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资讯管理 于 2014-11-25 16:19 编辑
渔歌传唱“为民楷模” ——渔歌剧《默娘》观后感及其他
从古至今,无数一心爱民,为百姓排忧解难的父母官及仁人志士,他们甘为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如天上的繁星闪耀,照亮了人心,而成为民众所尊敬和追捧的对象。正如城区近期热演的渔歌剧《默娘》中的主人翁默娘,她从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尽一己之力扶危济困的普通渔家民女,最后羽化升天为妈祖的传奇故事一直以各种版本流传至今,永远成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和传颂的人物。默娘的这种乐善好施、鞠躬尽瘁、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永远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无论在哪里、哪个时代都是社会需要弘扬的主流,而深入民心。 对于这个形象为何在民间被不断的创新、塑造,历久弥新,也正是印证了民众情感的标杆和心声,那是对于抑恶扬善、能为百姓谋福祉、追求正义、崇尚美德的一种朴素的表达和祈盼:希望有更多的如妈祖一样的父母官再现,为民造福!
那么,结合当前的形势,如何走群众路线,“默娘”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首先,该剧不仅为传承我市优秀的渔歌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其构思新颖、主题突出、情节生动、高潮迭起,再配上优美、悠扬的渔歌旋律、唱腔、舞蹈,还有气势磅礴、充满海洋气息的舞台大屏幕背景、灯光效果等等衬托,既显示了具有浓郁的渔家特色又不失非同一般的艺术塑造,体现了该剧因循不守旧、传统又创新、独具匠心地对一个千年流传至今的历史传奇人物又一次的成功创造。还有难能可贵的是,出演该剧的多数演员只是业余水平,并在刚开始缺乏经费之时,大家仅凭着一股热情、同心合力,共同为演好妈祖这个光辉形象而不计报酬,努力排练。大家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呢?他们都说这是妈祖精神的感召!并表示能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汕尾渔歌而感到光荣。因而,演员们拧成一股绳,苦练了整整半年之久,并在近期正式公演,连演数场,场场暴满,果然产生了十分轰动的社会效应。一位市民观后说,平时很少听到有人唱渔歌,没想到这么好听,而且还能登上大雅之堂,真是了不起!许多观众被默娘为救民于难,祷雨济民、治病消灾、焚屋引航等诸多慈悲善举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而剧中默娘对于那位贪官县尹步步拷问的情节,再一次把剧情推向了高潮。当默娘正气凛然、痛指县尹过去的种种不良行为,逼问得他一时无法招架、如热锅上的蚂蚁,到最后醒悟反省、自惭形秽的情节——他们一唱一答,环环相扣,表情生动、逼真,赢得了观众们会心的笑声和阵阵热烈的掌声!人们既为默娘的刚正不阿、直指肺腑的陈述,和县尹最后的悔改而拍手称快,又体现了人心所向,如何为民与做官,尽在剧情中! 由此想到,如果把我们汕尾这个环海城市比喻为一个巨大贝壳的话,那么,傍海而生的疍家人就是这个贝壳里面的一颗珍珠,没有她,我们这个海滨之城将是多么的单调——渔家的民俗风情与特色,不仅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她那大海般顽强拚搏、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予了我们地方文化以相当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色彩,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弘扬。据了解,《默娘》的两位编剧,林汉齐和钟训成,当初创作该剧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汕尾渔歌,并以此引起更多人关注和重视疍民今天的生活状况等问题。 那么,渔歌剧《默娘》的故事,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走群众路线,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在重视疍民的原生态渔歌发展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如今,由于海洋的污染和滥捕滥杀等现象愈发严重,使得渔产量逐年锐减,渔民的生存状况也日愈艰难。一方面,捕鱼的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提升,另一方面,渔迅日趋枯竭,这使靠海为生的渔民颇为艰难,搞得有的人甚至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我们该如何以实际行动去帮扶渔民、想办法解决他们在生活、生产上的各种困难呢?
希望有关方面在大力弘扬疍民渔家文化的同时,更要切实地关注他们的民生民计,除了贯彻执行好党和政府对渔民的优惠方针政策之外,针对他们所存在的诸多客观困难,也要给予协调和帮助。比如尽量帮助更多的渔民适应陆地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扶持和引导他们挖掘自身的潜能,开发人工养殖、创办一些渔产品加工之类的特色产业,以带动渔村经济的发展,通过采取一些有力的改善措施和投资建设,以达到逐渐脱贫的效果。(郑冰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