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59|回复: 3

[文学] 【周末诗会】008期:冷梅的诗与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31 1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庄海君 于 2015-5-31 10:08 编辑

冷梅.jpg

    冷梅(冷煤),原名刘文芬,1969年12月生于鱼米之乡梅陇平原,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一级创作员;主张诗歌应有形象性,反对说教式的诗歌。著有诗歌评论集《请原谅我的浅陋》(文联出版社),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人》、《百年阅读经典》、《2002诗歌选》、《广东青年诗选》等30多个选集,多次在全国获奖。现居广东汕尾。


【冷梅的诗】穿越岭南(组诗)

◎秋风,一片落叶击伤土地

秋风一旋,一片树叶俯冲
脚下的土地在喊痛,铁蹄自中原而来
秦汉的刀剑,穿越竹简,挟带编钟古磬的风暴
五岭裂开,排成宫商角徵羽

赵佗的酒杯跌落,飞舞的长袖凝滞
青铜贯穿旋律的通道,抵达祖先的血脉
无数蝴蝶,于庄周的梦里起飞
捎着黄河长江的涛声,美丽了整条珠江

韩愈,苏轼,一路忧愁
也像悲秋的落叶飞舞而来
更多的人摇着八闽的橹歌
或沿着珠玑巷南往,中原之风吹乱了
南方的青石板和鹅卵石,一泓湖水
收藏土地的痛楚,也收留落叶的梦想

◎海风掠过海面

掠过海面的风才是海风
穿过海风的是海鸟,海船,抑或是雷电
我无法抵抗你的召唤,即便是超强台风
也要虔诚信仰,你就是我的宗教

达摩祖师,乘风渡海而来
山川沐浴禅宗的光辉,深入菩提树的脉络
六祖慧能,怀揣禅宗衣钵,闯荡风云
《金刚经》若莲花绽放,芳香大江南北
岭南的精神家园,越发草木葱葱鸟语花香

还有林默娘,穿云渡海,乘风——破浪
为迷航的舟楫指明回家的方向
天后圣母的传说,深入我们的细胞
生活的细节充满温馨
每当海风响起,心中就竖起一盏航标灯

海风是所有宗教的宗教
没有海风,天堂肯定更加遥远

◎海上丝绸之路


没有驼铃,沙漠于山海之外歌唱
五岭的山峰,无法阻挡丝绸的舞蹈
没有翅膀的帆船,却拥有飞翔的梦想
瓷器的光芒照亮航线

一片铮亮的时光,连同贪婪的目光
运送出海,波浪扬起一面面旗帜追赶鱼群
鸥鸟栖落岁月的枝头,谛听远方的呼唤
一些荣光,穿越马六甲海峡
一些梦想在海岛附近沉没或搁浅

多年以后,凌波而至的海盗
为我们送上鸦片和枪炮

◎天国之梦

洪秀全揭竿而起,金田成了历史的耀斑
光芒,在汗青之上闪烁而过
黎民以血染旗,腐朽王朝只是颤栗了一下
仿佛雨打浮萍,流水依然

天国里没有土地,罂粟花长满骨头
天京陷落,天父来不及清点金银细软
京城的朱唇黛眉黯然失色,天兵天将
消失于烽火硝烟之中

及至后来,三民主义的旗帜,插上
腐朽王朝的头盖骨。山河依然飘摇
如怀孕的妓女,结满一身悲伤
背叛家族的彭湃,把自家田契付之一炬
农友与工人一起,走出一片新天地

◎丘 陵

南岭之南,丘陵是一种注脚
走进丘陵地带,漠风和雪域高原的雄鹰
已退回边塞诗人的背囊
唐诗宋词里缺乏这种低矮的意象

海瑞越过琼州海峡,越不过那部法典的扉页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一折奏疏,改变不了一国命运
正如成片成片的丘陵,无法撑起一座高山

