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陶河镇港口村革命史
吴福钦/文
港口村位于海丰县南部的陶河镇,座北向南,金锡山脉自东而西横拱其间,村前是平原地带的良田,村背环绕着南宋朝廷官兵开凿的人工运河“宋溪”、黄江(赤岸溪)及丽江上游的鹿境溪。正因历史和地理特征而名副其实称为“港口”,素有“鱼米之乡”,其水路四通八达,于“宋溪”与“赤岸”和“丽江”交汇处的溪口,称为“双宫渡”,一河之跨便可通往可塘、城东、附城诸乡村。
(清乾隆.港口樑美楼)
清康熙八年(1669)朝廷颁下“展界”圣旨,废除海禁令后,海丰沿海居民重见天日,恢复了安居乐业的景象。此时,从福建长期运贩陶瓷的吴铭标早已看中这处优越的落脚点,他便携家带眷先在海丰城廓五里的大夫寨村落担居住,后迁移于此而创基“港口”,开启了繁衍生息,拼搏奋斗的历程。三百多年来,港口村吴姓先辈们在艰难而辉煌创业中,传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清乾隆年间的“楼内”( 雅称:樑美楼)已被海丰县人民政府颁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近现代光荣革命历史意义的“港口村农会革命遗址”“港口村赤卫队革命遗址”,是港口村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海陆丰农民运动大王彭湃领导下,参加海丰三次武装起义,为了谋求幸福、为了建立新中国,以艰辛苦泪和鲜血染成的红色土地!
(港口村农会革命遗址)
星火光闪烁 农运掀高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日本留学的彭湃写信发动海丰成立了学生联谊会,陶河的颜严、颜少卿、吴雪合等进步青年参加这次开展爱国宣传,抵制日货,拒绝顽固士绅出任教师等活动。1921年7月,留日学成回国的彭湃,在海丰县城组织社会主义研究社,学习马克思主义,向工农宣传社会主义。
(海陆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
1922年6月,彭湃深感缺乏工农基础,深入县城东郊赤山约宣传和组织农会,提出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普及农民教育,实现农民自治的纲领。制定对付官厅,对付田主,通过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训练农民准备夺取政权的政策。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于1922年7月29日,彭湃、张妈安、林沛、林焕、李老四、李思贤成立“六人农会”,至1923年元旦,成立海丰总农会,彭湃任会长,杨其珊任副会长。此后农民运动向附近县发展,同年4月,海丰、陆丰、惠阳3县共有农会会员20多万人。此后,继续向潮梅地区发展,有农会的县达到10个,先后成立惠州农民联合会,广东省农会和惠潮梅农会筹备处。
1923年8日16日(农历七月初五日)和1924年3月21日,海丰总农会两次遭反动派的解散和镇压。彭湃总结经验教训,从此极力主张武装农民。农会以“十人团”的组织形式进行秘密活动,继续发展农会会员。这次农民运动被史家称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范围广、影响大的一次农民运动。
(海丰总农会旧址)
1922年冬,以悬壶济世的中医师吴潭送(原名子英、又名梓英),因医术高明,远近乡村患者慕名前来港口村找他就医,吴梓英偶尔间听到彭湃创立农会的动人故事后。他亲身到桥东、龙山一带打听消息,并登临得趣书室与彭湃促膝交谈。彭湃鼓励他要将港口村农民组起来,向地主劣绅作斗争。经过吴梓英与村里的热血青年农民吴雪合(又名吴其)、吴谭珍(号义珠)商量后,他们抱着为穷人谋幸福的理想,志同道合地决心参加彭湃领导的农会。由于各项条件不充足,准备工作缺乏经验,吴潭送等利用空闲时间前往县城再探索,他们多次从水路划着小船到达龙山天后宫前上岸,步入海丰总农会的大门,看到彭湃、杨其珊等革命先驱在宣传农会的革命道理,也看到文质彬彬的黎兆蓉为数十名农会会员讲课和学习文化;因为贫苦的农民们没有进入私塾学校,都是文盲。彭湃为了加强宣传和提高农会的整体素质,而创办农会培训班,邀请陆安师范毕业的同学黎兆蓉为教导员。
吴潭送等在此学习了如何开展农会宣传工作和新文化的薰陶,思想已趋向革命潮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员和耐心的宣传,于1923年3月,吴潭送、吴杜英、吴雪合、吴谭珍、吴谭强、吴义壮6人发起成立港口村农会,推选吴潭送任会长,加入农会的港口村和新沟村会员仅有30多人,虽然农会成立了,由于农民的积极性处于低调,开展工作处于疏松之中,更不敢公开在村里和邻村进行宣传发展农会。
农运势浩荡 志士气如虹
1923年3月,海城地主朱墨对余坤等6户农民无理“加租吊佃”,余坤等在农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对地主实行“同盟非耕” 的态度。朱墨向海丰法庭诬告余坤等“佃灭业主”,法庭见农会势力强大,驳回朱墨无理的申诉。大地主陈月波组织“粮业维持会”与农会对抗,向法庭施加压力,余坤等被抓并钉镣入狱。
