右结构)*撘撻本字考证是一场闹剧。
       浅显地打个比方。有一个男子,叫“打”,他的父母是谁?不知道。后来,四个跟“打”年纪相仿的男人“拍*扌百(左右结构)*撘撻” 跑出来说自己是 “打”的父亲(本字)。这叫一儿多父所生,可能吗?唯有一个叫“擊”的男人还好,是来认兄弟的。
       擊拍*扌百(左右结构)*撘撻,是入声字,也就是姓入。打,是上声字,也就是非入声字,不姓入。五个姓入的先生,跑来与一个不姓入的先生认亲。这是很搞笑的。     
       三、相对于一字一音原则,衍生出文白读对照。如:
中古音——拍peg4  打dêng2  咬ga6    闲hang5  天tiang1  圆iang5 (文读)
下古音——拍pah4  打pah4   呐na~h4  闲ai~5   天ti~1    圆i~5   (白读)
       文白读对照的读法,也就默认了一字可以多音。
       那么,下古音带-h的入声韵母和带~的鼻化韵母是从哪里来的?是闽南人的开基祖妈带来的。
       四、唐朝大军进入泉、潮地区, 历时四五十年之久,作战数百次之多,平“蛮獠啸乱”。战争惨烈,惨不忍睹。
       古代战争都有一种模式——斩杀敌人男丁,使之死;强奸轮奸敌人妇女,并娶之为妻,使之活。
       网上载,“陈元光大力鼓励汉蛮通婚结亲。”这是一种美丽的说辞。
      从当代法律的角度上看,杀人填命和强奸犯要严惩。但古代战争时期,杀死敌人,就能成为英雄,多杀敌人就能成为大英雄,成为千古美谈。而强奸轮奸敌人妇女,并娶之为妻,使之活,这种善行,只能尘封,不能启齿,更不能成为千古美谈!
       呜呼哀哉!
       五、细细分析,文白读对照中的文读音,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中原音,据此,我们闽南人从父系社会的角度,可以认定自己是正宗的中原人。但其中的白读音,却来自蛮族语。

发表于 2014-9-16 10: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好
发表于 2014-9-16 10: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罗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庄海君 发表于 2014-9-16 10:15
早上好

早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0: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平则鸣 发表于 2014-9-16 10:44
长知识了,罗老师

欢迎再次关注本帖
发表于 2014-9-16 10: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叶 发表于 2014-9-16 10:46
欢迎再次关注本帖

好贴必须关注,再接再厉,期待佳作!
发表于 2014-9-16 14: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7: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平则鸣 发表于 2014-9-16 10:55
好贴必须关注,再接再厉,期待佳作!

谢谢鼓励!我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7: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庄海君 发表于 2014-9-16 14:42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7: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庄海君 发表于 2014-9-16 06:37
志海大哥真早,学习了

夸奖了,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