这里的厮杀,没有奔腾的万马
黄花岗七十二个英魂,曾经震颤这片土地
十九路军在闸北浴血抗战
鲜血染红黄浦江的时候,南京沦陷的节奏
步步逼近,一些惊魂早已逃进山城

丘陵是一种注脚
也许诠释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十三行与西关小姐

没错,这是沙面的十三行
大清帝国对外呼吸的鼻孔

海腥味熏不醒搁在龙椅上的神经
《海国图志》的思想力量,抵不过鸦片

欧式建筑,枪炮吹出来的音乐
回荡悲痛与屈辱的旋律,皇冠龙袍
裹住行尸走肉。蟋蟀,皇城根下悠荡

风雨中,骑楼娟廋,即便穿上旗袍
雪白的肌肤也暴露无遗
眼光淫荡,利箭般穿痛一段岁月
西关,同样经历痛楚的时光

西关小姐,或许与十三行无关
她们精于打扮,锦心绣口,气质高雅
一些立于时代的潮头,为这片土地呐喊
一些摇着娟扇,扭着蛇腰
旗袍的裙衩直达美臀,拽着午后的阳光
款款踱进时代的里弄

◎在香港的地铁上

我被人潮裹挟着,挤进地下运行的列车
还没有站稳,列车开始滑行
我一手抓住扶手,另一只手
紧抓行囊,茫然四顾
我们的同胞,表情漠然
我仿佛天外来客,在自己的国土上
成了出境的流浪汉

一双蓝眼睛注视我片刻
用我听不懂的语言,配合手语
示意给我让座
他来到中国,可能更需要关怀
我只好回报一个微笑,依然站着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不好意思接受他的一片诚意

我们并肩站着
直到我下车,他满脸微笑
我突然悟到,真诚,可以跨越任何国界
当年,倘若他的祖先送来的不是鸦片和枪炮
我行走在自己的国土,无需凭着护照

◎春风拂过珠江

那一年,春雷一声
岭南田园牧歌的生活,被韭菜般的脚步搅乱
珠三角成了世界大工厂,流水线流出
青春年少的梦想,成群的候鸟来来往往

春风一直猛吹,融化多年积于心中的冰雪
曾经狂吠的那只村狗,不用睁大眼睛
辨认不熟悉的身影,村庄同样亮起
灯光,通过电缆的声波,甚至
可以链接一株禾苗的根部

春风里,我收获喜悦也收藏疲惫

城乡不断躁动,心情备受机器碾压
我的青春突然与钢筋水泥有关
森林。草地。水田。滩涂
萎缩成城镇的尿布,我找不到理由
为鱼虾、虫鸟、牛羊辩护

我的许多兄弟姐妹涌进城市
身后是成片荒芜的田园
一些老人眼眶空洞,幼童在辨认过往的身影

◎那些人那些事

那些人,或许是我的兄弟姐妹
于生活的夹缝里喘息或低吟,以物质炫耀人生的人
可能把心遗落在城市的旮旯里
以青春浪费生命的人,回家时行囊空空

那些人,汗水远离庄稼,泥土亲近杂草
穿行于钢筋水泥的森林,脚步愈来愈迷乱
工厂,码头,工地,这些词语硬邦邦
诠释着平凡,诱惑无数的向往

夜总会,KTV,洗浴城,按摩房
繁华的背后是虚无,欢笑中隐藏血泪
邻居小妹走出村口的时候,还梳着两条辫子
多年以后,她的名字与色情和毒品一起捆绑

那些人,有的在商海里学会游泳
在浪花里欢笑,向着理想的彼岸游进
有的上岸后却困倒街头
彻底忘记回家的方向,亲人的挂念
站成村口的榕树,枝繁,叶茂

想起那些人那些事,一趟列车
又在梦里进站,大包小包捆着乡愁
每个站牌都写着流浪的誓言
头上的云朵映过雁影,大街小巷
我找不到同乡,遍地方言把世界隔成迷宫
心路止于迷宫的入口或出口

◎水淹死了鱼

岭南的江河有些神秘,一条鱼,抑或一群鱼
随河而下,溯江而上,不曾受到水的困扰
寻偶,恋爱,产卵,满足生命的需要
一雨池塘,鱼,依然深深依恋

湖水也是不错的选择,她们记得
曾经丰美的水草,芦花布满沼泽
还有小鸟歌舞的美姿,她们忘不了
被渔叉渔网追逐的惊险场面

水,常常在关键时刻掩护了鱼
阳光穿透水面,鱼,找到逃跑的路线

慢慢的,鱼的视线越来越模糊
看不见自己的眼泪,水浮莲霸占阳光
有毒物质填满水的细胞,鱼翅再也不能飞翔
鱼的鳃瓣完全被水塞住,鳞片簌簌脱落
她们没有葬身水底,而是集体横尸水面

