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魂》系列之七 为理想燃烧的一生 ——党外布尔塞维克彭汉垣 ◎戴镜兵 彭汉垣,这位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英雄人物,1893年3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一个地主家庭,年幼时名长庚。作为彭湃的三哥,他的一生,与革命紧紧交织在一起,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少年时期的彭汉垣,虽身处地主家庭,沾染了些许少爷哥儿的生活习气,但其内心深处,却始终跳动着一颗富有正义感的心。他对贫苦群众满怀同情,每当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便忍不住心生怜悯。这种朴素的情感,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从海丰中学毕业之后,彭汉垣正式踏上社会,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他热心公益,不遗余力地为捐款造桥修路四处奔走,为筹办小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出谋划策。每一项公益活动,他都全身心投入,从前期的规划,到中期的实施,再到后期的监督,他都亲力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深知,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能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改善。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工农群众的高度赞许,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当地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1917年春天,彭湃怀揣着留学日本、寻求救国真理的梦想,却遭遇了来自思想守旧祖父的强烈反对。关键时刻,彭汉垣挺身而出,他深知彭湃的志向远大,留学对其意义重大。于是,他耐心地与祖父沟通,从国家的危亡局势,到彭湃的理想抱负,一一娓娓道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祖父最终被说服,彭湃得以顺利踏上留学之路。此后,彭汉垣又时常督促理家的二哥彭达伍,按时给远在日本的彭湃汇款。他会细心地计算着汇款的时间和金额,确保彭湃在异国他乡不会因经济问题而中断学业。在彭汉垣的关心和支持下,彭湃得以心无旁骛地完成在日本的学业,为日后的革命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1919年,开明人士张友仁第二次到海丰担任县长。张友仁决心革除前清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俗,为海丰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经林晋亭举荐,彭汉垣凭借着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积累的声誉和能力,被选为海丰县参议员。任职期间,他全力协助张友仁整顿县政,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工作。在减轻苛捐杂税方面,他深入调研,了解百姓的实际负担,与各方势力进行艰苦的谈判和斗争,最终成功减轻了百姓的税务压力;在改革钱粮管理上,他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使得钱粮管理更加透明、公正。这些改革措施,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力,但彭汉垣始终坚定信念,毫不退缩,为海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20年冬,陈炯明从福建打回广东。次年,为了标榜民主政治,陈炯明要求当时的县长翁桂清布置选举参议会。时任海丰教育局长的彭湃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开展合法斗争的绝佳时机。在他的鼓励下,彭汉垣积极参与竞选,并于1922年1月9日成功当选为海丰县参议会副议长。 彭汉垣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2月8日的参议会上,大胆提出“拆海丰城墙,营建广汕公路而利交通和商业案“。他深知,海丰城墙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但在当下,却成为了阻碍交通和商业发展的瓶颈。只有拆除城墙,修建公路,才能促进海丰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带动经济的繁荣。这一提案,得到了全体参议员的一致通过。2月24日,海丰县署贴出布告,正式执行拆城案。然而,这一举措却触动了海丰顽固派的利益。大恶霸陈月波的父亲陈裕珂,纠集了一批无赖烂崽,组成所谓的“护城会”,于3月2日气势汹汹地拥至教育局,企图殴打支持拆城案的彭湃。幸好彭湃及时躲避,才免遭毒手。这群暴徒一怒之下,捣毁了教育局,并以武力威胁县长翁桂清,迫使他撤销了彭湃的教育局长职务。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拆城事件。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彭汉垣毫不畏惧,积极发动社会舆论,对陈月波父子的恶行进行猛烈鞭挞。他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等方式,揭露陈月波父子的丑恶嘴脸,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声讨他们的罪行。同时,他还组织学生联合会出面提出抗议,带领学生们走上街头,高呼口号,表达对顽固派的不满和对正义的追求。这次事件,让彭汉垣深刻认识到,不从根本上革除弊政,参议会就只是徒有其表的空壳,无法真正为百姓谋福祉。