此时,彭湃立即召开有6千多会员参加的紧急会议。彭湃在会上动员说:“余坤如失败,10余万农友皆失败;余坤如胜利,就是10余万农友胜利”。彭湃带领1千多农会会员前往法庭干涉,法庭慑于农会强大威力,只好赔礼道歉,把余坤等农民释放出狱。这场斗争,又一次打击了封建势力的嚣张,提高了彭湃领导的总农会的著名度。
这时候,吴潭送等人迅速行动起来,前往龙山,向彭湃汇报港口村农会自成立数月来的情况,并要求总农会应派人协助。彭湃微笑地说:“目前,本人事务繁密,无法抽身到港口。我交代六区下吊桥村的颜严、颜少卿兄弟,他俩是你们邻村人,有文化、会宣传,先配合你们做农民思想工作。日后,我一定去港口的。”吴潭送听了彭湃的暖心话,亲热地握手言别,回来后,他们将面见彭湃的事向大家谈起,激励着贫苦农民的积极性。
1923年7月26日,彭湃原定前往广州,应约和陈独秀商议农会事宜。岂料,突然袭来罕见的强台风,海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空前未有的洗劫。彭湃放弃了赴省的计划,留下来组织救灾抢险。7月30日,海丰总农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大会听取彭湃关于灾情的调查报告后,一致通过“至多三成交租”的决议。8月15日,在海城召开2万余农民参加的誓师大会,动员全县农民为实现“至多三成交租”的决议而向地主、豪绅开展斗争。
海丰县县长王作新惊慌失措,诬告彭湃统率十万农民在海城暴动,乞求上级援助,并连夜召开绅士会议,决定武力扑灭农会。1923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五日)凌晨,驻扎海丰的军阀部队钟景棠师长和王作新县长率带武装军警100多名,从陆路和水路直至龙山天后宫,围攻海丰总农会,被掳去总农会干部杨其珊、黄凤麟、洪庭惠、郑渭净及职员25人,农会所有文件、器具、会费数百元及用马二匹皆被没收,强行封闭总农会,解散农会,四处贴布告,通缉会长彭湃、余创之、林甦等。同时,伪县政府县长王作新和军阀师长钟景棠下令各区警兵,四出下乡迫租并查缴农会会员证章。
这是海丰农运史上的“七·五农潮”。彭湃、林甦、彭汉垣、李劳工、张妈安等数十人逃至九龙峒凤翔观的庵堂避难,经研究由彭湃、林甦、蓝陈润3人前往龙川县老隆,面请陈炯明电示王作新县长释放农友。因陈炯明非常赏识彭湃的才能,也支持农会减租的要求。此时,陈炯明接受彭湃的意见,电示王作新县长应予恢复海丰农会和将杨其珊等农友释放。
经过充分研究和筹备,择于1924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十三日)为农会“复活日”,演戏并开大会庆祝海丰总农会恢复活动,到会农民7千余人,陆丰、惠阳各县派农民代表参加庆祝大会。此时,海丰县长兼粮业维持会长王作新,偕同土豪劣绅千方百计破坏农会,又因陈炯明已查出彭湃与共产党及国民党有关系,于3月25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示布告取缔农会。农会再次转入秘密活动,由郑志云、彭汉垣、陈修、杨其珊等农会骨干组织“十人团”,联系各乡农会骨干,坚持斗争。这时期,港口村农会以秘密活动,为县农会提供情报,并继续向农民开展宣传。
(明代准提阁——海丰农民运动讲所\妇女解放协会旧址)
农民自卫队 革命多英雄
直至1925年2月,广东国民革命军总指挥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官兵东征海陆丰胜利后,彭湃指示海丰总农会特派员到各区、乡宣传,组织成立各区乡村农会,海丰的农民运动在周恩来的指导和支持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此时,盼望已久的港口村迎来了县农会特派员颜少卿、颜严二位青年人;在他兄弟俩的协助下,村农会几位骨干鼓足干劲,经过又深入各户农民家里细心的宣传,村民们觉醒了革命的道理,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村农会,罗舜姬、杨五、吕娥、李芹、黄三、钟少碧等妇女也纷纷要求加入农会。会员人数已达150多名,其中妇女43名,同时,通过培训和挑选成立一支拥有101人的港口村农民自卫队,参加自卫队的不仅有男人,还有罗舜姬、李芹、杨五等43名妇女。港口村自卫队拥有驳壳枪5把,步枪和粉枪60多支,尖串、大刀、红缨枪等一批武器,他(她)们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的不脱产农民武装队伍。
颜严将带来的彭湃编写的《田仔骂田公》革命歌谣印刷品,发给会员们,他一边辅导村人识字,一边解读,然后,唱起:“咚、咚、咚,田仔骂田公!田仔耕田耕到死,田公在厝食白米,做个颠倒饿,懒个颠倒好。是你不想知,不是命不好,农夫呀!醒来!农夫呀!勿戆!地是天作,天还天公。你无份,我无份,有来耕,有来食!无来耕,就请歇。”
素有“戏剧之乡”的港口村,早在清末时期,已创办了“玉和轩”白字戏班及坐唱曲班,男女老少对唱歌是有兴趣和底蕴的;对于用白话唱唸的《田仔骂田公》等歌谣,就容易学会了,并且声韵唱得更为悠扬。
