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47680|回复: 0

[论汕尾] 红色革命队伍中的“粮官” ——记革命烈士孙木兰事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3 19: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色革命队伍中的粮官          ——记革命烈士孙木兰事迹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602.jpg
20世纪的中国历经了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的风云变幻,在那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在海陆丰大地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烈士孙木兰就是其一。
孙木兰,1897年出生于海丰县黄羌镇双圳十三坑下村一户贫穷家庭。他自小聪明伶俐,七岁进私塾读书,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表扬。他十二岁时,便辍学回家务农,减轻其父负担。庆幸的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一有空闲,他就认真捧书阅读或练字。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555.jpg
智勇青年投身革命
1923年春天,任双圳村私塾老师的戴永良,深受彭湃农运思想影响,在十三坑下村组织成立了十三坑农会。成立后,周围农民纷纷加入农会,一时间,下村成了黄羌西片的农运中心。思想觉悟高的孙木兰主动加入农会,不久,成了戴永良的得力助手。当年,8月16日,海丰反动当局强行关闭海丰总农会后,十三坑农会转入地下,然而,会员们志气并没有消沉,而是静候时局变化。
1925年春天,东征军克复海陆丰,不久,总农会改称为县农民协会,创建农民自卫军。十三坑农会恢复活动,同时组建了农民自卫军。周围四乡有志青年纷纷参军,十三坑下村成了农民自军的训练场。上级根据孙木兰会精打细算的性格,由他负责粮秣供应。他每天忙得没日没夜,有时候几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大革命在海陆丰大地如火如荼开展,他常对妻子黄二妹说:“只要能让穷人的日子好起来,我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1926年,海丰县北部的黄羌地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各村插上了农会旗,家家参加了农会。同年2月,孙木兰参加了共青团,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明确奋斗目标,从此脱胎换骨,由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607.jpg
跟党走,奋力保粮秣供应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孙木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参与海陆丰武装起义。同年10月9日,南昌起义军余部一千多人到达朝面山后,起义军的后勤补给成了重大问题。为了保障起义军的补给,黄羌被划为特别区,成立特别党支部,同时成立了后勤处,专门负责起义军的财粮供应。孙木兰由于长期从事财粮筹集工作,被调入后勤处工作,协助曾雄、宋耀南等同志负责为起义军筹集财粮,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为了筹集财粮,孙木兰为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走乡串户,起早摸黑,把筹集到的钱粮如数地交到后勤处。
1928年2月,孙木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月26日,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四路围攻。3月1日,海陆丰县城陷落,苏维埃政府被迫撤退到山区坚持战斗。孙木兰随海丰独立师四处游击。海丰独立师由海丰本地人组成,他们熟悉海丰地理和风土人情。敌人虽然强大,但是对于四处出没的独立师,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634.jpg
1929年10月,海陆紫特委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在朝面山蔡背窝成立了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红军四十九团刚成立时,仅有一百多人,他们大多来自海丰独立师。孙木兰参加了红军四十九团后,被任命为财粮副官,从事为军队筹集财粮的工作。
同年,10月下旬,红军四十九团克复黄羌石头坪和黄羌圩后,把罗輋屯吉祥楼作为宿营地。为了筹集粮草,孙木兰日夜操劳,家乡虽近在咫尺,却没有时间回家探望妻儿。11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孙木兰前往公平彩头塘村找二区(林覃吉家乡)党委书记林覃吉汇报工作,路过家乡十三坑下村,顺带回家看望年迈的父亲和妻儿。他的妻子黄二妹坚持要随夫从军,孙木兰深知妻子的性格与能力,想到部队正缺像妻子一样的人才,于是同意了妻子的要求。从此以后,孙木兰跟妻子一起在红军四十九团工作。他四处奔波,为部队筹集粮草,妻子下乡搞宣传工作,动员各乡村赤卫队员参军。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617.jpg
1930年12月,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在陆丰激石溪(现属陆河县)宣告成立。孙木兰夫妇被调进海陆紫县工作,虽说不用在前线跟敌人真刀真枪地干,但是,他们的工作同样充满着危险。为了筹集到足够的粮草与药品,孙木兰经常深入敌后,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四处筹集粮秣、
药品等军需品。
