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滴滴打车进驻汕尾已有一段时日,市民在出行使用交通工具时也多了一份选择,除此之外,许多上班族注册“滴滴快车(专车)”,成为一名兼职司机赚取外快。记者近日发现,目前,市民对于打车软件普遍称好,但兼职做快车司机的车主积极性并不高。 出行使用打车软件 年轻人群普遍称好 市民李小姐家住市区鸿景园,她表示每次从鸿景园搭三轮车到高铁站,讲价后一般也要20元,但现在可以用手机软件叫私家车接送,她觉得方便快捷多了。“叫三轮价钱贵速度慢,这一路风沙还多,私家车舒服干净,速度还快。”李小姐如是说。 市民陈先生说:“汕尾的士都是一口价,在这里几公里的打车费,我在深圳可以坐到很远去。现在用打车软件叫车有计价器,经济又舒适。”这是陈先生回汕尾后发现的最大变化。 打车软件的便捷还体现在一些偏远路段,此前,有不少市民反映过,在市区较远的路段经常不好打车,三轮、的士要价也颇高。比如从市区碧桂园处去往火车站的不到五公里路程,搭三轮车一般需要20元到25元不等,而打的多是一口价在30到40元不等,从火车站到碧桂园亦是如此。记者从碧桂园小区内下单叫了一辆滴滴快车,到达高铁站时软件显示费用为15.3元,尔后,记者又叫了一辆三轮车,讨价还价后20元坐到了碧桂园门口,因为小区较大如果要深入小区内,则要多加5元,市民所说的打车软件经济实惠也就体现在此。 上班族加入滴滴司机行列:小赚油钱 和用手机软件叫车一起兴起的,还有兼职做快车司机这个行当。随着打车软件的普遍使用,也有不少人利用自己的“爱车”注册打车软件成为一名兼职的快车司机。在采访了几位快车司机后,记者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对于利用打车软件获得收入这件事,虽是目的之一但并不是太上心。快车司机许师傅说:“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什么都想体验一下,我有本职工作,但也喜欢开车,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有点额外的收入,我觉得很好。”但许师傅也表示对于能赚多少,并不强求。他说:“现在养车不容易,每个周末这样跑跑,主要是赚点油钱。” 目前在汕尾的打车软件主要是“滴滴出行”,它在汕尾的标准是:0起步价,最低消费9元起,司机与打车平台间有业务费用,司机收益一般在80%左右,剩下的20%则被打车软件平台收取。许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油钱每公里几毛钱,日产车车身较轻五六毛吧,车身重车型也不过七八毛,如果是新能源汽车用电行驶自然成本更低一些,光是跑市区,周末两天保守估计能赚二三百。” 从今年一月开始,记者发现,每周六都会有一条免起步价9元的优惠短信通知发送到许多打车软件用户手机里,而也有不少快车司机表示,因为这个优惠,周六下单的用户明显多了。家住金湖路的司机周师傅从2015年的12月底开始成为一名兼职快车司机,仅一个多月,利用周末他的接单量已经超过50单,他表示:“在周六,系统有人下单的提示音可以响一天,一天能轻松接到了十多单,周日没有了优惠就只能抢到几单。”周师傅让记者看了某周六他一天的收入能达到270元,在周六结束的当晚,因他出单数超过14单,系统还会发出抢单奖,奖励了30元。 此外,在春节前夕,也有不少出行“红包”发到用户手里,不过接受采访的几位快车司机都表示已回家过年,也有市民表示,“我发现实际价格较之前稍贵了,之前从东涌到二马路是30元,春节要多加10块。”还有市民也说:“春节发现显示的‘附近的车’明显少了。” 打车软件处于起步阶段 司机积极性不高 和其它大城市的移动互联网打车市场比,汕尾还处于起步阶段,受访的兼职快车司机普遍反映打车软件使用人数较少,司机积极性不高。 司机周师傅就表示自己工作日不接单:“只是周末跑跑市区,也是磨合一下新车。说实话,汕尾市区不大,跑一趟最低时候是9块,还要扣去2块多给平台,自己到手六块多,我图什么呢?”而从汕尾市区前往海丰、陆丰等地,由于路途较远,一般乘客会选择长途客运车,“还有很多拼小车的,去一趟海丰才10块,乘客找快车要60元。快车司机回来还不一定能接到单。如果能几人凑一车倒还有人愿意,但不一定有这么凑巧的事,关键是‘拼车’早有人在做了。”周师傅表示。 由于交通因素以及各种成本原因,导致了打车软件有时成本更比大中巴的收费更稍微贵一些,许多司机称仔细计算一下其实“反而亏了”。许师傅说,他下班回到家就很累了,所以他工作日不开。下雨天生意很好,但他也不出车,毕竟是自己的车弄脏了,洗一次车要30元,他跑3单才不到30元,划不来。 有分析人士称,打车软件“初来乍到”还需要适应本地的市场规律。虽然在许多城市,打车软件非常受欢迎,但在汕尾,短途的市场不易争夺,长途市场因成本原因而争夺不了。因此,打车软件应有自身的定位,并多出台优惠政策补贴司机与乘客,长期下来必能影响消费者的出行习惯,从而依赖于打车软件。“当前许多人都依赖着互联网生活,将来说不定吃喝住行都是从互联网衍生出来的。”该分析人士谈及当今互联网改变我们的生活如是说道。 (原标题:出行使用打车软件经济快捷 兼职司机积极性有待提高)来源:汕尾日报作者: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