1925年4月20日,彭湃在龙山准提阁创办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担任所长(兼教员),延聘郑志云、李国珍、吴振民、李劳工、聂畸(聂绀弩)等同志为教员,招收学员42名(其中五华县籍2名,女学员7名),原定学习时间为半年,讲授《东江农民运动状况》、《革命文学》和军事训练等课程,后提前于6月底结业,学员先后派往粤东各县从事农民运动等工作。6月7日正式成立海丰妇女解放协会,推选彭铿同志为会长、林道文同志为顾问、陈新、章行、敖琼、高云、张威、庄启芳(苏惠)同志为执行委员,该会下设机构及负责人为:组织部(彭铿兼任)、宣传部(张威)、行政事务部(章行)、交际部(陈新)、教育部(庄启芳)、家庭、婚姻调节部(敖琼)。
1925年3月16日,在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中共海丰支部书记彭湃的策划下,海丰农民自卫军正式成立,李劳工任总队长,吴振民、陈烈、宛旦平任教官,自卫军部设在桥东林氏祖祠。建立了人民武装队伍,奠定了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强大基础。
(1925年周恩来)
中共第六区区委书记蔡敬群极为关注港口村农会和自卫队的工作和成长,先后推荐吴潭送进入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就读,罗舜姬、杨五参加海丰妇女解放协会;他(她)们接受培训后,对加强港口农会和自卫队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组建一支拥有43人的港口村妇女自卫队小队,罗舜姬任小队长,后来,编入海丰第六区红色妇女粉枪队。
1925年3月起,吴潭送、吴杜英、吴谭珍、吴谭强等先后加入中共党组织,成为一名优秀党员。吴义壮任港口村自卫队队长,后转任第六区赤卫队小队长;吴雪合任第六区赤卫队队长。彭湃亲自设计和布置了大夫寨村与港口村的交通线联络点,吴潭送负责港口村“墟仔”交通线联络站工作。
这时期的港口村农会会员和自卫队员们,热火朝天,兴高彩烈地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之中,开展互助耕作,走亲访戚宣传革命道理,进行军事训练等。
(第六区妇女粉枪队)
1926年5月9日,港口村农会响应县农民协会号召,吴潭送会长带领100多名会员到县城体育场参加“五九”纪念大会。
港口村农会设在村里的清代创建的吴氏祖祠,面宽5间两进,占地面积470平方米,后座正厅墙壁挂着农会旗,参加农会的村民利用晚上在此学习彭湃亲自起草的《农会章程》《宣言》《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歌谣等。
自卫队部设在港口村后溪边的“墟仔”,该处是古代水路汇流贸易集市,来自福建、潮州、粤西、县北山区等地航运货船在此停泊交易山海货物,遂成为“墟仔”,南北二列舖店各7间,分别全长28米、进深9米,共建筑面积504平方米;中间的墟市阳埕全长28米、宽16米,占地面积448平方米;在“墟仔”西侧建有一座简易的戏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演戏庆祝“天后妈祖”圣诞之期,各地船号商家和邻近信众捐资。
港口村农会和自卫队利用演戏的机会,向省内外暂泊“墟仔”的船家宣传革命,发送海丰总农会印制着“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减租”“发展农村教育”的《农会传单》。通过船商采购布匹、枪支、药品等物资提供给县农民协会。
1927年1月,海丰总农会为加强基层各乡村农会的组织,以及培训一批骨干,于是年农历正月,首先在第四区、第六区和第七区先行创办短期训练班,以点带面,逐步向全县推广。港口村农会会长吴潭送、吴潭珍到参加县农会在第六区青坑的训练班,通过学习有关农运的知识和本领,奠定了港口村广大群众的革命情怀和信仰。
(港口村墟仔赤卫队革命遗址)
起义建新政 港口迎红军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国共两党合作而发起史称“四·一二” 的反革命政变后,在广州、汕头等地发动反革命大屠杀。中共海陆丰地委面对严重局势,决定武装起义,成立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和海陆丰救党运动大同盟,作为起义的指挥机关。
1927年5月1日凌晨,海丰、陆丰两县同时起义。农军统一行动,包围县、区公署,收缴枪支、逮捕反动派。港口农民自卫队挑选40多名有战斗力的队员,投入这次起义。当天,海丰、陆丰分别举行纪念“五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县临时人民政府。5月9日,国民党反动部队3个团先后进攻海陆丰,经过激烈战斗,起义群众主动撤出两县城。虽然起义农军占领县城只有10天,但这是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一次军事行动,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它公开打出了武装起义旗帜,揭开了海陆丰武装斗争的序幕。
