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厂毫无异味的秘诀
近些年,大陆不少城市去台北学习垃圾处理经验。同样是垃圾焚化厂,为什么台北市可以做到毫无异味,污染值长期低于指标呢?
北投垃圾焚化厂的秘书胡坤智介绍,秘诀还在于严格细致的管理。焚化炉的主坑是最大的“臭源”,所以必须严格密闭;垃圾车一旦漏水,就会臭气熏天,所以厂里规定,一次漏水司机就记过,两次就直接开除;每天要对厂周围的道路做一次全面清洁;每台垃圾车每天必须洗一次车……
魔鬼在细节里,如果没有面

面俱到的考量和管理,哪怕再先进的技术,也很难让垃圾焚化厂变成“大众情人”。北投垃圾焚化厂还花了许多心思,比如给大烟囱画上赏心悦目的图画,在门口竖电子标识牌,让居民随时可查污染指数,同时还在网络上公布这一数据,接受市民监督。厂里还设有一个私立幼儿园,从家长愿意送幼童来上学,就可以看出他们有多放心。 垃圾焚化厂是公营单位,每年市政府为此要花多少钱呢?答案是,不必花钱!焚化垃圾的过程可以发电,卖给电厂每年可以获2亿多元,加上台北市环保局向市民征收的垃圾处理费,已经超过了焚化厂每年3亿多元的投入。“垃圾焚化厂做得好,是可以盈利的”,北投垃圾焚化厂的工程师顾志康说,一些民间运营的垃圾焚化厂,可以做到12年收回成本。
有设备没观念也白搭
是不是有了好的垃圾焚化厂,城市垃圾就自动一扫而空了呢?陈龙吉说,如果没有居民配合和社会环保观念的跟进,问题就只解决了一半。
早期发生过这样的事:有居民把汽车钢圈、电缆等丢到垃圾里,导致焚化炉出现“烧结”,整个炉子被卡住。所以,如果市民没有做好垃圾分类在先,垃圾焚化厂就没法正常运转。
台北市从上世纪90年代起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也很艰难。居民需要习惯把垃圾分类,装在特制的袋子里,在固定的时间交给垃圾车,而这个袋子他们还要花钱向环保部门买。一开始,常有怕麻烦或不愿花钱的居民偷偷把垃圾丢在街头,环保部门人员就和里长们一起上街监督,发现有人乱丢垃圾先劝谕,若坚持不听就开罚,长期坚持之下,风气才慢慢转变。
环保教育则要从小孩抓起。陈龙吉说,当时每个学校都选“环保小局长”、“环保小署长”,小朋友回家跟阿公阿嫲说“你不能乱丢垃圾”,大人也跟着改变;这些小朋友长大变老板,为人父母,环保的观念就会传下去。
台湾的垃圾处理系统从无到有再到成熟,足足花了20年。陈龙吉认为,以大陆的执行力,这个过程可以缩减。他回忆20多年前带瑞典环保部的人游台北,上山时发现只要沿着垃圾走就不会迷路,心里很懊恼,结果瑞典环保部长跟他说:“别急,我们以前也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