一群小学生路过,不禁发出惊叫
快来看呀,水淹死了鱼——
水——淹死了鱼

◎天空降下起了盐

我的祖先来自何方,这已不重要
我生命的方向一直在岭南之南
不得不以一生的虔诚,跪在这片土地上
唱着世人听不懂的歌谣

文化之花开遍山野田园,我只想采一朵
奉献给亲爱的蜂蝶,和一头呆立田野的老牛
东江西江的水昼夜奔流,我愿意是一朵浪花
别在鱼虾的胸前。一株红豆杉伫立珠江的源头
一脸惆怅,一去不回头的江水
不再是妩媚的姑娘

突然想起那一年,赤潮蔓延,珠江口
一只海鸟放弃栖落的念头
故乡的那坵地瓜不敢露出地面
血肉里的铅镉超标,养活我祖祖辈辈的五谷杂娘
第一次掩面抽泣,比偷情被发现还难堪

在一家菜馆,一条娃娃鱼告诉我
她不能哭泣也不能歌唱,胃里塞满——盐
远古时代天空下过盐,文化底蕴深厚的岭南
如今的天空也在下盐,一条蛇被剖腹剥皮的时候
一只老鹰的翅膀失去平衡,阳光倾泻
有盐摔疼我的思想,祈望今晚
来一场暴风雨,就那么震撼大地的一场

(2015.5清荷斋)