1927年7月,敌军3个团撤走,适值夏收季节,中共海陆丰地委作出“坚决抗租、推动武装斗争”的决定。在党的领导下,抗租运动遍及农运基础良好的乡村,从武装截击收租,发展到攻打区镇的驻守敌军。8月下旬,中共海陆丰地委改组为中共海陆丰县委,成立了“海陆丰暴动委员会”。为策应南昌起义军入粤,县委决定举行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
1927年9月8日,吴义壮、吴谭珍带领港口村32名农军参加第六区农军攻占驻扎海丰青坑区的反动保安团,活捉保安队队长赖庭中,六区(青坑)起义胜利,农会接管政权。
9月17日占领海丰。两县克复后分别成立工农临时革命政府,区、乡由农民协会接管政权。当时,海陆丰县委已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需要建设根据地以作长期武装斗争,所以,把缴获的大批物资运往两县山区,重点建设海丰、陆丰、惠阳3县交界的黄羌、激石溪、中洞一带山区根据地。9月25日,国民党陈学顺反动部队1个团入侵,农军主动撤出县城,史称为“九日政权”。接着,广东省委派黄雍到海丰山区成立了东江革命委员会。
1927年10月下旬,海陆丰县委根据广东省委关于利用广东两派军阀公开冲突之机开展暴动的指示,决定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11月1日,海陆丰两县举行第三次农民起义,夺取政权,建立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
在三次武装起义时,第六区部分乡村自卫队的枪支预先秘密陆续移到港口村“墟仔”前的灰窑隐藏,由吴娘右保管,农军在预定时间和对上暗号,领取枪支后从水路乘船至县城投入战斗。
第三次起义胜利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彭湃兼任新建立的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书记,着手筹备工农苏维埃政权成立工作。这时,港口村农民自卫队改称为:港口村赤卫队,吴义壮任队长。
1927年11月18日,海丰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是时,海丰最后一个堡垒——捷胜城,因反动势力和保安队死守拼战,而捷胜农军攻打未果,在红场参加工农兵代表大会的红二师第四团团长董朗派出一营兵力前往助战,决定于19日攻下捷胜城。
港口村赤卫队男队员编入第六区农军战斗队,罗舜姬、李芹等妇女属于六区妇女粉枪队,这二支农民武装由第六区赤卫队队长吴雪合(又名吴景其)带领,与东南各区农军联合攻打东门,红军第四团派出的一营战士负责攻打北门,公平、梅陇、捷胜的农军负责攻打西门,仅2小时,红军部队率先登城插起红旗。这是港口村赤卫队男女队员参加攻克全县最后一个堡垒——捷胜城的战役。11月21日,改组为“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 为“海丰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1927年11月底, 组建一支健全的海丰第六区红色妇女粉枪队,由本区各乡村18岁至45岁妇女400多人参加,队长赖月婵,以村为小队,乡为分队,罗舜姬任小队队长,李芹成为一名英勇的女将。
(港口灰窑隐藏枪械遗址)
乌云虽压顶 正气自凌霄
1928年2月,李济深、张发奎两派军阀混战结束,李济深的广东政权得到暂时稳定。李济深集中陈济棠、邓彦华、黄旭初两个军的兵力,及四艘兵舰分别进攻海陆丰。2月29日、3月1日,陆丰县城、海丰县城相继被攻陷。
1928年3月1日(农历二月初十日),敌军第11师31团、32团从西、北、南三面围攻海丰城。红四师师长叶镛、参谋长徐向前与中共东江特委、海丰苏维埃政府、县委机关组织武装据城反击,因事先缺乏充分的战备工作,敌众我寡,被迫撤出县城,退守至大云岭山、莲花山、黄羌等山区,坚持游击战争。同时,年幼的彭士禄(彭湃之子)在革命同志的掩护下转移到港口村避难,吴潭送、吴潭珍接受党组织的任务,彭士禄在港口村度过三晚的生活后,再转移至城东叶厝寮村。
1928年3月11日(农历二月二十日),中共海丰县委宣传科科长陈旭光(又名陈学顺),一区赤卫队宣传员、县委秘书处干事陈佐邦,县委秘书长、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会裁判陈舜仪之妻周淑琴,县委组织部长、苏维埃裁判员林彬之妻陈卿,共青团省委女干事欧惠民,以及周浩,梁觉群,梁柏扬父子,县苏维埃干部和几位红军等近20人一起逃出海城,直奔城东大夫寨。稍停片刻,观察敌军动向,发现国民党军已包围赤山乡。周浩、梁觉群均是捷胜人,对这一带的村路较熟悉,经研究后,决定前往港口村再到赤坑,由他二人带路。此时,准备过“鹅颈渡”时,因无渡船,所有人只得游水过河,约20岁的欧惠民(女)因不大会游水,恰在此时,一股敌军追至溪傍便开枪了,她面部被子弹擦伤,在河中忍痛翻转,同志们即刻挟扶着欧惠民游过溪,爬上岸后,摆脱了敌人险恶的追捕。但是,陈佐邦(又名陈道助,海城大街人)在过港口的“双宫渡”时,因他背着财务科的一袋银钱而负累,不幸溺水死亡。
