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傍晚的夏风带着一缕缕暑气,我和家人沿着石阶向上,踏向元山寺。
路道两旁,香火缭绕,香客络绎不绝,人声如鼎沸。石阶的棱角早被无数虔敬的脚板磨得温润光滑,青黑色浸润着水汽,又泛着油光,竟如浸透油亮的墨玉。道旁古树虬枝伸展,树杈上垂挂着新旧交叠的红彩带,颜色深浅不一,恰似岁月层层叠叠的印记。偶有风过,布条飘拂,树枝也摇晃,仿佛这古树也活了过来,对着香客点头致意。
玄武大帝殿前,香炉内堆积着厚厚一层纸灰,灰烬里还散落着尚未燃尽的香根,正有烟气如薄纱般丝丝缕缕升腾。我们小心翼翼摆好供品:红纸包裹的粿品,橙黄清甜的桔子,以及一只烤得酥脆金黄的鸡。我拿起三柱香,轻轻点燃,淡青色的烟气袅袅而起,那烟柱先是笔直向天,继而不知被何处来的风一拂,竟飘飘悠悠扭动起来。我双手执香,闭目低首,心中默默祷念:“望玄武大帝保佑我的两个儿子在玉燕中学平安无事,学习进步,大儿子已顺利考上高中。”念罢,抬头凝望香柱,只见其中一支香灰陡然一弯,竟斜斜指向了站在我身侧的大儿子。我心中骤然一紧,又忽而释然,只觉如沐神光,满心欢喜。
此时,小儿子已在一旁点着了烛火,红烛映照,烛光摇曳闪烁,映得他稚嫩的脸庞也亮了起来,眼睛更如两枚黑亮的小星。他神情专注,嘴唇微动,虽听不见声音,却分明在认真祷告着。我心中忽而一动:神明的灵光,是否也正如此刻烛火,映照着孩子纯稚的信仰?那烛火明亮,仿佛将孩子心中的祈愿,点染成了眼前看得见的光斑,跳跃着,闪烁着,仿佛神明已轻轻颔首。
礼毕,殿外戏台上锣鼓喧天,人潮如海啸般涌向戏台,欢闹声浪阵阵袭来。我却不随众,独自站在殿门外回望——殿内烛火煌煌,将玄武大帝的神像映照得庄严而分明;新漆的金色与朱砂色交相辉映,但再浓的漆色终究也遮不住旧年裂纹的痕迹。神像前长明灯里的火焰跳动不止,宛如一颗不息的心,正在以光明向黑暗絮语。此时,大儿子也回头望我,烛火的光辉正轻轻拂过他少年的脸颊——那光芒如此柔和,又如此明亮,竟似神佛脸上那缕庄严的微笑落入了人间。
殿内香火,殿外灯火,映照人间;此时方才悟到,所谓神明的庇佑,大概不过是人心深处那片平安的投影。神前跪拜,原只为求一份心安;那供果的甜香、烛火的暖光、孩子仰望的虔诚神情,在神明注视下交织成无形却坚韧的丝网——它兜住了我们沉甸甸的祈愿,护佑着生命之舟在尘世风涛里,平安横渡,安稳前行。
我们踏出寺门,将人间祈望与神明庄严的凝望一并留在了身后。烟火中的诸愿,在烛影深处,不过皆是平凡人向无常岁月求取的一粒“定心丹”——原来最深的平安,是自家屋檐下那盏不灭的灯:照彻寒夜,也暖透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