1931年8月,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迁移到黄羌富足园(苦竹园),孙木兰夫妇虽然离家乡更近了,但是,部队纪律严明,他们虽然想念家乡的父母亲和儿女,却不敢私自脱离部队。他们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家乡的方向,默默地把思念藏在心中。
1932年3月12日,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派第三军军长李杨敬任区绥靖委员,配合蒋介石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率部进攻东江各苏区。是日,李部张瑞贵师三个团四千余人分四路开始进攻潮普惠、陆惠苏区。随后张达师骆秀礼团进抵海丰;吴俊声团进陆丰,联合地方武装,对革命根据地残酷的“进剿”“屯剿”和“清剿”。从此以后,海陆紫苏区到处狼烟四起,战火纷飞。苏区军民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611.jpg
冒死筹粮,为革命捐躯  
当年夏天,黄羌地区到处都可以见到敌人的身影,孙木兰依然坚守着岗位,想出各种办法对付敌人的围剿。运输粮食所走的路径被敌人截断,由合门出发,经过青塘、大塅、黄羌圩、塘肚仔、十字岗、铁扇关门、朝面山、牛屎坳、进入富足园坑尾村,这条大道全长十八公里,路面较宽,行走的人也比较多,如今敌人重兵把守。为了绕开敌人的封锁,孙木兰带领运粮队改走小道,小道由合门出发,经过下里坑、红珠溜、麻竹、进入富竹园八多竹,这条小道全长约十五公里,路面较窄,崎岖不平,但是,很少人来往,隐蔽性较好。各村储粮处,进行分散储藏。运粮人也由一班改为二班接力,上里坑村、下里村坑村成了粮食运输的秘密转运站。各村赤卫队或革命群众只要把粮食挑到上、下里坑村,村里的赤卫队员或革命群众就会把粮食运往富竹园。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622.jpg
冬,敌人的围剿越来越猖狂,所有进出富竹园的路都设卡检查,同时,每天派部队到各乡村严密搜查。孙木兰再也没办法向富竹园的红军战士输送粮食了,运输粮食的路径彻底瘫痪。
一天黄昏,孙木兰再次独自闯下山来,来到黄羌镇长圳村找到村中的老赤卫队员。孙木兰向老赤卫队员了解敌人在山下的情况。老赤卫队员见到孙木兰骨瘦如柴,马上叫家人煮粥。孙木兰也不推辞,他知道老赤卫队员是真心的,如果推辞更显得生疏。吃过后,他与告别老赤卫队员,乘着朦胧的月色回到富竹园;然后,及时向林覃吉主席做了详细的汇报。
1933年2月,红一团(原四十九团)三百五十多名官兵在紫金乌禽嶂遭到敌人三个团兵力的围攻。红一团战士面对几倍的敌人,依然英勇战斗。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红一团损失惨重,仅剩下六十多人突出敌人重围。1933年3月,彭桂师长惨遭叛徒杀害。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639.jpg
坚守在富足园的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与仅剩下的九户富足园村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他们吃遍了山中的野菜,没有食盐可吃,导致大部分人水肿。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无可奈何之下,林覃吉主席决定解散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让七十多位海陆紫县的工作人员、革命战士分散突围,保存革命火种。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海陆紫县政府所在地,林覃吉召集所有革命战士,告诉大家眼前的危急形势,命令他们可以归家、投亲靠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谁都不肯离开,坚持要与苏维埃政府共存亡。林覃吉主席苦口婆心,向大家做了一个晚上的思想工作,直至黎明,战士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富足园村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驻地。
孙木兰夫妇告别林覃吉主席回到十三坑下村老家。呈现在孙木兰夫妇眼前的家乡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原来,敌人为了抓捕孙木兰,多次逼下村群众说出他的下落。下村孙氏是孙武后人,血液中流淌着祖先坚强不屈的孙氏族人,哪里会干出卖同宗的勾当?敌人一怒之下,放火把下村烧成一片废墟,同时扬言:抓不到孙木兰到案,下村休想安宁。下村群众只好忍痛割爱,挥泪告别家乡,迁徙公平区白马坑居住。
敌人的残暴坚定了孙木兰的革命意志。他安排妻子到白马坑找家人团耴,自己准备远走他乡,找革命队伍,再次拿起武器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微信图片_20240114090627.jpg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643.jpg
1933年8月上旬,孙木兰联络了几位战友,相约一起离开海陆丰地区,前往江西找红军队伍。当他们准备出发时,因叛徒告密,他们遭到逮捕。狱中的孙木兰顽强不屈,任凭敌人如何严刑拷打,他都一言不发,用沉默对付敌人的残暴,用行动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下旬,敌人在海城五坡岭上杀害了孙木兰。解放后,孙木兰被人民政府评定为革命烈士。
其妻黄二妹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具体事迹见拙著《巾帼英雄黄二妹》),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评定为“革命烈士”。孙木兰夫妇是一对革命夫妻,他们的光辉事迹永远激励着后人,愿烈士永垂不朽!
口述人:孙潭赐  孙南辉  孙南照 孙南河 文字整理:戴镜兵



微信图片_20240113193627.jpg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英雄无畏血战到底
[三唯论点] 红色女英雄豪情壮九天
[三唯论点] 女杰豪气冲云霄
[三唯论点] 少年英勇志气高
[三唯论点] 铁血好汉张文财
[三唯论点] 赤子英雄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