吴潭送、吴谭珍闻讯召集吴杜英、吴义壮等赤卫队员赶到溪边,将陈佐邦遗体打捞上岸藏在树林下;同时,一方面安排罗舜姬、杨五等妇女骨干组织村的革命群众扶老携幼转移;一方面吩咐两位群众前往海城大街通知陈氏家族。陈佐邦的嫂子等4位妇女,化装为污垢满面的乞丐赶到港口村认其尸,悲伤不敢大哭的亲人们含泪吞泣,为了让牺牲的同志入土为安,吴潭送慨然将其祖父的寿棺抬出作入殓陈佐邦遗体之用,临时埋葬于村后的“宋溪”傍,之后,大街陈氏家族请人将陈佐邦棺柩迁移到五坡岭立墓竖碑,以作纪念。
次日,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剿港口村,房屋被烧毁了10多间。吴潭送为了掩护革命群众和赤卫队员们撤退,他不幸被捕押到县城狱牢,受尽酷刑,双手被捆绑吊起毒打,放下后又在其胸部压上石头,反动派的施刑迫供,宁死不屈的吴潭送坚定信仰,守口如瓶不暴露党组织和农会的秘密。这时的港口村革命群众仍然坚定信仰,由吴潭珍、吴娘右等负责交通站、接待过往的零散红军和革命同志们的转移工作。
红军二师、红军四师和海陆丰工农武装曾多次反攻,反复争夺区镇,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损失很大。3月中旬,红二师、红四师撤往惠来。中共东江特委主要领导成员彭湃、郑志云等同志到惠来领导斗争,牵制海陆丰的敌军。但红二师、红四师在普宁、潮阳一再受挫,只得撤回海陆丰山区。
广东省委为改变海陆丰的不利形势,于1928年4月中旬派赵自选、张善铭等同志到海丰,成立海陆丰总指挥处。4月30日,海丰县委书记赵自选、县委秘书长陈舜仪、县委负责人林道文、东江特委特派员陈子岐、梅陇区委书记梁秉刚、东江特委委员杨望、海丰赤卫队组编的工农革命军独立师师长彭桂,以及董朗、颜昌颐、叶镛、徐向前等红二师、红四师负责人参加由赵自选主持的联席会议,研究分析了反攻海丰县城的计划,决定5月3日举行武装反攻海丰城,赵自选负责总指挥。5月2日晚9时,徐向前带领红四师七个连的官兵和梅陇、赤石赤卫队400余人在县西30里集结待命。
1928年5月3日早晨3时,按原与城内敌军中的地下党员约定,在进入县城西门后即转弯向北绕过关帝庙后,经参将里巷道包围县署,并预定以红四师部队先攻打,一直冲进县署,然后分头围缴敌人枪械。不料行动时,徐向前从红四师挑选出来的三个先遣组由西门进入后,却不转弯于小巷而竟然从西门街经城隍庙直向县署,以致被敌人哨兵发现,即时开枪。有所准备的敌军顿时与红军交火,枪声大作。此刻,在城外的红四师和梅陇、赤石的赤卫队以及农民群众飞奔入城,战士们奋不顾身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首先到保安队办事处,解救了被关押的吴潭送等200余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再冲入驻扎红场的敌军师部,缴获机关枪、手机枪各1挺,步枪30余支和弹药,毙敌数十人,伤敌百余人。
这场“五·三”反攻海丰城一战,重创了驻守海丰的敌军。由于,按预定计划以红二师和公平、附城赤卫队负责进攻城外五坡岭敌军,因未能按时赶到,而配合有误。红四师在城内战斗近1小时,为避免城内红军在守敌与增援之敌军内外夹击之下被消灭,红四师果断退出海丰城。吴梓英虽然身遭国民党毒打成伤,他咬着牙关忍痛地用力从敌人手上夺了一支枪,他跟随红军北撤至海丰莲花山埔仔峒。国民党军队几次围剿红四师驻地,因吴梓英伤势不轻,缺药治疗,行走不便而给同志们带来拖累,为了减少损失,他要求回家疗伤。红四师师长叶镛、参谋长徐向前和赤卫队负责人研究后,深信他是一名坚强的中共党员,考虑大局而同意吴潭送的要求,在与地下党联系后,先将吴潭送转移到埔仔峒西南麓的大道庵暂住几天。
(埔仔峒大道庵)
大道庵住持浚韬禅师是一位怀着慈悲济世精神的出家人,他怜恤贫苦群众,支持农民运动,热情为红军战士传授武艺和施赠草药秘方。在浚韬禅师悉心的疗理下,吴潭送的伤情有所好转。之后,地下党安排群众到大道庵将他转移,化装为捕鱼的渔民从水路划着小船,几经曲折地回到港口村西边小家族的祖堂木龛内隐藏。
1928年6月23日,因被坏人发觉并在其藏身的祖堂门神香炉插上已点燃的3支香作记号,向国民党驻陶塘军队告密,10多个国民党兵搜查了3遍仍未找到,之后,因坏人出面指证,吴潭送被搜出抓往县城,敌人使用软硬兼施和花甜巧语等手段,他不露声音,沉静应对,严刑拷打,始终不屈,他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视死而归。1928年6月26日(农历五月初九日),吴潭送与第五区赤卫队员吴猴(红草桥吴村人)等革命志士被国民党押赴县城北郊2里五坡岭刑场,他一路上大声痛骂反动派,临刑高呼“共产党万岁”“苏维埃政府万岁”口号,壮烈牺牲,时年39岁。
次日,地下党通知港口村的亲人组织人员,乘夜将吴潭送遗体抬回,埋葬于村后。其妻姚氏精神上遭到家破人亡的打击,已致疯颠,后失走投水身亡;其遗下孤儿吴义烈、吴义熊2人,年仅13岁和11岁,为逃避国民党斩草除根之害,地下党派人将吴义烈、吴义熊兄弟带往香港,行乞10多天才到香港,因无依靠,相继病亡。