【冷梅的诗评两章】

诗评1:流浪的诗情
冷梅

有的人用诗歌,拭亮其名字;有的人用响亮的名字,镀亮其诗歌。这就为我们拓展认识的域度,提供了不同的方式。从认识诗人到认识其诗作,是一种方式,从认识某些诗作到认识诗作的作者,也是一种方式。我认识王晓忠,可以说因其诗歌作媒,阅读了王晓忠的一些诗作之后,才知其是诗歌的流浪者。从井岗山的青青竹韵到莲花山的阵阵松涛,王晓忠以淡淡的忧愁,抒发着一名流浪者对故乡的思恋,对爱情的伤怀,对理想的追求之情。王晓忠以并不华丽的语言,却以真挚的情怀赋予其诗作以灵性,使其名字具有了某些象征意义,这就是诗歌层面上的流浪者。
    近日,有幸阅读了王晓忠的组诗《抒情的天空》,再次印证了对一名诗歌流浪者的揣测与判断。诗人试图在流浪之后,静静独处一隅检点遍体鳞伤,但其思绪总沉埋于无尽的也无法排遣的忧愁之中。如果唯从其提供的诗歌文本所透露的信息,恐怕难以作出恰当的判断,甚至容易造成误解。忧愁是淡淡的,不能支撑流浪的脚步独走天涯。《抒情的天空》这组诗告诉我们还有更多,还有更多的理性和正义,这些理想性因素正是昼夜折磨着诗人的动因。抒情的天空有多高有多远,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发端或尽头,这是无法准确理喻的,如果能真正找到这天空的“四维”,这天空就没有撑起的必要,抒情的成份真诚与否可能会受到质疑。或许是从诗人辞别故土的时候开始,或许是纯洁的爱情渐渐于视线中消失的时候开始,或许是理想中某些更可值得依恋的东西不再重现甚至永远未能出现的情况下,达成了诗人抒情的天空渐远渐蓝的梦幻境界。所有这些猜测均源于诗人文字层面上的,其情感的核质尚有待我们去慢慢触摸。
   “执着,简单而又真实”是诗人的写照,诗人在《月光里的故乡》中无意中泄露了其作为流浪者的性格特征。“月光里的故乡/请接受我全部的祝词与歌唱”,我不想怀疑诗人的祝词和歌唱是真诚的,但真诚中不无隐藏着思念的哀怨。月光里的故乡是诗人有意选择的意象,自古以来,明月寄相思的诗篇俯拾皆是,游子的步伐尽管离故乡很远很远,但心思是无法抹弃的。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心理,待在故乡愈久,愈觉得故乡落后贫穷,毫无可爱之处,只有远离故乡的游子,才会发现故乡的可爱。翘首望月,把酒歌吟是思念故乡的方式,尽管情意浓浓,但“我落寞的血和诗篇/已把我的灵魂和家园背叛”,故“我必须跑得更快/在落秋之前/找回真实的良知和理想”。诗人不想对故乡的一切一切作太多的描述,更多的是自我情绪的渲染,虽有点自艾自怜之嫌,但并妨碍我们触摸诗人灵魂的奢想。“守夜人 掌一盏乡愁的灯/义无反顾照亮一条永无尽头的尘途/一万次漫无边际的风暴/无法成为迷路的向导”?穴《守夜人》?雪,诗人背叛家园是无奈的,为了寻求心中的理想,必须义无反顾的作别故乡,必须克服一切风暴长期跋涉下去,“决心找到一个温暖安全的渡口/来渡自己平凡一生的情和义”?穴《守夜人》?雪。这种于矛盾中求得心灵的平衡,于平衡之中常陷矛盾的心态,不得不令人敬佩。诗人能否在长途跋涉之后或经历无数次挫折之后觅到理想之门,难以言喻,但其决心和意志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岁月不言 命运不语/任凭一腔伤感/拴紧期待已久的梦门/与青春情怀相连的花瓣/仍在寒风中独自怒放”?穴《岁月骋怀》?雪。瞧,这就是一位“执着,简单而又真实”的流浪者。诗人深谙此理:背叛是为了更好的爱,为了爱有时需要背叛。对故乡的背叛不是对故乡的嫌弃,而是对故乡有了更深沉的爱,就象当年许多仁人志士辞别祖国远涉重洋,是为了寻求救国救难的真理。有了这种思想境界,就不怕“抒情里找不出任何感人的情节”,不怕“被花香和爱情抛弃/两手空空 独饮长风”?穴《忧伤的雨》?雪,就可“荡起往事的沙砾和风暴/席卷心川高处的第一个春天”?穴《坚持》?雪,“而枝头上的含苞待放/则是戏里迟到的高潮”?穴《导演春天》?雪,虽然是迟到的高潮,也能诚若青梅,“在春天的旗帜上写下最朴实的誓言”,“会传来你青春的回音”?穴《青梅》?雪。诗人的执著与真诚,难道不会牵动我们的心思与其一起流浪、跋涉?芽
    诚然,诗人对爱情的歌唱与追求也是执著的,但诉之语言时有些凄美,有些惘然。作为流浪的诗人,追求完美纯洁的爱情,似乎无可厚非,但现实中,完美纯洁的爱情总迟迟难现。人啊人,为何越来越势利?芽诗人在追求中显然有受愚弄、欺骗的感觉,否则便有无病呻吟之嫌。“我无法为自己辩护/有些情感永远找不到家门/昨天的嫁娘依旧美丽/光焰逼人/云天的颂辞比春天的誓言/更为深刻 噙满泪水”?穴《暮春》?雪。“千般呵护 万照叮咛/我仅仅是爱情院庭外/一个勿勿的过客/在被雨水打湿的传说里/被世俗的梦抛弃”?穴《我的爱情已消失》?雪。初读这些诗句,以为诗人真的是爱情的失败者,其实不然,或许诗人对爱情的追求没有达至完全满意的境界,虽有挫折,但绝不是失败者。诗人之所以用这些令人心酸的诗句,实是提醒人们对爱情予以深思和珍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于灯红酒绿的衬托下,玩弄爱情成了一种病态的时髦,且阅如下诗句:
    心城的沧桑已经表白
     平平仄仄的思念
    倒影红尘
    那些被玫瑰花香摆布的身影
    终于擦肩而去
    谁还会在最深最远的天涯
    聆听一声斜阳的悲愤

