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里,命运总会编织出一些令人感慨的故事。最近,在医院遇到一位已经初中毕业10多年的学生,她说她带她母亲来医院看病。
这位学生家长我还有点印象:记得她和我同岁,都属猴,是个家庭主妇。丈夫是个公务员,养了两个女儿,其中一个送人。当年该学生读初三的时候,我是她的班主任,开家长会,她母亲来了,打招呼后,和我交流的家长很多,这位家长比较斯文,看到那么多家长争相和我交流,她就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但她对我印象很深,老是在背后对学生说我是一位不错的老师。
10多年后,却因为她被疾病困扰在医院里又重新认识。乳腺结节,本就令人担忧,做了微创取出结节后,活检的结果更是让人揪心。医生告知她,活检通常只有良性和恶性两种情况,而她是“第三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
她误以为这是病情到了三期,心情瞬间跌入谷底,整日闷闷不乐。看着曾经的学生家长如今被疾病与误解折磨,我满心都是心疼。
这不禁让我反思当下的医疗现状。现在的医生,似乎过度依赖数据和图像来诊断疾病。不可否认,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医学不该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堆砌。医生,作为生命的守护者,应该拥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每一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疾病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和发展都不尽相同,仅仅依据数据和图像下结论,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和个体差异,这让医疗过程变得生硬而缺乏温度。
同时,高昂的医疗费用也让人们在面对疾病时望而却步,“病不起”成了许多人的无奈感慨。一场疾病,可能会拖垮一个家庭,那些检查费、治疗费,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患者和家属身上。而在这样的困境下,患者更需要的是医生清晰、耐心的解释,而不是一句模糊不清的“第三种情况”。
希望未来的医学,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能重新找回那份医者的温度与责任。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早日摆脱疾病的阴霾,在生活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毕竟,生命的美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