1928年6月23日,驻扎第六区陶塘墟的反动保安团抓捕罗舜姫拘禁于乡公所,被拘禁10多天,她遭受威逼利诱、严刑酷打,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以致双耳失聪。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英勇气慨。地下党组织通过多种渠道,遂成功地将罗舜姫救出。
(红四师师长徐向前)
1928年6月,以杨望为核心的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暴动委员会成立,领导夏收斗争,但形势已经日益严重。红军在根据地迂回游击。8月,红四师师长叶镛不幸被捕牺牲,徐向前接任师长。敌军继续残酷“围剿”根据地。在半年时间内,根据地的党、政、军干部、战士及海陆丰革命群众牺牲了5、6千人,其中有省委领导人张善铭、赵自选,东江特委委员杨望、林铁史、张威。1928年8月下旬,在大南山的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彭湃奉命前往上海工作,代书记郑志云于同月在惠来战斗中牺牲。10月,成立中共海陆惠紫临时特别委员会,陈舜仪任书记。考虑到红军第二师、第四师只剩几百人,且多数伤病,经中共广东省委同意,东江特委成立了专门机构,输送红军去香港就医,或转移各地参加革命斗争。此后半年,包括红二师师长董朗、红四师师长徐向前、党代表刘校阁等同志先后撤离海陆丰。
(红二师师长董朗)
此时,吴雪合带着小部分赤卫队员进入大嶂山、九龙山坚持游击战。后来,他与上级失去联络,为了逃避反动派的追杀,几经曲折到达澳门找其兄吴钦礼,安顿下来。1929年8月,彭湃之母亲周凤偕同七媳妇杨华、携带孙彭锡明3人逃难至澳门,地下党安排周凤3人暂住在吴雪合之兄吴钦礼家里,吴雪合殷勤照顾周凤等革命者。
自大革命退守山区开展游击战后,港口村赤卫队员们将60多支枪械分散藏在稻草堆内,之后,将枪械移到“墟仔”南畔200多米处的壳灰窑,该灰窑是联络点之一,负责人吴娘右,他悉心地将枪械藏入窑内,上面覆盖海沙贝壳等。后来,根据地下党组织的指示,赤卫队员用船分批将60多支枪转移到城东大夫寨村隐藏;直至解放后,政府到大夫寨村从地下取出这批枪械。
大革命失败后,港口村多次遭到国民党围乡,抢掠财物、耕牛,烧毁房屋。吴杜英随部队辗转至惠州继续战斗,在突围中被捕入狱而牺牲。吴谭珍在“墟仔”以商店老板的公开身份,坚守赤卫队址联络站,随时做好掩护过往的革命同志和群众转移。
1928年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国民党反动派10多人化装为便衣,从鹿境溪划乘四只小船直到港口村“墟仔”商店侦探,以失散的“地下党”身份寻找联络站同志,因被到店买酒的邻乡人暴露说出谭珍也是共产党,反动派迅速包围抓捕吴谭珍,押下停在河边的小船送往县城,他双手被反缚坐在船上。这时,吴谭珍奋身站起来用脚使力踩蹈船傍,意欲翻船与敌人同归于尽,船上10多名反动派落水后,抢先逃命,而吴潭珍沉水而壮烈牺牲,时年27岁。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在村里和溪河附近搜寻几天,必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七天后,谭珍的遗体浮出水面了,反动派才离开港口村。
在敌人的疯狂反扑下,海丰县城于1928年3月1日被敌人占领,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屹立了近4个月后,撤往山区。1928年上半年,彭湃领导的农民武装与徐向前带领的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董朗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部分兵力,在海陆丰、普宁、惠来、潮州一带开展游击武装斗争,捍卫苏维埃政权。1928年11月11日至1929年初秋,敌军向我军驻地长期围困;在这时期,红军、赤卫队、工作人员均化整为零,分散在山区或平原乡村,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1934年。
(港口赤卫队停泊船只的内河)
英雄岂无名 青史永流芳
港口村吴潭送、吴潭珍等在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以及国内革命战争中,涌现了一批英雄儿女,他(她)们为了反封建、打土豪、分田地、求自由、反压迫,而投身革命,坚贞不屈而浴血奋战,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其中的革命英雄人物:
吴潭送烈士(1890—1928),原名子英,又名梓英,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港囗村,早年就读于海丰中学,以行医为业。1923年3月,接受彭湃的教育而组织港口村农会,被推选为港囗村农会会长。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港口村“墟仔”交通站负责人。