    提防传说
    不要让踏雪寻梦的青梅竹马
    裹走爱情身后明亮的灯盏
    这是《提防传说》中最精彩的对某些所谓爱情的反讽之言,语言朴实平淡,却寓意深刻。滚滚红尘中,“被玫瑰花香摆布的身影”在酒尽烛残的时候消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彼此之间不存在真挚纯洁的爱情,有的是利欲的交易。可悲的是,当韶华褪尽青春不再的时候,人老珠黄的人成了一抹残阳,再悲愤的呼喊也是无助的。传说中的《梁祝》、《天仙配》、《白蛇传》、《孟姜女》、《孔雀东南飞》等爱情故事已受到现实某些功利因素的严重渎亵,现实中的爱情天平已严重倾斜。“不要让踏雪寻梦的青梅竹马/裹走爱情身后明亮的灯盏”,假如青梅竹马也可以游戏玩弄爱情,那真挚纯洁的爱情便不复存在了。读者诸君,且不要听信某些语言的误导,包括我有意无意的断语,即使现实中难以遭遇真挚纯洁的爱情,心中追求的明灯也不能息灭。正如诗人在《爱情栈道》中所揭示的:“多少年了 我悄无声息/守候在你清丽洁纯的梦帘外/如一株秋风中摇曳的小草/愿望简单而瘦小”;“那条千折百回的爱情栈道/真漫长而又遥远啊/我们以一生无悔的沧桑/来承受泪光错临的忧伤……”;“就让那蓄起千年的爱恨/石沉大海/演绎红尘里的一切/忧伤、欢乐、幻想及绝望”。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正是这一时代日渐消失的东西,应引起我们百般珍惜。
    诗人在《抒情的天空》里除了对故乡的思恋和对爱情的伤怀外,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前面已稍有提及,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诗人作为流浪者,感情是真挚的,其人格是高尚的,其就象生命力旺盛的灌木,“其实一生的高度,高不过那只青鸟的翅膀”?穴《灌木》?雪,既然如此,那就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在那抛下一路血泪的人生驿道/交出灵魂深处渴望自由的风影”。最后,想指出的是,《抒情的天空》色调有些暗淡,语言太过凄美,有掠夺审美层次提升的缺陷,悲愤出佳作,凄美更应铸力度,期愿晓忠诗友能冲破语言的桎梏,摆脱思维的惯性,捧出更多的佳作。



