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校长,离休后,一心专注于关心下一代事业,一干就是10多年。他便是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红海湾开发区关工委副主任,现年84岁的郑信注。他用信念和爱守护着下一代,书写了自己别样的晚年。
郑信注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后服从组织安排,从1951年起先后任过小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市老干部关心青少年成长研究会理事、市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理事以及红海湾开发区关工委副主任等职。由于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曾多次荣获省、市、县、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3月7日,记者来到郑信注家中采访。一进门,他便问起记者的年龄,得知以后,幽默地对自己的年龄调侃了一番:“我跟你一样,也是‘80’后。”说完哈哈大笑。从郑老的笑声中,能感受到他人老心不老。随后他领着记者参观了书房,给记者看了他在参与关心下一代事业中获得的荣誉证书,并简单地介绍它们的由来。这一过程中,他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当聊起他参与红海湾关心下一代事业的事迹时,他随即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起来。
郑老是开发区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同志。从1995年开始,他就参与该区关工委筹建工作。在各级力量的支持下,该区关工委于2000年10月成立,至目前,已有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65个,成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各项关工工作取得了实效。
谈及自己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中做得比较满意且自豪的事情,他认为是帮助开发区建立抗日英烈合作军英烈纪念碑、使红楼被正式挂牌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致力于开展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和感恩教育这几件事。以前,郑老担任人民教师时,每逢清明、建军节等纪念日,他经常带领学生到该区抗日英烈合作军墓祭扫,并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当时的合作军墓简陋、破旧,他意识到这会影响青少年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于是,他萌生了建立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想法。而后,他积极付诸行动,根据红海湾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在反复查对资料和走访革命老人后,认定红楼及合作军牺牲地可作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于是,他抓紧搜集史迹,掌握可靠依据,并及时向上级汇报。虽然受到些许阻力,但他据理力争,依法依规办事,最终得到了当地党政的大力支持。目前,抗日英烈合作军英烈纪念碑及陵园已建立修缮,红楼也正式挂牌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成为市教育基地、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德育教育、禁毒教育基地。
当记者问他离休后为什么要选择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时,郑老语气坚定地说:“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他认为,百年大计教育第一,少年强则国强。正是这份坚持与信念,让他积极投身于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和感恩教育之中,没日没夜地搜集革命史料、编写红色乡土教材、作报告、开讲座……每次到各学校作报告或到各地收集史料时,食住行都得自掏腰包。作完报告,单位想请吃饭,他婉言谢绝。有时生病了,他也坚持着把报告做好,把讲座讲好。1992年至今,郑老已作报告、开讲座近200多场,受教育机关干部、职工和师生超过10多万人次。
如今,由于身体原因,郑老已不再参与红海湾关心下一代工作,但他依然关注着关心下一代事业的发展,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建言献策。当同事来家里看望他时,他总会叮嘱他们要做好工作,不能懈怠。采访临近尾声,郑老告诉记者,他已获得人生最大的财富,那便是那些他教过的学生和聆听过他报告与讲座的师生与干部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发。如今,这些人或担任工程师、或担任技术员、或担任领导干部……在各个领域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而这些人都还记着他、念着他,每逢过节要么请他吃饭、要么到家里看望他、要么打电话跟他聊家常……对此,郑老深感欣慰。(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林志鹏 通讯员 吴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