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尾日报记者 庄小杰 海丰四季社戏不断,八节弦歌悠扬。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在海丰的文化干部队伍中,至今仍精神矍铄,健笔凌云的蔡廉,余热尤炽。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参加海丰县文工队,又担任海丰县西秦剧团编导、海丰县文化馆副馆长,一直干到1994年退休;还被聘任为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他致力于海丰文化工作,编辑《海丰文艺》,经常下乡辅导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清清淡淡。他通音律、工曲牌、谙民俗,扎根在这片文化丰厚的乡土中,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近年来,蔡廉又如井喷一般地创作、编辑、整理出版了《海丰民俗乡情拾锦》、《海丰民间故事》、《海丰八音乐曲》、《莲花山传说故事拾珠》和《漫游莲花度假村》等书籍。这给民俗专家们提供了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史料,为海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八音记忆库并整理出版《海丰八音乐曲》
在海陆丰流传着一种古老且风格独特的民间音乐——八音。在我国音乐史上,“八音”通常是指周秦时期,把乐器按制作材料而分“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在古乐的千年发展史上,由古中原传入的乐曲,延展至海陆丰,在广东形成“四乐同盛”的独特景象。广府的粤乐、潮汕的潮乐、客家的汉乐及海陆丰的八音,可称为广东四大乐。海丰八音,属丝弦乐,乐曲俗称“弦诗”,是具有群众性的演奏形式。
前年,蔡老师经多年的积累、搜索、整理,和美籍华人画家蔡月胜共同出版了《海丰八音乐曲》一书,共收集了《柳青娘》、《千家灯》、《踏雪寻梅》、《吹箫引凤》等69首曲牌。他自从青少年时代便通音律、善乐器。那个年代,每逢过年过节,四乡六里盛行演社戏。他的家乡新北村几乎一年到头都有演戏,耳濡目染,加之潜心学习,竟无师自通,无论打击乐还是管弦乐,什么乐器都如鱼得水,样样精通。甚至可代替八音鼓手参加社戏演奏。参队不久后,他便被送去陕西学习西秦戏编曲,有系统地进修编曲、导演、演奏等戏曲专业知识,那时便开始有许多曲牌烂熟于心,建立了“八音记忆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海丰剧团演出的《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移植样板戏,他便是该剧编曲的主创者之一。
日前,记者采访了蔡老师,请他谈一谈如何搜集、整理出版《海丰八音乐曲》,有什么体会能与大家分享!他说,“八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海陆丰两县就有三个稀有剧种,这些戏曲音乐与当地的“八音”乐曲,现在所奏的弦诗,一些是戏曲场用音乐,亦有笛套。清末时期,海丰“八音”非常丰富,几乎全县普及,并遍及海陆惠及港澳地区,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就海丰而言,每个村落,普遍都有乐手,普遍都有“八音”班,几个人凑在一起,总是演奏不停,也有单人单件,独兴自娱自乐。就这样世代相传,有的靠口传、有的靠耳传、有的凭指点,一代传一代。
据说,清乾隆十三年,由饶平金石商詹氏家族师承福建诏安乐班,传于子孙,因经商举家迁入海丰公平而带来了“八音”。蔡老师在搜集、整理曲牌时,本来已经有了一首《浪淘沙》,但发现公平原八音乐手郭木城也有《浪淘沙》的曲牌时,他便和郭木城联系上了,仔细询问曲牌出处。最后他不辞劳苦前去记录曲谱,并且同一曲牌、不同演奏速度的两首《浪淘沙》一起整理出版。就这样整理出版的《海丰八音乐曲》,是他为海丰人民所奉献的“非遗”宝贵资料。他认为年过古稀,经历颇多,在文化部门工作了“一辈子”,一些有用的资料虽然烂熟于胸,如果没有把它拿出来献给文化事业,那便成了烂在胸中。因此,为了不致使古曲湮没,在有生之年,整理出版是一件文化乐事,代代传承。
拾锦浓郁的海丰民俗乡情
翻开《海丰民俗乡情拾锦》一、二册,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民间风情,节令习俗、小食风味,俚语歌谣等,乱花渐欲迷人眼,精彩纷呈,让人生发出:这就是咱家乡的映画啊!
在蔡廉编著的《海丰民间故事》、《莲花山传说故事拾珠》等书中,另一作者蔡月胜先生系美籍华侨著名画家、企业家、汕尾市政协委员、荣誉市民。他出生于海丰县城,从小到大,浸透乡土民俗文化,抢救、启动“千秋”,修建“玉蟾宫”、“仙人洞”、“擂咸茶”等民俗景点。蔡廉和蔡月胜是海一中同班同学又系同宗,在创建海丰莲花山度假村中有缘重聚,兴趣相投,共同研讨民俗乡情,合编此书。由于编写的内容通俗易懂,又是身边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阅读起来亲切有趣,广受欢迎。
从《海丰民俗乡情》中,可以看到“曲班”、“八音”、“狮班”、“千秋”等民俗文化遗存,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蔡廉跟记者谈起海丰一种古老的文化活动——“千秋”。千秋相传起源于春秋,到宋代后,走向民间,成为民间文化体育活动。“荡千秋”,海丰人俗称“拂千秋”,是海城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宵节期间,特别是附城镇高田社田仔口的“拂千秋”成为热点,两人在千秋架上展开歌喉,进行对唱、轮唱、曲目有《十二月歌》、《百鸟歌》、《百鱼歌》、《戏文歌》等。为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复活”古老的文化活动——“千秋”,有一年的元宵节,在他的协助下,蔡月胜在莲花山再次启动,由原来竹木架,改为铁架,由原本的人工推动改为电力制动,请老歌手当教唱,培训男女新歌手,新编歌本,在庆典会之后,晚上进行表演,人们为了重新欣赏荡千秋的场景,纷至沓来,蔚为壮观。
人文蔚然,地理风光,蔡廉笔下的莲花山旅游风采篇,无不令人发出对壮丽山川的赞叹,激励人们爱国爱乡,热爱生活。他在《娃娃鱼谭》一文中,描写了这一古老物种的现状,同时也在进行一次科普教育,提高人们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使之在莲花山水潭中安全地繁衍生息,从而提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物种,为莲花山区物种多样化作出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