诗评2:青花瓶碎了,还有诗歌
冷梅

   
几年前,我为柳成荫的散文诗集《那一片海》写评论时,曾为柳成荫对文学的真诚而感动。现在,他又要出版新诗集了,作为他多年的诗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嘱我为其新诗集说几句话,我自知人卑言轻,恐怕不能为其起到明显的推介作用,但盛情难却,只好再扎进文字堆里凑一次热闹吧。
    柳成荫将其新诗集命名为《青花瓶的一瞬间》,是否有这样的隐喻,青花瓶是高贵的,又是易碎的,因为易碎,所以显得更加珍贵,青花瓶的存在本身并没有特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其收藏价值和摆设的作用只有某些爱好者才能真正理解。青花瓶的形成可能凝聚了许多人的血汗,它存在的一瞬间是走向永恒的一瞬间,只有走向永恒的青花瓶才拥有升值的机会,也才有存在的意义。诗歌亦如此,它应是人们高贵的精神圭臬,只有在懂得珍惜的人们眼里,诗歌才有存在的意义,才可能走向永恒。但诗歌也是易碎的,许多人只是把诗歌当作情感宣泄的工具,有意无意地淡化诗歌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大有纯粹为诗歌而诗歌之趋势,或假借诗歌的名义附庸风雅,或打着诗歌的旗号捞取名利。反观当代诗坛,真正的诗人是沉静的,某些浮躁不安的所谓诗人却处心积虑,到处扯大旗占山头,随意命名诗歌主义,似乎不来点特别的动作就不过瘾,生怕没有人发现他们关注他们,更怕没有人知道他们曾为“诗歌事业”作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甚至有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自己就是某一地区乃至中国诗坛的代言人。而近几年来出版的诗集鱼目混珠和诗集著作者日益低龄化现象的产生,恐怕与某些人的卖力叫嚷有关,这些是否符合“诗人出名要早”的新诗观呢?卑人不敢妄说,只是觉得诗歌真的易碎,已到了相当脆弱的地步,必然会让太多的人有机可乘了。这是题外话,不想扯远,还是来谈谈柳成荫的诗歌吧。
    柳成荫是沉静的,他写诗已有十多年,十几个春秋过去了,依然在诗坛中默默无闻,这不是说他的作品质量有问题,而是指他比较低调,不喜欢到处凑热闹和喧嚷。在他的许多诗友已沉寂下去的今天,他还自嘲有幸成为“半个”诗人,一位谦虚至此的诗人,我们有何理由去怀疑他的诗人身份?其实,是不是诗人,不是谁说了算的,更重要的是拿作品说话。或许,柳成荫会认为其诗作的命运就象青花瓶,或存在一瞬间,或走向永恒。在浩浩的诗歌长河中,能走向永恒的诗作毕竟是极少数的,但于诗人而言,时间的流逝对其作品是否有轻微或深刻的影响,极其重要,那怕在世间存在一瞬间,也可以说是对其生命的一种永恒的延续。柳成荫不在乎他的作品是否获得世人的惊喜或者漠视,只在乎心灵的结晶能闪烁自己灵魂的光芒,当这光芒微弱到不能照亮别人时,就照亮自己,甚或黑暗的或丑陋的一面吧。诗集的第一辑《遇见一盏灯》就有着明显的提示,这盏灯是什么?或者是艺术的指引,或者是爱的指认,或者是某些理想主义的确认,也有可能是兼而有之,总之是诗人心灵中的一盏明灯,引领诗人去思索去奋进,有了这盏灯,诗人能在迷惘中辨清方向,能在困境中坚定信念;第二辑《黑夜,或许是白天的瞳孔》就有点“黑夜给了我黑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味道,但柳成荫所处的环境不同往日,他试图把在黑夜中(或黑暗中)找到的东西,呈现给并未迷濛的眼睛或尚有良心的心灵,甚至把某些事物的阴暗面予以无情的揭露,足见诗人的清醒;第三辑《母亲的土地》是对生命、故土、亲情等的沉思,是诗人真情的流露,色调不太鲜丽,但读之有凄美之感;第四辑《闲花落雾间》是画配诗之作,写得隽永秀美,第四辑《村子里的寓言》是写故乡的一些传说和佚事,甚有趣味,这后两辑是诗人的一种大胆尝试,其探索是成功的。以上说的是对柳成荫诗集的初步把握,不知说得是否到位?
