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3646|回复: 1

[论汕尾] 《汕尾市风情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4 22: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20-6-24 22:55 编辑

《汕尾市风情记录》介绍:
《汕尾市风情记录》序
叶良方
       汕尾市南临浩瀚无际的南海,北倚群山环抱的莲花山脉,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格局。沿海渔港、滨海平原和中部台地,主要居住着福佬民系和疍民;北部山区主要居住着客家民系和畲族。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里经过长期的交流和融合,并继承和渗合了先民土著等百越文化遗风。这片悠久古老的土地,历史建置上长期隶属于惠州管辖,而在民情风俗上又与潮汕大同小异,同属于闽南方言语系。广阔的汕尾海域也是粤闽传统商路的必经之地,长期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方言语汇,多元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既保守又开放、既神秘又独特的人文风貌。同时,经过长期的融化整合后,又形成大同小异、难分彼此的民俗风情。
       据汕尾市东南沿海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片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百越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唐宋时期,来自中原的福建闽南民系和江西客家民系与当地畲疍民族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情民俗。在这种浓厚的历史民俗环境孕育下,汕尾市不仅有汕尾渔歌、海丰麒麟舞、钱鼓舞、河田高景、甲子英歌舞等9个项目,入选了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汕尾渔歌、滚地金龙等5个项目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其在民族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上,诞生了著名的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民族学博士杨成志以及刘万章等民俗学家,使汕尾市有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呼。三十多年来,我在与国内和日本民俗专家的交往中,在搜集和研究海陆丰民俗资料的过程中,留下了对这片山海风情的深深记忆。如今,当我翻开这一页页记忆文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首先要说的是受到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学术思想的影响,加入到汕尾市民俗研究的行列。在建设公平钟敬文广场的过程中,我结识了钟老学生、深圳著名学者曾祥委教授等。并从曾教授的言行举止上,领略到钟敬文大师的风采。2001年10月,我在《汕尾日报》发表了《文字缘同骨肉亲》一文,记述了诗人聂绀弩青年时期与钟老在海丰公平墟结识的经过。钟老在北京友谊医院阅后大为赞赏,嘱咐编辑将此文编进其百年个人文集《沧海潮音》的附录中。并在病榻上交代其学生康丽女士,要我提供诗文给他审阅后向有关部门推荐。于是,我向钟老寄去了一封信件和诗文,不想到10多天后接到钟老溘然而逝的消息。悲痛之余,我写了《难忘钟老临终前的关心》一文,发表在《汕尾日报》文艺版上,感恩他老人家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对我的关怀。2003年3月,在我的提议下,公平凯利莱服装洗水厂老板连继才、连继良兴建钟敬文广场,树立了全国第一座钟敬文塑像。期间,我陪同曾祥委教授前来堪舆风水,与曾教授结下了兄弟之情。是年11月,在广东省第一届民俗文化研究会上,我在曾教授的荐举下,当选为汕尾市三名理事代表之一,并被登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二是在海陆丰疍民历史民俗文化研究领域,以及在汕尾渔歌申请加入国家非遗文化名录方面,留下了自己曾为之做过贡献的记录。因父亲长期任职于海丰沿海水产站长之故,我自小生活于汕尾、鲘门、捷胜、马宫、小漠等渔港,长期受到海丰渔歌的熏陶和影响。因此,为追寻海陆丰疍民的历史足迹,我对疍民风情和汕尾渔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搜集和研究。记得1958年,我在鮜门水产站观看了县渔歌队的表演之后,那种优美抒情的曲调,就像大海的潮声一样,时时在耳畔响起。1962年,我在马宫中心校读书时,与深渔乡的白话拖船和中海瓯船的渔民子弟成为同学,并与渔民家眷比邻而居。每当渔家姑娘出嫁时,她们在半夜所唱的婚嫁歌,其哀婉的曲调和韵味至今犹缠绕着我的梦魂。1974年我受聘于马宫渔民学校教书,在对学生的家访中,也了解到渔家的居住、忌讳等民俗习惯。