1928年3月2日(农历二月十一日),为掩护赤卫队转移,遭国民党反动派被捕入狱。5月3日早晨,红四师反攻县城,吴潭送与200余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得到救出。他伤势严重而回家,因坏人告密,再次被捕,于1928年6月26日(农历五月初九日),吴潭送在县城五坡岭刑场壮烈牺牲,时年39岁。
注、《陶河镇志·第二十一章·人物·第一节·革命烈士》作:吴潭送。《广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三卷·第一册·海丰县烈士》作:吴潭送,曾用名吴紫英。《中华英烈网·烈士英名录》作:吴梓英。
吴谭珍烈士(1900—1928),字义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港口村。1923年3月,参与组织港口村农会。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港口村赤卫队司务长、港口村“墟仔”交通站负责人。1927年,参加海丰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在“墟仔”被捕,押送县城的船上至双宫渡时,吴谭珍与敌人搏斗而沉河,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注、《广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三卷·第一册·259页》作:吴珍,曾用名吴义珠,1900年出生。
吴义壮烈士(1903—1928),幼名吴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农历十月初十日生于新沟村。1923年3月,参与组织港口村农会。曾任港口村通讯员、港口村自卫队队长、赤卫队队长,后转任第六区赤卫队小队长。1927年,参加海丰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3月,海丰苏维埃政府退守山区后,由于叛徒出卖,吴义壮被国民党捕获后,进行了严刑拷打,他拒不供认任何情报和背叛革命。
于1928年6月13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吴义壮与第五区赤卫队通讯员洪文构(中共党员,红草径口村人)被反动派押到县城北郊东山埔杀害,年仅26岁。之后,家属前往东山埔将吴义壮和洪文构的遗体迁回陶河安葬。
吴杜英烈士(1905—1928),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农历三月生于港囗村。1923年3月,参与组织港口村农会。1925年参加港口村农民自卫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转为赤卫队队员,参加海丰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3月,海丰苏维埃政府退守山区,吴杜英随部队辗转至惠州继续战斗,12月,在突围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而进惠州牢狱,牺牲,年仅24岁。
吴潭强烈士(?—1931),又名吴景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农历八月十一日生于港口村,早年读过书,后随父亲到汕尾镇造船厂学艺。1923年3月,参与组织港口村农会。1927年加入港口村赤卫队队员,参加海丰三次武装起义。常在海城安东一带活动,曾二次受叛徒出卖被捕后,其堂伯、堂叔用二、三十担稻谷将其赎出。由于革命组织的需要,吴潭强被派遣往汕尾镇开展地下工作。1931年8月19日,他在其父亲的造船厂(现在汕尾城区海军基地)第三次被捕。当晚押送到海丰县城,1931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初八日),吴谭强被国民党反动派押往海城安东地段枪毙,时年30多岁。
(吴潭强烈士像)
罗舜姫(1888—1981),清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农历四月廿二日生于陶河石井村,1908年适嫁港口村农民吴钦学为妻。1925年参加港口村农会、组织港口村妇女自卫队。1926年,她与杨五、黄三等18名村里的妇女到东江(惠东县)开展宣传活动。1927年参加海丰三次武装起义,是年11月底,带领港口村43名妇女自卫队员编入海丰第六区红色妇女粉枪队,任小队队长,她身背大刀,头戴竹笠,显现巾帼英雄。1928年3月,海丰苏维埃政府退守山区,反动派多次围乡。于6月23日,罗舜姬遭到驻扎第六区陶塘墟的反动保安团抓捕,被拘禁于乡公所;在地下党组织通过多种渠道,将罗舜姫营救出狱后,她到亲戚家里避难。卒于1981年农历六月初一日,享年94岁。