    据说,柳成荫平时事务缠身,常于夜澜人静时沉思,也常为写诗熬夜到天明,因没有宽裕的时间写作,故其诗大多写得简约而富有节奏,文字也较节制。但他的诗虽短而味悠长,诗虽简而意幽深,在有限的诗行中,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较大的思维空间,这是柳成荫的高明之处。且阅《透过玻璃就看到根》这首诗:“告别厚爱的泥土/绽放  交给一次相知//用一生的美/回报一瓶清泉//透过玻璃就可以看见根/坦荡  透明”。这首诗仅仅提供了四个具象,即泥土、清泉、根和玻璃瓶,而涵量较大,开拓的思维空间也较广,泥土需要根来稳固,清泉(水)需要泥土过滤,更需要根来涵养(搞林业工作的人很清楚,江河两岸和水库、湖泊周围的树林称水土涵养林),泥土、根、水三者的关系很密切,这是常识,无需再阐述,但这首诗不是简单描述一种自然生态关系,而是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可以说是诗人对草根主义和草根文化的关注,是对底层命运的一种眷顾,玻璃瓶只是一个道具,只为看见清泉提供了机会,能把握这种机会并深入思索的,只有善良的诗人了。再如《麻雀,飞啊飞》:“城市的上空  悄然出现/一群麻雀  飞翔着//停下匆忙的脚步  凝望/这些久违的朋友/青草气息  掠过楼群//麻雀在飞/窗户纷纷打开  目光鲜活//麻雀  飞啊飞/快乐  春草一样在生长”。这首不足10行的诗把麻雀飞翔于城市上空所带来的人们的惊喜和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麻雀本是益鸟,却曾在某个年代被号召捕杀消灭,后因环境恶化,其数量日益锐减,在某种程度上,麻雀成了珍稀动物,当它悄然出现于城市的上空,城市人感到惊喜和快乐是必然的,诗人受此感染,把捕捉到的情景钳进诗行也在情理之中,只可惜近些年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频频爆发,麻雀又成为人们驱赶捕杀的对象,不知何时麻雀才能快乐自由的飞翔?柳成荫就是这样思索着,一片海、一缕阳光、一株小草、一枝花、一朵云、一抹雾、一只老船、一把二胡、一面镜子,甚至是一只蚂蚁、一片苔藓……均可能牵动他的情思,以真诚的诗语去轻轻触动人们沉淀于心底的情愫,并教人感知世间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洁与污、乐与悲、欢与忧、合与离等等,以微言大音引领人们去思与忆、爱与恨、恋与憎。
    柳成荫的诗虽没有完全抹掉朦胧诗的痕迹,但有较强的现场感和图画感,往往能把一些事物的形象较快较强地凸现于读者眼前,当然,这些事物的凸现不是简单的,而是带有诗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理想主义成分,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倾注了诗人的理想信念和爱恨情愁,他不故作高深,却走向深刻,不故弄玄虚,却走向真诚,不哗众取宠,却走向广阔,不殷俗献媚,却走向坦荡。且阅读《向日葵》:
    饱满  饱满得仿佛整个夏天
    将喷薄而出  田野上
    乐观者洞穿黑暗
    迎候日出