这成为了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使他更加坚定地寻求革命的道路。 1922年6月,彭湃开始全身心投入农民运动,旨在唤醒广大农民的觉醒,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益。起初,彭汉垣对彭湃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持观望态度。但随着彭湃的不断劝说和影响,他逐渐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态度也从怀疑转变为同情和支持。他不仅主动筹借经费,为农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还时常关心彭湃的生活,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彭汉垣的支持下,彭湃得以更加专注地开展农民运动,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此时,陈炯明被孙中山逐出广州,盘踞在东江地区,以老隆为司令部,妄图东山再起。在孙、陈斗争的过程中,彭汉垣逐渐看清了陈炯明的反动面目。他意识到,陈炯明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 1923年春,彭汉垣毅然辞去副参议长的职务,放弃了优裕的绅士生活,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中。当时,海丰已有十万农会会员,农村的阶级斗争日益激烈。海城地主朱墨勾结法庭拘押农会会员,地主阶级还联合组织“粮业维持会”,企图破坏农民运动。在这关键时刻,彭汉垣坚定地站在了农会一边,与地主阶级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鼓励农民们要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益,不要畏惧地主阶级的威胁。在他的带领下,农民们的斗争意志更加坚定,为农民运动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六七月间,随着农会的迅猛发展,海丰总农会相继改组为“惠州农民联合会”和“广东省农会”。彭汉垣凭借着自己在农民运动中的突出表现和卓越领导能力,被选为广东省农会的执行委员,担任省农会交际部部长。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才能,积极与各方势力进行沟通和协调,为农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1923年7月26日和8月5日,海陆惠一带遭遇了罕见的强台风暴雨袭击,海潮汹涌,席卷沿海地区。一时间,庄稼颗粒无收,房屋倒塌无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农会迅速连续召开执行委员会和农民代表大会,决定“至多三成交租”,以减轻农民的负担。然而,反动县长王作新却无视百姓的苦难,于8月16日派出军警三百余人,突袭总农会所在地林祖祠,逮捕了农会领导骨干杨其珊等25人,并宣布解散农会,通缉彭湃等人。彭湃、彭汉垣、李劳工、林甦等被迫逃至大嶂山边的小庵寺,商讨应对之策。当时,有人主张召集大队农民起来反攻,以武力对抗反动势力。但彭汉垣经过冷静思考后,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更多无辜百姓伤亡,并非明智之举。他主张派人去老隆找陈炯明谈判,通过陈明利害关系,争取说服陈炯明,和平解决问题。他深入分析了陈炯明的情况,认为陈炯明虽然不赞成农会,但可以利用他与王作新之间的矛盾,向他陈明利害,以打动他。基于此,彭汉垣具体提出了向陈炯明交涉的四个条件:“(一)即时释放被捕农民;(二)减租照农会决定收纳;(三)恢复农会;(四)惩办粮业维持会王作新等”。同时,他还提出,倘若前两条都无法实现,那就组织暴动,以武力捍卫农民的权益。彭汉垣的主张,得到了全体同志的一致赞许。于是,大家决定由彭湃、林甦前往老隆与陈炯明谈判,彭汉垣、郑志云、陈修等留下来,进行秘密活动。彭汉垣等人广泛联系各区农会骨干,鼓励他们坚定信心,为争取释放狱中农友而继续斗争。他们深知,此时的每一次努力,都关系着农友们的生死和农民运动的前途。彭汉垣、郑志云等还估计到“粮业维持会”的反动分子会抢先向陈炯明告状,便先发制人,发了一个由彭湃转给陈炯明的电报,历数王作新一伙敲榨勒索、解散学校、为祸乡里的罪行。这封电报,犹如一把利剑,直刺王作新等人的要害,有力地驳斥了他们的诬告,为彭湃等人的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  果然,钟景棠、王作新之流的诬告电早已送到陈炯明手中。但彭汉垣的电报,让陈炯明对事件的真相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经过彭湃等与陈炯明一场激烈的舌战之后,老奸巨滑的陈炯明终于不得不复电王作新称:“凶年农民要求减租,事属正当,业主要求分割,必令农民损失过重。至于捕杨其珊等20余人,查非聚众扰乱治安,应即省释”,这等于答应了谈判条件的第(一)、(二)条。然而,王作新却对陈炯明的电报置之不理,妄图继续迫害农会会员。彭汉垣毫不退缩,凭借电文向王作新进行交涉,但王作新依然我行我素,拒不执行。彭汉垣又把电文寄给海丰《陆安日刊》,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揭露王作新的罪行。然而,该报主笔陈伯华却故意不登,试图掩盖事实真相。但正义是无法被掩盖的,该报的排印工人为了声援农民,不顾陈伯华的反对,毅然将电文印发。这一举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公开地揭露了王作新之流的反动本质,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被捕的农会会员终于获得释放。这一胜利,不仅彰显了彭汉垣的智慧和勇气,也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和正义的曙光。 1923年9月中旬,彭湃从老隆回到海丰后,与彭汉垣、郑志云、李劳工等交流了情况,共同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由彭湃、李劳工到汕头、香港等地争取外援,彭汉垣、郑志云留在海丰坚持进行秘密斗争。