杨 五(1906—1994),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农历五月初十日,生于海丰县郊泌涛园村;1925年农历八月,她适嫁港口村吴潭夏为妻。1926年,参加港口村妇女自卫队,当宣传队员。1928年3月,海丰苏维埃政府退守山区,反动派多次围乡,杨五逃到亲戚家里避难。之后,吞声忍泪在家务农。新中国建立后,她经常向子孙讲大革命时期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以革命道理教育后代。1994年农历十月初一日逝世,享年89岁。
吴仁号, 1925年参加港口村农会,他和妻子钟少碧在“墟仔”开小酒店为掩护,为党和农会传递情报,开展地下交通工作。1928年12月24日,港口村“墟仔”的联络点暴露,被敌人发现,吴仁号、钟少碧夫妇为避开敌人抓而连夜逃往香港避难,其房屋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
李 芹(1900—1955),又名李四妹,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于海丰县城溪西社李厝埔后,其父母便将她送给高田社姚氏为养女,成年后适嫁港口村吴妈活为妻。1925年参加港口村农会,1926年参加港口村妇女自卫队,当宣传队员;经常偕同黄三、杨五、罗舜姬等积极队员利用水路划小船到可塘、赤坑、海城和陶河村庄开展宣传,传递情报。1927年参加海丰三次武装起义,11月底,李芹与罗舜姬带领港口村43名妇女自卫队员编入海丰第六区红色妇女粉枪队, 她擅长双手提驳壳枪,英勇杀敌。1928年3月,海丰苏维埃政府退守山区,反动派多次围乡,她逃到亲戚避难。后在家务农,卒于1955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享年56岁。
吴娘右(1909—1961),清宣统元年(1909)出生于港口村,1925年参加港口村农会, 1926年,参加港口村自卫队;1927年底转为赤卫队,在“墟仔”前的壳灰窑为掩蔽,负责联络点工作。1927年海丰三次武装起义时,六区部分乡村自卫队的枪支预先秘密陆续移到港口村“墟仔”前的灰窑隐藏,由吴娘右保管,农军在预定时间和对上暗号,领取枪支后从水路乘船至县城投入战斗。他顺利完成党组织的重任。卒于1961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享年53岁。
吴雪合, 1923年3月,参与组织港口村农会,1927年,任第六区赤卫队队长,参加海丰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11月19日,带领港口村赤卫队、妇女粉枪队与东南各区农军配合红军攻打捷胜城,凯旋而归。1928年3月,海丰苏维埃政府退守山区,吴雪合带着小部分赤卫队员进入大嶂山、九龙山坚持斗争。后到澳门在其兄吴钦礼家里隐蔽,继续开展地下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吴潭送、吴谭珍、吴谭强、吴义壮等4名为革命烈士。而其他在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义士,以及投身于农运的革命群众,他(她)们都是“英雄儿女不留名”,将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征途路上的今天,港口的红色革命史,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再创辉煌!
2020年6月18日
本文作者吴福钦:政协海丰县委员会常委、海丰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海丰县楹联学会会长、海丰县红色文化专家组成员。
参考文献:
1、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海陆丰革命史料》;
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中共海丰党史大事记》;
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
4、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徐向前年谱》;
5、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编,2013年9月《海陆怒潮·海陆丰革命斗争回忆录》;
6、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二·红色文化》;
7、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中国共产党海丰县组织史资料》;
8、广东省民政厅编,1982年5月《广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三卷·第一册·海丰县烈士英名录》;
9、陶河镇人民政府编,2000年10月第1版,《陶河镇志》;
10、以及港口村相关人士提供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