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屿仔七年一轮的圣人公妈太平清醮即将起醮
屿仔是汕尾市海丰县赤坑镇的一个大族,位于赤坑镇东侧,距离海丰县城25公里处,下辖屿仔、山边、东都、屏凤山、夏山、凤内六个自然村,全族乡亲大都姓张,另有高胡吕等几姓,耕地面积2500多亩,总人口6000多人以上,人杰地灵,因该村四面环水,村子建于中间一座小岛之中,海丰人惯称小岛为屿仔,故称为“屿仔”;地属冲积平原,溪河纵横,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有国道通赤坑、大湖、海城、汕尾等地,
屿仔圣人公妈太平清醮——族人称为“打醮”。
太平清醮是一种保境平安的“平安醮”;此后道士为人设坛念经祈祷叫“打醮”。于汉末道教盛行之后,逐渐衍变成“僧道设坛祭神”的专有名词,其原始意义,主要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为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或传统节日。
在海丰地区,除屿仔7年一轮的太平清醮外,在杨古埔、都堂、大屿(3年打醮/6年三度打醮/建醮3年停醮3年)等地都有定期举行打醮,均称为“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经千年历史传承,亦成了一项重要传统民间习俗,在福建、台湾、广东及香港一带依旧保留此敬畏天地的祭祀传统;在海陆丰地区的屿仔等乡里,太平清醮是村民酬谢神恩、祈求合境平安的盛大祭祀仪式,不少乡里至今仍保留定期打醮的习俗,大部分清醮都称为太平清醮,少数则称为安龙清醮。
据《昭明文选》指出:“醮诸神,礼太乙”;而《隋书》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农民百姓对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谢,或祈求平安而举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过道士(师公)为媒介与鬼神沟通,这个活动称之为“醮”;而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庆成醮、火醮等四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