同年秋冬间,郑志云、彭汉垣根据彭湃的布置,在海陆丰组织了“十人团”。“十人团”是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秘密组织,其总机关设在“得趣书室”,以杨其珊为团长,陈修为书记,而实际领导人则是郑志云和彭汉垣。“十人团”的成员多是农会的中坚分子,他们勇敢无畏,充满斗志。到1924年,“十人团”已发展至100多个团,共1000余人。他们的斗争锋芒直指以陈炯明为首的官僚地主阶级,提出了“耕者有其田”“打倒陈炯明”“农民革命大成功”等响亮口号。这些口号,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农民们前行的道路,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十人团”在1924年领导农民群众针对大地主吊佃夺田的行为,实行联合抗耕。他们组织农民们团结起来,拒绝耕种地主的土地,让地主的土地抛荒。同时,会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克服困难。这一行动,给大地主们以沉重打击,有效地遏制了他们的剥削和压迫行为,维护了农民的权益。 1925年,“十人团”在配合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积极为东征军提供情报,协助东征军作战,为东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月27日,陈炯明的军队开始撤离海丰城。正在秘密领导对敌斗争的彭汉垣,得知消息后,立刻从公平赶回海城。他深知,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必须做好迎接东征军的准备。于是,他连夜发动工人,组织大家打扫街道、张贴标语,营造出热烈的欢迎氛围。28日,东征军浩浩荡荡地进入海丰城,彭汉垣又积极筹购10条大肥猪,亲自送到东征军驻地,以表达对东征军的感激和支持之情。同时,他还马不停蹄地筹备恢复农会,为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同年3月上旬,经周恩来推荐,许崇智任命彭汉垣为海丰县长。彭汉垣深知这一任命肩负着重大责任,他决心不负重托,为海丰百姓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上任后,他立即在县政府建立民主的政务委员制,精心挑选革命青年和公正人士担任县区干部。这些干部充满活力和正义感,他们积极投身到各项工作中,为海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施政方面,彭汉垣特别支持农会和工会组织的恢复,为农民和工人争取更多的权益。他大力支持农民减租减息,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取消苛捐杂税,让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积极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为培养下一代人才奠定基础;整修主要道路和桥梁渡口,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保护农民运动,5月12日县署发表了《政府对于农民运动第二次宣言》,郑重宣布:“本政府为实行历史上之使命,谋最大多数人民之最大幸福起见,对于农民利益,自当竭力拥护。”“对于农民运动即主张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反抗不利于农民之特殊阶级以谋农民之解放,而期增进国民革命实力”。并宣布废除一切苛捐杂税,还规定如有不保卫农民利益者,“政府应即褫夺官职,永不录用。”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彭汉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决心,赢得了广大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至今,还有不少老人对彭汉垣任县长时的气魄赞不绝口,如修整海城大街和汕尾三马路,重修龙津桥等,这些大规模的建设工程,都是他发动群众共同完成的。在他的领导下,海丰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 1925年6月,为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9月,东征军留守海丰的张和部叛变,彭汉垣随农军撤至石龙。陈炯明部重占海丰后,其僚属钟景棠对各级农运干部进行疯狂报复。他派人拆了彭家,劫走财产,妄图以此打击彭汉垣和农运干部的士气。但彭汉垣并没有被敌人的暴行吓倒,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同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彭汉垣随周恩来进军汕头。随后,粤东各属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周恩来主持专署工作,彭汉垣被任命为专署第三科科长,负责管理财政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廉洁奉公,严格遵守财务制度,杜绝一切贪污腐败行为。他积极开源节流,合理规划财政支出,为专署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得到了周恩来的多次表扬和肯定。 1926年秋冬间,彭汉垣调任梅县县长。在梅县任职期间,他延续了在海丰的工作作风,采取了许多兴利革弊的措施。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解决民生问题,推动了梅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的努力和付出,深得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梅县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1927年3月间,由于形势逆转,彭汉垣离开梅县,取道香港潜回海丰。不久,他又赶到武汉,并于六七月间从武汉带回党中央和彭湃对海陆丰革命斗争的指示。