    阳光遍地
    跳跃于叶茎  花蕾之上
    那花本身就是太阳
    一千只眼睛  注视
    一千位金光闪耀的天使  舞蹈

    所有的不安与动荡化为安祥
    所有的猥琐与邪念化为坦荡
    仰望光明的朝圣者
    心灵没有暗角
   
众所周知,向日葵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已被无数的文字浸淫得失去了本性和光芒,更因环境污染逐渐出现基因变异,即跟着太阳转的特性正渐渐失去,但向日葵本身只是一种植物,不知世间冷暖阴晴圆缺,歌颂或者唾弃,都缘于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可喜的是,柳成荫在这首诗中没有格式化,没有说教的倾向,他认为向日葵同其它花一样,与太阳只是达成某种默契,并不存在君臣关系,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在某些时候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最终必然受到人们的唾弃,向往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和行为并不过错,重要的是对光明应有正确的认识。当“所有的不安与动荡化为安祥/所有的猥琐与邪念化为坦荡”的时候,“仰望光明的朝圣者”,才能“心灵没有暗角”。柳成荫的《向日葵》可以说是一幅充满人本思想的图画,色彩鲜丽,具有较强的视角冲击力。其诗集中具有图画质感的诗作较多,就不再举例了。还有一些诗作充满较强的现场感。如《二○○○年的一次汽车事故》、《在丰都买桃》、《下跪》、《青花瓶的一瞬间》、《死亡:三十年的思索》等等。这些诗让读者阅读后在惊讶之余倍感生命的珍贵与卑微,精彩与无奈。
    前面已提及,有些人纯粹把诗歌当作工具,随意膨胀个人狭隘的思想和情欲,漠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这是诗歌走向堕落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柳成荫的诗作,往往会感知一种社会责任感在胸中流淌。诗人亦政亦文,既是农民的儿子,又是城市的寄居者,对某些底层人物的命运是同情的,对人们生存环境的迫仄是关怀的,但除了同情和关怀,诗人又能做什么? “哀民生之多艰”似乎不合时宜,“长叹息以掩涕兮”亦易惹下“自作多情”的嫌疑。在物欲横流个人主义膨胀的今天,诗人发出的声音真的很弱,有些真正的声音已完全被另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掩盖了,不知这是诗人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柳成荫以诗歌承负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显得甚平静而从容,以沉郁的语言遮掩了内心的忧虑与忿怒:“当然  你会这样看待大楼/大理石板着冰冷的面孔/通向乡村的路渐渐荒芜//怀疑与怨愤  拳头一样捶打茶色玻璃窗  信赖在眼中坍塌/没有一种碎裂比这更沉痛//面对你  我想起/一个传颂多年的鱼水故事”(《鱼水故事》)。阅读这样的诗,我的心情就悲愤难抑,为何鱼与水的关系会变得如此紧张?这本身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可留待社会工作者去研究,诗人却理性地介入这种问题,无疑是想唤醒有良心的人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怀底层命运。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冲决良好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某些机制滞后的情况下,伴生共长的是信念危机、诚信缺失、道德沦陷、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由此引起连锁反应的是矿难频发、低保难现、民工上访等等不愉快的事情。所有这些社会不和谐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鱼水关系的变调。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膨湃中,弱势群体出现暂时性大量增加的现象是必然的,诗人们若能暂时摒弃风花雪月的歌咏,少些无病呻吟,多关注一些社会现实,多关怀底层人物的命运,则是时代的大幸矣。反映在柳成荫诗集中的这类诗也不少,如《下跪》、《忧虑》、《缺水地带》、《在丰都买桃》、《站在土地上》、《一张明信片》、《遥远的学校》等等,等等。
    日常中的柳成荫不喜欢宣泄个人情绪,往往把浓郁的情感深埋于心里,不轻易示人。在与他的多次交谈中,他有时会怀念起母亲,思念起故里,常常挟着一丝淡淡的哀愁。我想,任何母亲和故里都是诗的源头,是诗人难以割舍的诗库。柳成荫对母亲和故里的爱,大而化之是对亲人的爱,这种爱是最永恒的,可以伴随诗人的一生。诗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咬一口苹果,我就想起母亲》和《给儿子(组诗)》这两首诗,写得情真意切,尤其是前一首,易催人泪下,因篇幅关系,就不详谈。最后想说的是诗集中的两大特色,其一是对画配诗的探索,其二是将寓言转化成诗的探索。古诗中的山水田园诗往往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柳成荫的一些诗也具有画的意境,但他在《闲花落雾间》这辑中要把画转化成诗,就必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画家以色彩和线条构图,诗人只有语言,如何以抽象的诗语传达画的音韵和神韵,则考验着诗人的想象力和文字能力。柳成荫在这方面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他不受画的束缚,尽力放飞思想的翅膀,把诗写得空灵而有生气,又不偏离画的意旨,虽然都是关于花草的诗,但不同于一般风花雪月诗,已赋予花草以坚贞的信念和坚强的风骨,把迷濛空茫的画诠释得生动可感。想必柳成荫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村子里的那些寓言故事和传说也是滋润诗人的营养成分,把寓言转化成诗更需要诗人匠心独运。阅读了柳成荫的这些寓言诗,觉得他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诗的情愫,并以叙事诗的形式复活每一个寓言故事,在中国诗坛中能以如此集中挖掘寓言故事并转化成诗的,我还没有发现第二位呢。柳成荫的这种探索很有积极意义,对开拓诗路具有较好的借鉴经验,若能再加以理论探讨和实践,中国将可能出现新诗种了。
    综阅柳成荫的诗之后,最值得肯定的是其诗中均含有一定的哲理性,某些抒情和叙述的成分均掩盖不了哲理性的光芒;最值得钦佩的是他对诗歌的真诚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这是诗人的真正本色。当然,柳成荫的诗作也不是首首佳作、字字珠玑,有些诗的意境还可提升,诗的题旨还可挖掘深化。相信他在日后的创作实践中,会日臻完美,我期待着。




该贴已经同步到 庄海君的微博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携手共筑文学梦
[城事报料] 凤山中学与荟雅书店联合主办“诗韵校园”诗歌
[文化天地] 用爱喂养生命的人——我校学生黄杰雄的家庭教
[文化天地] 春风化雨润幼苗 —— 记南粤优秀教师陈松茂
[文化天地] 庄海君《十个太阳》文学沙龙顺利举行
[文化天地] 庄海君《十个太阳》文学沙龙顺利举行

发表于 2015-5-31 13: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28:20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陈泗伟 发表于 2015-5-31 13:33

问好
发表于 2015-6-21 15:26:18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