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阶段,如何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认清教师不仅仅是职业也是事业,要把教育事业作为教师一生的追求和理想。所谓“把教育当事业”,我理解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研究;第二,创新。有事业心的教师,面对教育的所有现象,都能够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打量与审视,并自觉地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是抽象的理论推导,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进行分析、比较、质疑、琢磨、提炼等等。有事业心的老师总是具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不愿意简单地重复自己,哪怕是同一篇“教熟了”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在不同的时期,也希望能够讲出新意;哪怕是富有经验的班主任,面对新的班集体,也努力追求带出新的个性与特色。如果说,把教育当饭碗,能够满足教师物质生活的需要;那么,把教育当事业,则还能给教师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收获。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的,必须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教师不是演讲者,而是榜样。
我们常说“无声教育”,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模仿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将教师好的和不好的行为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三、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发展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转变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的角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必须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加涅说:“有组织的知识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统掌握。”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记忆,以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四、教师不是学生的长辈,而是学生的朋友。
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是社会的一员,不仅要充当“教师”这一角色,而且要充当多种角色。教师不但要以“长辈”的身份出现,更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只有与学生交朋友,师生之间的沟通才可以更为方便,学生才可以对教师有一种信任,师生之间沟通起来才更有效果。幽默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教师语言幽默诙谐,富含哲理,是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催化剂。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在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是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都喜欢采用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通过这样的幽默诙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大家的沟通更轻松。在十八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当前教育形势下的教师,不应该再用那种古板、呆滞的语言进行自己的课堂教学和与学生沟通。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亦为人模范,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应该是意气风发、教书育人;三尺讲台下的教师,应该是文明尔雅、为人师表。教师高尚的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大家都知道,风筝要想飞得高,必须由底下的线牵引着,假如没有了这根束缚它的线,风筝只能掉在地上。教师如果是那只风筝,那师德就是牵引着我们教师前进的那根线。如果线断了,即使我们再努力,也不会飞的久,更不会飞得高。愿我们教师在师德这根线的牵引下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