这些指示,犹如一盏明灯,为海陆丰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彭汉垣深知这些指示的重要性,他马不停蹄地赶回海丰,将指示传达给同志们,为革命事业的继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27年12月,彭汉垣参加了广州起义。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与起义军一起并肩作战,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努力。然而,起义最终失败,彭汉垣又潜回海丰。翌年2月初,彭湃派彭汉垣到香港采购物资,以支持革命斗争的需要。3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攻陷海陆丰,彭汉垣无法回海丰,又得知家属已逃难到澳门,便从香港赶到澳门看望老母和家人。此时的彭家,一切资产已献给革命事业,家中一贫如洗。逃难到澳门的20多口人,都是妇幼老弱,生活陷入了极度窘迫的境地为了解决家人燃眉之急,同时请示上级对海陆丰苏维埃今后斗争的指示,彭汉垣毅然决定前往上海寻找周恩来。在上海,周恩来热情接待了这位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的同志。周恩来深知彭汉垣一家面临的困境,当即给了他一笔钱以解困局。同时,鉴于当时复杂的革命形势,周恩来布置彭汉垣回澳门,以开小店为掩护,设置交通站,继续为革命事业传递重要情报、输送物资,搭建起稳固的地下联络通道 。 彭汉垣接受任务后,心中牵挂着家人安危,更牢记革命使命,匆匆踏上返回澳门的路途。然而,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如同恶犬般时刻紧盯着彭氏家族的动向。1928年3月16日,彭汉垣和二哥彭达伍一同出门,在澳门南湾新街仔细挑选店址时,早已埋伏多时的葡警如狼似虎般扑来,将兄弟二人同时逮捕。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彭汉垣始料未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眼神中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 一个星期后,彭汉垣兄弟被无情地引渡到广州警备司令部。反革命分子钟景棠、钟汉翘、陈祖贻等人,怀着对革命力量的刻骨仇恨,向广州当局法庭恶意诬告“彭汉垣乃共匪之酋”,“彭达伍购军用物资济匪”。在法庭上,面对敌人的栽赃陷害,彭汉垣和彭达伍兄弟二人面不改色、大义凛然。彭汉垣挺直腰板,目光如炬,字字铿锵地痛斥敌人的丑恶行径:“你们这些鱼肉百姓的反动派,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妄图用莫须有的罪名来打压正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为了让这个国家摆脱压迫与剥削!你们才是国家和人民的罪人!”彭达伍也不甘示弱,愤怒地揭露着反动派的种种恶行,兄弟二人的慷慨陈词,让法庭上的敌人恼羞成怒,却也让旁听的群众暗暗心生敬佩。 同年4月12日,这是一个黑暗的日子。彭汉垣和彭达伍被押往刑场。彭汉垣从容地穿好西装,仔细打好领结,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脸上带着从容不迫的微笑,仿佛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奔赴一场神圣的革命仪式。沿途的百姓们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动容,许多人偷偷擦拭着眼泪,心中默默为这位英雄祈祷。刑场上,彭汉垣高呼:“革命必将胜利!反动派必将灭亡!”随着枪声响起,这位年仅35岁的革命志士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彭汉垣的长子彭陆,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自幼灵活机智。少年时期,他跟随彭湃在广州读书,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早早投身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然而,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1928年2月8日,彭陆在广州不幸牺牲。彭汉垣在被捕前得知这一噩耗,心中悲痛万分,但他强忍着丧子之痛,将泪水和悲伤化作继续革命的动力,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为革命事业奔波忙碌,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 彭汉垣牺牲后,他的爱人独自带着三个幼子,生活陷入了绝境。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一家人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他们被迫流落在香港街头,为了生存,只能靠行乞度日。在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下,三个幼子相继被疾病缠身,最终在痛苦中折磨死去。彭汉垣一家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存二女彭平、彭向红,她们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地成长,传承着父亲的革命精神。 彭汉垣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却有着与共产党员一样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他是当之无愧的党外布尔塞维克。从热心公益的进步青年,到坚定的农民运动领导者,再到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英勇烈士,彭汉垣的一生都在为人民、为革命的正义事业不懈奋斗,他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勇前行。
|