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据深圳市相关部门透露,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近日已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意味着合作区发展的蓝图正式完成。多位受访人士昨日向南都记者分析认为,作为中国又一典型的区域经济带,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将对两地经济长远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蓝图厘清方向和指针
一位接近深圳市政府的人士昨日向南都记者透露,省政府对规划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合作区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开发建设,把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深圳科技[-1.45%]产业拓展支撑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和现代产业新城。
据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合作区将努力打造“产业高地、生命绿洲、未来之城”。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昨日接受向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从提出动议、双方合作、签订协议到省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四五年时间里,深圳和汕尾在体制、机制的对接上逐渐磨合成熟。“眼下整个深汕特别合作区已经可以正式按照省政府的规划即启动。如果合作得以顺利进展,不管是对深圳还是汕尾的经济发展都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陈鸿宇说。
“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立已经好几年了,广东、深圳和汕尾也投入了不少精力、财力、人力,但目前效果甚微。主要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怎么完善总体规划的问题。近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 2030年)》,可以说这是迟来的动作,对合作区来说也是重要的政策基础。该规划的通过,确定了该区的功能和总体发展目标,也让相关方,包括行政人员和投资企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蓝图思路,这对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针。”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昨日向南都记者坦言。
拉动区域经济
南都记者翻阅数据看到,截至9月底,深汕特别合作区今年共引进项目55个,投资额479亿多元。其中2014年度新增动工项目已有21家,投资总额201.65亿元。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作为中国又一典型的区域经济带,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将对两地经济长远发展带来正面影响,并将为旅游业、服务业、农林产业等领域带来大批投资机会。
“一方面深圳需要新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汕尾需要强有力的增长极带动。双方都有内在的、取得优势互补的迫切要求。这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陈鸿宇表示,“由于整个深圳的行政边界之内开发强度已经相当高,土地利用、资源、生态的各种约束也越发强烈。深圳还隐藏着极大经济发展能力,亟需拓展发展空间。而汕尾在红海湾的西岸线,土地平坦,交通便捷。既有深汕高速,又有厦深高铁以及其他各种陆运交通线,水运到深圳也只有几十海里,是天然的承接深圳辐射带动的平台。”
“由于该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上报的企业都是原地上的老企业。新进驻企业较少,而且大部分还在建设之中,短期内谈不上对区域内经济或者行业的影响。但由于规划起点较高,要求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区域合作、体制创新,产业优先、协同发展,合理规划、产城融合,生态和谐、绿色低碳。这种规划如果能实施将对汕尾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起到非常大的推进作用。”黎友焕坦言。
“谋定而后动,现在谋划已定。下一步,首先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扫清体制机制及思想障碍,使双方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其次,要认真做规划,使规划细化、可操作。”陈鸿宇向南都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