1985年起,我先后在汕尾和遮浪水产站以及海丰县水产局工作,期间多次到汕尾渔民新村、红卫管区等了解情况,从而为搜集汕尾疍民的生产民俗和渔歌资料提供了方便。是年,在海丰县政协主席、原军旅作家杨永老师的推荐下,我被聘请为海丰文史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当时我发表在《海丰文史》的第一篇论文,就是《海丰疍民考》。这时期,在陈绍哲、马思周、翁域、余远程、陈匹、马世畅等文史老人的鼓励下,我在《汕尾文史》《汕尾日报》《城区文史》等报刊上,发表了《汕尾疍民沧桑录》《特殊的汕尾疍民习俗》等文章,得到吴增仁主席的赏识,派出两位市政协常委动员我调到市政协文史办工作,后因个人家庭因素而作罢。但仍被汕尾市政协文史办聘为特约文史委员。2004年,我撰写了《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一文,发表在《汕尾文史》第十四辑,这是汕尾市第一篇系统研究海陆丰疍民历史和汕尾渔歌背景的学术论文。2005年7月,我接受汕尾城区文化局的请求,为他们提供了“汕尾渔歌”的民俗背景资料及其历史依据,帮助城区政府向省写报告进行非遗申请。翌年,广东省公布汕尾渔歌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2014年11月,汕尾渔歌又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是为调查海丰县旅游区景点和研究畲族的历史民俗,我曾20多次进入鹅埠的红罗村,参加畲族的节日和登山活动。事后撰写文章发表于《潮汕史学》《汕头特区晚报》《汕尾日报》等报刊,宣传了海丰红罗村的畲族发展历史和民俗风情。记得2000年12月,我接受海丰县旅游局之聘,第一次进入红罗老村采访,事后完成了《海丰县各旅游景区景点解说词》的任务。并写了《畲山见闻》等散文,发表在我主编的《海丰乡音》上,自此与红罗村结下了缘分。尤其在与蓝榕来村长相识后,我去的次数就更多了。前几年为踏勘畲族居住的半山腰古村落,我奋力登上了海拔600多米的罗裙山顶,领略了罗裙山迷人的风情。这种亲身经历为我撰写《海丰畲族及红罗村变迁史略》和《海丰县罗裙山畲族风情》等加深了感性认识。
      四是通过主编《汕尾市志   民情风俗篇》以及《海丰县志   民俗篇》等调查活动,加深了对海陆丰民俗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对海陆丰狮舞、滚地金龙、英歌舞等娱乐文化的调查,不仅在地方志中反映了海陆丰悠久的民间文化活动,而且为汕尾市的非遗申报提供了依据。20093月,我为此被海丰县文广新局聘任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此外,我在妈祖信仰、关帝信仰、生产习俗、礼仪习俗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撰写了一系列的民俗文章。其中《趣谈海陆丰咸茶》一文,20007月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收入“香港侨台澳”第五版,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为对台港澳广播的客家频道节目。从而在宣传汕尾市民俗风情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不曾虚度的记忆。
      《汕尾市风情纪录》分为回顾篇、畲疍篇、摭谈篇、研讨篇、古建篇、主编篇等六个篇目,全书反映了海陆丰的文化风情,追溯了畲疍民俗、汕尾渔歌、古代城寨建筑,以及妈祖文化信仰等各方面的历史源流。同时,通过调研系统地填补了汕尾市民俗研究的空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今,可以告慰钟敬文、曾祥委、杨永、林金枫、马思周、王云山、许慕石等老先生的在天之灵,终于不辜负他们多年前对我的期望了。是为序。
                                                                                                                                               叶良方
                                                                                                                                20186月于海丰县城北五坡书斋


封面.jpg
汕尾市风情纪录_页面_001.jpg
汕尾市风情纪录_页面_002.jpg
汕尾市风情纪录_页面_003.jpg
汕尾市风情纪录_页面_004.jpg
汕尾市风情纪录_页面_005.jpg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古风)“勇士号”、“机遇号”火星探险
[文化天地] 答黄山先生《对海丰明代第一位进士李实新考之
[文化天地] 汕尾市海防名将故事之一:开创碣石卫的第一代
[文化天地] 悲僧行——祭诗僧释函可
[三唯论点] 揭开碣石卫署旧址之谜 ——汕尾市民间考古
[三唯论点] 《碣石卫战事风云》第三章 清代碣石镇出征外

发表于 2020-6-25 1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又是汕尾本地的一本精品。值得祝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