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90后”登央视舞台传统文化魅力出圈 日前,来自我市的两位“90后”叶佳怡和陈仕嘉共同登上央视3套综艺节目的舞台,展示陆河擂茶技艺、汕尾渔歌,推介汕尾传统文化,引发广泛关注。近日,记者对叶佳怡、陈仕嘉进行了专访,探寻他们与汕尾传统文化的故事及传承愿景。
音乐教师叶佳怡:
以青春之力传承客家文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陆河人,叶佳怡自幼浸润在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中。从小跟着长辈学习制作擂茶、喝擂茶,聆听客家山歌,参与客家民俗活动,这些文化早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附属河田中学的教师后,她愈发感受到客家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情感与精神力量,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传递客家文化。
此次登上央视舞台宣传客家文化,叶佳怡表示,陆河拥有“中国青梅之乡”“中国生态养生之乡”等美誉,拥有河田高景、客家擂茶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陆河县正全力塑造“客韵新城 活力陆河”的全新城市IP,她希望通过媒体平台展示个人才艺的同时,将家乡文化介绍给全国观众,展现客家文化的多彩魅力。
谈及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责任时,叶佳怡认为,文化传承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弘扬和传承陆河客家文化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对客家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认同,同时熟悉新的传播方式和表达形式,尝试用新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于未来在客家文化传承方面的规划,叶佳怡表示,将进一步丰富校园里的客家文化课程,并融入客家山歌教学、民俗讲解等内容。她计划联合更多文艺爱好者,创作出更多与陆河客家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推动客家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此外,叶佳怡希望有关部门大力培养文化传承人,营造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如通过线上直播展示客家非遗技艺,线下举办客家文化节;企业开发客家文化主题文旅产品,实现文化与产业融合;大众积极参与客家文化活动,传播客家文化知识,共同弘扬客家文化。
在气象主播陈仕嘉的生活里,天气预报的精准播报与汕尾渔歌的悠扬传唱并行不悖。这位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正以独特的方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注入新的活力。
2013年,18岁的陈仕嘉因一场方言歌曲表演唱,与汕尾渔歌初次邂逅。“第一次听到它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灵动,歌词里还藏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下子就打动了我。”但学习渔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方言口音差异和装饰音的发音难题,曾是横亘在他面前的大山。为了攻克难关,他借助录音、谐音标注、语调标记等方法,一步步熟悉掌握发音。
谈及传承汕尾渔歌的初衷,陈仕嘉满是热忱的:“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疍民的生活百态,像一部鲜活的百科全书。” 在他看来,渔歌不仅是音乐,更是疍家文化的符号,他希望通过努力,让渔歌免于被遗忘。
作为文艺志愿者、城区音乐家协会秘书长,这些年,陈仕嘉活跃在各类文化舞台。2018年在北京民族剧院举行的汕尾渔歌专场演出上,《渔民心向共产党》引发全场共鸣,台上台下热泪盈眶。此次能登上央视3套节目,更为他和渔歌带来全新机遇。节目播出后,社交媒体上关于汕尾渔歌的讨论热度飙升,让陈仕嘉深感责任重大,也激励着他探索更多创新传承方式。他表示,后续可以结合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形式展示渔歌表演、教学过程,吸引年轻人关注;将渔歌与流行、电子音乐融合,创作出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作品。
作为90后,陈仕嘉认为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应勇挑重担,成为“创新者”“传播者”和“守护者”。针对当下年轻人参与传承面临的认知误区,他建议推动“非遗进校园”、举办文化活动、加强媒体宣传,多管齐下增强文化认同感。对于有志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他鼓励道:“从兴趣入手,坚持积累,就能找到乐趣。”
展望未来,陈仕嘉目标明确:将继续提升专业水平,深入基层演出,让更多人感受渔歌魅力。他还透露:市音乐家协会将联同省市媒体平台,打造新时代渔歌传唱人平台,助力汕尾从“广东省渔歌之乡”迈向“中国渔歌之乡”。他希望社会各界给予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支持,“政府、企业和大众携手,传统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他说。
陈仕嘉在气象与渔歌间穿梭,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当,让汕尾渔歌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来源|汕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